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李白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代表作家 ,尤善于古体诗的创作。这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其古诗的代表作。唐玄宗天宝三年 (744年 ) ,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 ,被放出京。第二年 ,他将由东鲁 (现在山东 )南游吴越 ,故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天姥山的诗 ,留给在东鲁的朋友 ,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但这又不仅仅是一首赠别诗。清人陈沅 :“题曰留别 ,寄去国离都之思 ,非徒酬赠握手之作。”(《诗比兴笺》)诗人在这里是托梦游天姥山以寄意 ,表达了对权贵的无比蔑视和对自由生活的热烈追求。《梦游天姥吟留别》也不仅是其古诗…  相似文献   

2.
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意旨,古今论者虽不乏仁智之见,但却似嫌缺少了一些对诗歌文本的解读。本文以诗歌“留别”的题目为切入点,认识“别”之既别“东鲁诸公”又别(诀别,决裂)权贵的双重意义;再探讨诗人如何以真实的笔法表现梦境的虚幻和以梦境的虚幻突出现实的虚幻,结合诗末出现的“权贵”,追寻其在诗中的表现,以此解读出诗歌否定现实,追求自由,不事权贵的意旨。  相似文献   

3.
曹兴戈 《现代语文》2002,(11):26-27
新旧高中语文教材都选编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游》)作为讲读课文,看来是视为经典篇目的。然而阅读原诗,再读教参分析、课文提示与练习设计,觉得后者对诗歌主题与手法的分析很难与原诗“粘合”,颇有曲解和随意拔高之嫌。“梦境美好”说难以成立。《梦游》的主体是写梦境。诗人写了怎样的一个梦,怎样的一个仙境,弄清这个问题对于分析诗歌主题和手法至关重要。旧教参将梦境四景概括为诗人追求“梦寐以求的乐土”的过程,新教参则定性曰“这样的‘梦游’真是一种美的享受!”一句话:诗人描绘的梦境是“美好”的。关…  相似文献   

4.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天宝三载 ,李白因受权贵排挤 ,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结束了他短短三个年头的供奉翰林的生活。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开长安后 ,李白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第二年他离别东鲁家园 ,准备南游吴越 ,临别时写下这首诗。所以诗又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诗的主体部分写的全是梦境 ,展现的是一幅幅瑰丽变幻的神仙世界 :海日升空、天鸡高唱、熊咆龙吟、群仙盛会……有人说 ,这是一首记梦诗抑或游仙诗 ,那么应当怎样看待李白的仙道观呢 ?李白生活的时代正是唐代道教发…  相似文献   

5.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这首诗的内容,充分体现了诗人李白渴求光明、蔑视权贵的傲岸性格和叛逆精神。这首诗歌的创作艺术——构思新奇,想象丰富,形式自由,李白豪放不羁的浪漫主义诗风得以充分展现。全诗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相似文献   

6.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要求让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培养符合语文核心素养标准的思辨迁移能力。《梦游天姥吟留别》是“诗仙”李白的代表作,从“梦游”二字着手,探索全诗理性思辨迁移教学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余卫东 《学语文》2006,(3):34-34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见卷首)所创造的神奇梦幻的意境,千百年来为无数文人墨客所倾倒。纵观这首浪漫主义诗篇,从诸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神来之笔中。流露出诗人政治上的不得意和对权贵的不妥协态度。诗篇中那瑰丽多彩的梦境更是活化了诗人奋力抗争、昂扬向上的诗情。  相似文献   

8.
对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中梦游仙境的理解,大多认为是以仙境的美丽反衬现实世界的丑恶,以梦游仙境表现对现实世界的逃避与憎恶,仙境就是诗人的理想,我对此却不敢苟同。我认为这首诗是作者长安梦想破灭后对现实和自我的告白。  相似文献   

9.
何文志 《学语文》2002,(2):19-20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后世关于这首诗歌主题思想的议论颇多,多数学者认为诗歌抒写了李白“对名山仙境的热烈向往”。“向往名山仙境”一说之所以为前修时贤所认同,是因为此说有三个看似充分有力的证据:其一,李白其人好游;其二,此诗为李白即将南游名山之时所作;其三,诗歌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天姥山之美和神仙世界之乐。不过,笔者思之再三,窃以为三个论据均不坚实,“向往名山仙境”六字并不能概括作品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10.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巧引故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特别是在课文导入中巧妙运用,更能收到奇效。教授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时,教师讲述有关李白的轶事: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气和李白让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研墨的醉意,让学生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11.
《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游》)又名《别东鲁诸公》,系李白在天宝五年(公元746年)秋结束梁园之游,赴江南漫游前向东鲁友人告别时所做。《梦游》无论其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都堪称李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代表之作。而这绝不是偶然的,它是诗人精神境界和艺术追求的必然,它折射出这位伟大诗人诗歌创作多方面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12.
蒋文东 《学子》2004,(4):55-55
电视连续剧《大唐歌飞》中,李白作为剧中人物之,其济世报国、傲岸不屈、蔑视权贵、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屡有表现。这不禁令人联想起他那首脍炙人口的佳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相似文献   

13.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究竟有什么含义,本诗的主旨到底是什么?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的《教参》说:“凡此种种,描绘得富丽堂皇,好一个‘洞天’,好一个‘仙境’!光明一片,济济一堂,呈现出~个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这便是诗人所梦寐以求的乐土,当然地形成了梦游中的高潮。可惜,~觉醒来,梦景消失。诗人苦闷犹存.只得回到人间。”  相似文献   

14.
大多学者都认为《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的性质以及诗歌所表现的主题,是李白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和追求自由生活的美好理想的写照。实则不然。李白所写的梦境,是残酷社会现实的反映,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于愤懑。  相似文献   

15.
胡圣荣 《山东教育》2009,(7):100-100
诗有诗眼,画有画眼,文有文眼。文章的“眼”并非仅仅是某个字用得巧妙、某句话显得精辟,它是作者着力刻画和描摹的中心点,是思想情感的凝聚点。抓住它,文章的主旨就会一目了然。如《劝学》中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都是贯穿全文的中心,是画龙点睛之笔。那么.怎样引导学生找文眼呢?  相似文献   

16.
自“庄生晓梦迷蝴蝶”肇始,以浪漫主义手法来描写梦幻的文学作品,不绝如缕,源远流长。在数不胜数的“梦幻”作品中,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堪称扛鼎之作,被选人多种教材。如何把握其主题,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环节。本文试图对《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的主题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17.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一首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该诗叙及梦中游历,依次呈示梦中危景,梦中奇景,梦中所遇,因梦生意。同时,它也深深地刻着道家文化思想的印迹。最为明显的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对游仙诗“梦游”模式的传承,道家文化意象的运用,以及诗人李白对道教文化思想的阐发。  相似文献   

18.
【设计说明】《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是一篇传统的讲读课文。它有两个特点:①它是一篇文言文,教授时我们必须立足于落实字、词、句,把它当作文言文来讲解。②它是一首古代名诗,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写作技巧,教授时我们得把重点放在诗歌鉴赏上。事实上,这两点都是必要的。因此,我教这篇课文时共安排了两节课:第一节课疏通课文,第二节课鉴赏诗歌。这里提供第二课时的设计。  相似文献   

19.
吴志强 《学语文》2007,(1):18-1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是李白的一首较特别的留别诗。它没有在离别时抒写离情别绪,而是借与“东鲁诺公”告别之机,发泄长久以来郁积于胸的愤激之情.一展其蔑视权贵、高蹈出世的傲岸性格。结尾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全诗的主旨句.是为卒章显志。问题是,诗的主旨与诗的主体部分的梦境究竟有怎样的联系——梦中之景光怪陆离、变幻莫测,梦中之情喜乐忧惧、一惊一乍,这与主旨句相对单一的愤激之情到底有怎样的联系?细究起来,返确实很费思量。这也为后世众多解“梦”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里笔者不揣浅陋,试对“梦境”作以下三种推测.以就教于方家和广大同仁。  相似文献   

20.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是唐朝诗人李白在公元745年(唐玄宗天宝四年)写的。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召入京,他以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远大抱负的机会到了;不料到长安以后,却只被当作点缀升平的词臣。于是,苦闷中的他醉酒狂放,终遭高力士等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春,被赐金放还。在长安的三年,他的理想遭到重创,于是他把天姥山看作是心灵的归宿,试图通过求仙访道以寻求解脱。壮志未酬的苦闷,对功名与权贵的鄙弃,凝结成了《梦游天姥吟留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