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元世祖贯彻“汉法”,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他确立了皇帝在全国的最高统治地位,废除了汉族地主“世侯”世袭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行中书省各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  相似文献   

2.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必修课的第一个专题,要求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认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征。新课程允许教科书的编写有所发挥,因此,几种版本对这一专题的内容选择差异很大。岳麓版突出中央集权制度,选择了秦朝建立中央集权、汉唐地方分权、宋朝强化中央集权和明清加强专制皇权等有关史实,其他如科举制等只字不提。人教版主要选择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变化的史实,介绍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汉至元也沿着中央和地方机构设置变化介绍,其他制度也未涉及。人民版没有一条明显的线索,秦朝除了讲郡县制和中央官僚机构外,增加“挟书律”,汉到元略讲行政机构变化,增加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包括察举制、九品官人法、科举制),清朝外加边疆政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自夏、商至民国,历代一般称军事为“武事”,军事官员一般通称为“武官”,军事官员制度统称为武官制度。武官制度是中国历代官制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另一为非军事官员的“文官制度”),其内容主要为武官的设置,大致可分为中央武官与地方武官两大部分,亦包括  相似文献   

4.
朱元璋像(上左图)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1352年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军,以后成为起义军领袖之一.1368年他领导的起义军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政权.明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的统治,改革了政治机构:中央取消中书省,设六部管政事,都督府管军事,都察院司监察,分别对皇帝负责;皇帝兼行丞相的职权.在经济方面所采取的兴修水利,鼓励移民垦荒、改革土地和赋税制度等,对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发展起了显著的作用.明青花竹石芭蕉瓷盖罐(上右图)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明朝独特的特务机构,“厂卫”是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集中皇权的工具。一方面,明太祖朱元璋认为朝臣权力过大导致元朝灭亡,基于这种认识,他在政治层面从中央到地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官制改革,以达到分割权力、集中皇权的目的,如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与中书省,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并设立“三司”。“厂卫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其中,“卫”是指明太祖洪武年间设立的锦衣卫,“厂”则包括永乐年间的东缉事厂、成化年间的西缉事厂以及正德年间的大内行厂。从性质上讲,两者的职权类似,都是皇帝的爪牙与耳目。从权力或势力大小上讲,  相似文献   

6.
只有加强从中央到地方的政务管理才能巩固国家的统一、政局的稳定。为此,作为与政务、军事并列的监察制度日趋完善。而作为监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汉官吏的考课制度对于限制和制裁官吏的腐败行为,进而维护国家行政的权力基础,在一定时期内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秦朝开始建立以皇权为核心的中枢权力体系秦朝统一全国后,建立起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三公九卿。与前代相比,它强化了官员的行政职能,使宗法关系对于朝政的影响力愈益淡薄。中央执政集团最重要的官职是“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为“百官之首”,是朝廷首席文官,总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作为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监察百官,牵制丞相大权。太尉是负责全国军事的朝廷武官,但此职位常虚设。三公之下又有“九卿”,分工管理不同的政府部门,处理国家和皇家的各种事务。  相似文献   

8.
一、监察的监察制度的涵义 1.古代监察的涵义是,监就是自上而下监视,《诗经·大雅》:“监观四方,求民之莫”。察是考核调查之意,《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监察就是自上而下对群臣百官进行监视、调查、考核,以防其言行不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亡六国统一中国,建立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秦帝国,并建立宠大的官僚机构。为了加强对各级官僚的监察和管理,设立了中央监察地方官吏的御史大夫,其官署为御史大寺,也称御史府。这样,专门负责纠察群臣百官的中央监察机构御史大夫寺,即御史府也就应运而生了,于是监察二字合在一起使用。古代的监察官吏,是君主的耳目,代表皇帝自上而下监察群臣百官,与监察二字的涵义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9.
有这样一道中国古代史试题:自隋唐以来负责考试选官的中央部门是()A.吏部B.户部C.礼部D.工部同学们刚接触这一道题时,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A.选择“吏部”,究其原因是翻阅现行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史》教材(选修),能找到对吏部职能的解释是“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而对礼部的职能只解释为“主管国家礼仪制度”。如下文楷体字:三省六部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三省为中央最高政府机构。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尚书…  相似文献   

10.
人文视野     
7号情报“政府"一词由何来政府,是国家机构的组成部分,指的是国家行政机关。但“政府”一词本义并非如此。唐朝时,确立了负责中枢政务的“三省六部制”。“三省”是:决策机关的中书省,负责审议的门下省,具体执行的尚书省。“三省”长官共同行使宰相职权,负责处理国家政务。这些长官们日常办公的地方叫“政事堂”,号称“政府”。“府”是官署的通称,即百官会集之处。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说:“李林甫领吏部尚书,日在政府。”胡三省注云:“政府”即知事堂。这大概是“政府”的  相似文献   

11.
董中德 《教师》2014,(13):63-63
加强人事监察工作是中国古代行政中具有特色的一个方面。所谓监察制度就是历代国家对于中央和地方各级机构、部门和官吏的公职活动,实施监督、纠察,以检举和纠正其忽守失职行为,弹劾国家机关和官吏中违犯朝廷纲纪法度者等一系列有关的措施。我国第一个相对独立的行政监察机构的设立是在汉代。在汉武帝时期,建立了全国最高的监察机构——御史台。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为主官,其主要职能是纠察弹劾违法官吏,  相似文献   

12.
略论汉武帝时期监察机构的增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武帝时期因郡国监察机构失缺,机制运转不灵,为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增设中央到地方两级监察官职与机构,颁行《六条问事》,形成了行政与监察及监察系统之间互监制约的构架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13.
巡视监察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前代的基础上,汉代巡视制度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有帝王亲自巡视、帝王遣使巡视和中央监察机构对地方及地方监察机构(包括地方行政长官等)对所属州县巡视等四种类型,从中央到地方组成了一个较为严密的巡视系统。巡视制度起到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作用,有利的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以史为鉴,全面总结汉代巡视制度的经验教训,对加强和完善我国当前的巡视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随着封建制度的强化而发展的,而汉朝是我国行政监察制度的形成阶段.秦创建御史大夫府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增设丞相司直和司隶校尉为中央监察官,在地方设立十三剌史,监察地方二千石长吏,并制定了第一个专门性的地方监察法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历代帝王为维护皇权和巩固中央集权制的需要,大多注重官僚体制建设,几千年的监察制度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的东西。在中央对地方的监察上,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皇帝和中央监察机关定期或临时派员巡视地方,这就是巡视制度。与这种制度相似,西方国家普遍设立了相关机构,如监察特使、巡视官、督察专员等,并为此颁布了相关法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监察特使制度。对中国古代监察巡视制度与国外监察特使制度的发展历程和制度体系进行深入系统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首先分析秦中央集权的特点,然后指出秦的中央集权制产生了许多危害,加剧了中央集权实现的高度统一和地理范围过大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秦的灭亡,最后本文将指出秦的灭亡对我国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一些借鉴意义。1秦中央集权的建立及特点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倌请封诸皇子为燕、齐、楚王,群臣赞同。延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将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增设至四十余郡。这些郡县全都由中央和皇帝直接控制,它们是中央政府控下的地方行政单位。[1](P2)至此,“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2]秦之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开始确立。郡县制是一种中央政府统一控制权力的地方行政制度,其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郡设守、尉监,由中央政府统一任命。郡县之下又有乡里作为地方行政机构。[3](P2)“秦的行政制度使每个地方每个民户都收归于中央专制主义的密网之中”。[4](P10)除此之外,秦还制定全国通行的法律,统一文字、度量衡,改善交通,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联系,尽量整齐划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制度,消除地方长期割据所造成的地区差异。[5](P6)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防止地方...  相似文献   

17.
战国时期,随着以郡统县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各国的普遍推行,各诸侯国国君通过郡、县地方行政区及乡、亭、里等基层地域组织,自上而下形成了一个有序的统治网络,层层控制着整个国家。新的官僚制度的建立,便利了国君对地方官员的任免、选拔与考核权的掌握。中央对地方的视察制度的建立,具有考核地方民政、选拔人才并对施政方针征求意见等作用。与此同时,行县之制在加强中央、各级政权与基层之间的政治联系,加强中央王朝对地方的行政管辖方面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监察制度的初步建立则是封建王朝加强专制统治的重要表现。国君对立法与司法权的垄断,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必然要求。户口的登记和赋役的摊派,内史、少府等国家财政机构的创设,标志着新型分立的单一制国家对地方经济的控制得到空前加强。发兵用符制度的建立,使得中央及地方军队的调遣权全部集中于国君一人之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中央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地方组织制度以及监察制度等几方面,它们从整体上共同构成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最基本的政治制度。一、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演变(1)萌芽于战国: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变法运动的兴起,为适应封建地主阶级建立统治的需要,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集前代法家思想的成就,提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希望建立起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以秦国商鞅变法为代表,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初步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  相似文献   

19.
加强对地方政府及其官吏、地主豪强的控制与监督,是封建社会历朝历代巩固中央集权的主要内容,也是促使其官吏勤政廉政、维护封建社会正常秩序的重要保证,因此历来被封建统治者所重视。由于元朝地域广袤,各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民族关系复杂,所以元朝中央政府特别重视地方监察制度。从地方监察体制、机构、法规、职权、人事管理等诸方面考察,元朝地方监察制度与中国封建社会历朝相比,是较为成熟完备的,其在元代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也是比较大的。本文就元朝地方监察制度的特点作一番考察和研究,以期能对我国当今的监察制度建设提供一点借鉴。在元朝正式建立之前和之初,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机构相继建立。至元五年  相似文献   

20.
试论法国教育行政的特色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特色 (一)教育行政中央集权制 法国的教育行政机构反映其一般行政机构的特点,具有高度的中央集权制特色。这是渊源于拿破仑制定的“帝国大学制度”。中央设立教育部,全国分成大学区,下面再分省和初等视学区。中央对地方实行垂直领导,指挥命令从上到下,控制的范围达到教学内容,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