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闫博 《职大学报》2011,(6):59-61,67
关汉卿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杂剧。"且其特长,尤在描写女性,故其作品,就其今存者而言‘正旦’主唱者占三分之二强"[1]P197。本文从关汉卿现存的12种以女性为主角的杂剧入手,试从社会、关汉卿个人的生平际遇和性格以及受众三个方面分析关汉卿大量创作以塑造女性形象为主的作品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论元代谐谑散曲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谐谑散曲是元散曲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内涵看,它大体可分为单纯型与复合型两大类。理性与非理性是其精神情感特征,而直陈与变形,是谐谑散曲主要的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3.
在元代,"乐府"的概念专指散曲,作为文人所作散曲的雅称。但"乐府"不等于散曲,而是指具有同一体裁特征的文学样式。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曲评中指出了"乐府"与"传奇"、"俚歌"的区别,并进行了详细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元代著名散曲作家乔吉主张"凤头、猪肚、豹尾"的戏剧理论,在创作上也体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曲"清丽而质朴,雅俗兼备",每每造成奇语。本文从历史、社会、文学以及创作主体的角度进行了进一步地解析。阐述了乔吉散曲的艺术创作个性,源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当时的文学创作倾向等对作者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5.
试论《调风月》的审美特征陆力在中国古典戏曲中,以奴婢为主角而竭力讴歌的作品只有关汉卿的杂剧《调风月》。该剧曲词完整而宾白不全,尽管前辈学者对这个剧本进行过潜心研究,解决了许多难点和疑问,但人们对该剧悲喜性质归属的认识仍然存在争议。笔者认为,郑振铎、赵...  相似文献   

6.
元散曲中的落花意象沿袭运用了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约定俗成的象喻意义,同时被赋予了代意义.从离愁别绪、羁旅情思、离世归隐、伤春惜怀等方面分析元散曲落花意象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吴中派主要活跃于明中期,其成员多为当时重要的戏曲、散曲作家,且都来自苏州地区。该派的散曲创作呈现出鲜明的南散曲格范,写风情、重辞藻,开启了晚明曲风,其传奇般的创作紧密结合蓬勃兴起的昆山腔,热衷风情题材和历史题材,艺术上富艳精工,呈现典型的骈俪作风,在明代戏曲、散曲发展过程中吴中派承前启后,有其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8.
元散曲的时代旋律与元代文人的生命感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存元散曲中写得最多的题材可分为四类怀古、叹世、隐逸和情爱.这四大主题形成元散曲的时代旋律.元代文人在思考现实时习惯于以历史为参照物,以古探今,寻求生存的最佳方式.他们对历史人物屈原、陶渊明、韩信、伯夷等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元散曲叹世之作普遍流露出一种仕途险恶的意识,表现出对功名富贵的否定.在对现实和历史的观照中,元代文人认为人生最高的生存境界是“适意”,倘佯山水,留连诗酒,沉醉情爱是“适意”的最好方式.这使得元散曲中隐逸和情爱之作最耀人眼目.可以看出,怀古、叹世、隐逸、情爱之间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9.
关汉卿杂剧中塑造了四位性格鲜明生动聪慧灵巧,敢于反抗斗争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颠覆了以往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或温柔多情但软弱无能,或聪明艳丽但自甘堕落的形象,这与当时无代的社会现实和关汉卿个人的性格和经历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赵义山先生主编的《明清散曲鉴赏辞典》选曲广泛、精当,鉴赏到位,编排科学,做到了普及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对明清散曲经典篇目的传播和研究大有裨益。然而,在翻阅《辞典》时,我们发现其中对一些曲家生卒年、籍里、身份、曲作数量等方面的记述仍存有不足或错误。  相似文献   

11.
孙斯提 《职大学报》2013,(1):79-82,104
纵观《红楼梦》中秦可卿与宋学士秦观的种种联系,可以说是映射出秦观其人其创作对后世文人的巨大影响。尤其是对曹雪芹的影响,曹公之于秦观,可以说不止是追慕,更是对其诗词创作的接受,实证可谓遍布"红楼"、处处皆是。  相似文献   

12.
由于文献材料的散佚,元代古音学鲜见学者言及。元代人在古音观念上有独到见解,戴侗、熊朋来、刘玉汝等人的古音说对清代顾炎武古音学的形成有直接影响。元代人从《说文》谐声和《诗经》用韵方面探讨古音问题的方法,把文字研究与古音研究结合起来,也是十分可取的。  相似文献   

13.
随着西游故事的东西流衍形成,孙悟空逐渐成为民间崇祀的对象。其始或在南宋,元明清三代曾经兴盛,至晚清归于消歇。此俗前后有数百年的历史,是一份业已消失的民间文化遗产。今见文献中孙悟空崇祀之俗最早似起于福建,而至少云南、湖北、甘肃、江苏、山西、山东等地也比较流行,实际流行的区域可能更广。明末以至清代的孙悟空崇祀之俗为宋元流风,但也不排除百回《西游记》成书后的影响。但是,百回本《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塑造肯定受有此本成书以前孙悟空崇祀之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屈原《九歌·东皇太一》的祀主或者说东皇太一的原型,自汉代以来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众多学者从文献学、神话学、天文学、民俗学、宗教学、人类学、考古学、文字学等多学科对其进行了研究,得出了许多结论,据不完全统计,有40种观点.根据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进行综合考察,东皇太一的原型应当是楚人崇拜的至高无上的上帝颛顼,它既是天皇大帝,也是北极星神,还是水神.  相似文献   

15.
宋元学者的词源学研究是从"右文"研究开始的,最早的研究者是王圣美。张世南、王观国等进一步申说了王圣美的学说。宋代郑樵提出了形声字演变中的"母子衍生说"。宋末元初戴侗的词源研究具有开拓意义,从形声字声符入手,梳理初文和孳生字之间的关系,系联了不少同声符的形声字,他所做的工作实际上就是同源词的系联工作。戴侗词源研究的另一个特点是从声音上贯通古今雅俗词语,寻找它们之间音义上的联系。系统总结宋元时期的词源学研究,对今天探讨这一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由于元代民族关系复杂,汉人地位低微,士人以隐逸为逃避社会政治的手段,寄情于山水之间。这却暗合了艺术创作的求美本质,也使元代山水画具有了以下特点:士人成为主要的画家,追求高远而不落俗套,绘画中心远离京都,在力求古雅的过程中发现并弘扬了南方画派。  相似文献   

17.
本文指明汉人对《离骚》的创作年代,均有作于怀王和顷襄王时期的自相矛盾之说,并无“均在怀王之世,决无作于顷襄王时期”的“宏观”定论;《离骚》所透露的诗人年岁及“椒、兰”喻指,应在诗人将及“老”年且子兰当政时期,而不能在子兰尚未当政的屈原早年“初疏”时期;以诗中浪漫想象所显示的诗人所在地点及诗中出现的“南楚”、“湘潭”一带土语,证明诗人创作《离骚》时不在汉北或郢中,而是在“南楚”沅湘之间;并引秦汉之际律法证明,屈原时代,实行的是有爵者以“年五十六”为“老”的“告老”退休制度,由此推测诗人之作《离骚》大抵在将临五十六岁老年,且齐相韩夤尚未受命赴楚为相的子兰当政时期,即顷襄王八九年间。  相似文献   

18.
周秉高 《职大学报》2013,(6):1-3,64
林庚先生在《天问论笺》一书中两次强调"《天问》中‘帝’字均指天帝",此语恐与《天问》内容不太吻合。先秦古人心目中之"帝"字,一为历史概念,二为神话概念,就是没有后来西方那种的宗教概念。李陈玉似乎对天主教有所了解,并试图用天主教的某些教义来诠释《天问》一诗。这种解读楚辞的方法是不妥当的,因为这与屈原以及其他先秦古人的思维并不吻合;但将屈原作品与西洋文化相联系、作比较,明末李陈玉大概是中国第一人。李陈玉的这点功绩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9.
《元刊杂剧三十种》中的“如”字平比句共有四种句法格式,即“X如Y”式、“XW如Y”式、“X如YW”式和“X如YZ”式。《杂剧》中的“如”字平比句经过新的规范和调整,呈现出较鲜明的过渡特点,既沿用了旧的句式,又有新的句式萌芽与发展。各个句式无论在结构形式还是在句法功能上都得到了扩展,从而形成新的“如”字平比句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