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借鉴政治生态学的理论,用系统的、生态的、差异的、联系的、非线性的观点看待澳门的政治现象,把澳门的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基础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政治系统,通过分析这个系统,其目的在于正确认识澳门政治体制的特点,根据环境变化对自身结构和功能做出适应性调整,使其不断适应政治环境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当前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政治系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分析模型,政治系统学为当代中国农村群体性事件提供了很好的视角,政治参与的不足、政治决策机制缺乏科学性与民主性、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侵犯农民权益、反馈与监督机制的不足使得农村政治系统不能有效化解矛盾,迫使农民寻求制度外的途径对系统产生压力。与之相应的对策,各个要素的完善无疑是政治系统良性运行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3.
政治参与过程中的利益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公民通过各种形式的政治参与来维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不同的利益群体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迫切希望将自己的意志输入政治系统.因此政府应发挥在政治参与中的利益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详细探讨了伊斯顿在《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一书中关于政治系统分析的理论中的需求和支持的输入,并认为需求和支持的输入是政治系统分析理论的起点。只有具备了社会欲望和利益的需求源源不断的进入到政治系统之内和政治系统内外成员对其产生很强烈的支持,才会使得各种社会需求顺利的进入到政治系统之内。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的基础上,并以中国共产党为执政党的前提进行的。它一方面要保证社会主义的本质,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引起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关系的变革。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客观上源于政治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主观上则源于公民政治意识与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政治发展的路径是政治体制改革、公民政治道德的确立和政治参与的普遍化,其走向是政治文明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政治认同是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对所属政治系统的情感上的归属或依附。政治认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精神动力。认真分析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通过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各项机制,重塑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仰,加强高校的政治社会化建设等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水平,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7.
政治发展的理论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国家,并在60年代后风行西方各国。尽管西方学者们对政治发展的概念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其基本含义是指政治系统的变迁过程,即由不发达的政治系统向发达的政治系统的转型过程。西方政治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是:政治过渡论;政治民主论;政治现代化论;政治稳定论等。这些理论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联系性,因而,政治发展成为当代西方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相似文献   

8.
目前农民生态理性研究主要包括农民具有理性的论证、农民生态理性内涵阐释、农民生态理性必要性分析、当代中国农民生态理性现状分析、当代中国农民生态理性缺失的原因探讨、构建当代中国农民生态理性的途径等六个方面。对于这六方面的研究正好可以建构起我们对于农民生态理性研究的体系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的基础上,并以中国共产党为执政党的前提进行的。它一方面要保证社会主义的本质,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因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引起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关系的变革。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动力客观上源于政治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主观上则源于公民政治意识与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政治发展的路径是政治体制改革、公民政治道德的确立和政治参与的普遍化,其走向是政治明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树立生态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必然要求.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的现状与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应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公共基础性生态学课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态的培育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生态是文化生产、传播、消费等方面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包括政治文化生态、经济文化生态、自然文化生态和国际文化生态。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前文化建设方向、特征、要求等来培育。  相似文献   

12.
基于网络政治参与形成的巨大民意正改变着政治信息的传播方式,成为愈来愈多中国网民政治生活的一部分。这不仅促进了现有政治生态的转换,也与其周围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突。在未来发展中,网络民意必须在改变政治生态的同时实现与它的合流。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政治生态分析:基于府际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实践,肇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辉煌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地方治理所具有的优越性。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特色的地方治理处于发展阶段,这就决定了它本身尚有不足之处,特别是作为其政治生态的府际关系存在诸多问题。针对当代中国地方治理政治生态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善:首先,依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的职责和权限。其次,对省级以下各级地方政府的税收权限及税种进行明确的划分,并尽快建立以均等化拨款为基础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再次,变梯度分权为均衡分权。最后,完善地方政府官员的产生方式,引导地方官员树立科学的政绩观。  相似文献   

14.
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受到特定社会历史时期的文化生态状况的影响和制约。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生态呈多样性、动态性和平衡性发展,在多元价值取向的大众文化挑战下也面临失衡困境。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构建和谐的文化生态,才能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金融生态环境缺陷对金融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金融生态存在着金融产权制度性缺陷,委托—代理制度缺乏制衡;金融生态的自我调节机制被破坏;金融生态平衡和优化的外部条件缺失;金融机构缺乏适应生态环境变化的能力;缺乏恰当的金融体系结构和金融发展程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研究是时代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课题,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现代转换的学理认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生态概念进行了梳理,并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当代发展与现实危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的社会生态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7.
舆论生态的转型也体现了并影响着当前的反腐倡廉整个生态环境的变化。党委和政府应主动整合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及纪委监察已有的各方资源优势,以改革创新精神和思路,以民主开放的理念,以权力制衡和制度约束为核心,以道德秩序和理想信念重塑为先导,以革新纪委监察的反腐模式为抓手,致力探求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科学化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8.
政治生态反映一个地方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环境的整体状况,综合体现着一个地方的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是经济持续发展、社会良性治理、树立良好地方形象、引领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证。政治生态的主要因素为人、事、制。建设路径,首先是建设一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干部队伍;其次是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再次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教育受到深度撞击。教育观念需要更新,教育体制需要改革,教育内容需要变革,教育的生态规律应得到充分认识。应用教育生态学的观点来研究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与外部生态环境及教育内部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握教育生态平衡的规律,从本质上揭示和解决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推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invokes a neoliberal and disciplinary governmentality lens in a political ecology of education framework to analyze educational programming at Long Beach, California’s Aquarium of the Pacific. I begin by briefly describing governmentality as Foucault and neo-Foucauldian scholars have theorized the concept, followed by a discussion of the emergence of green governmentality and environmentality in political ecology. Next, I invoke a political ecology of education framework informed by neoliberal and disciplinary environmentality to analyze institutional and teaching practice at the Aquarium. In this analysis, I demonstrate how the institution’s funding structure, placement within the entertainment markets of the southern California area, and commitment to ocean conservation education all influence how the Aquarium conceptualizes itself and its work. I focus on the case of the Blue Cavern Show and the Seafood for the Future program, which work in tandem to define a problem (declining fish stocks; possible seafood shortages) and then structure a neoliberal solution through the market (sustainable seafood consumption). I conclude by discussing the implications of this research for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which include unpacking how neoliberalism impacts teaching practice, especially as it relates to notions of framing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