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渠冉 《湖南档案》2013,(7):10-11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9天内连续发三次电报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共商国家大计”,对于蒋介石的意图,毛泽东、党中央十分清楚。要不要理他呢?中共对争取和平有着真诚的愿望,对时硒也有清醒的认识,但是一般善良的人们特别是旧统区的老百姓,是不了解蒋介石的真实意图的。1945年8月22日《大公报》发表评论说:“口前得知蒋主席致毛先生的寒电(指8月14日第一电报),大家为之兴奋,希望由此启开政治解决之门。  相似文献   

2.
《浙江档案》2006,(2):60-60
在1945年的重庆谈判期间。有两则新闻与《大公报》有关,一则是公开的。即毛泽东的画像出现在《大公报》上;另一则是未公开的,即《大公报》社宴请毛泽东。毛泽东是8月28日到达重庆的,在29日《犬公报》的版面上,集中报道了毛抵渝的消息、特写、人物肖像,并配发了总编辑王芸生撰写的题为《毛泽东先生来了!》的社评,这样的安排在重庆各报中是最有特色的,受到中共代表团的好评。  相似文献   

3.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在9天内连续发三次电报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共商国家大计”,对于蒋介石的意图,毛泽东、党中央十分清楚。要不要理他呢?中共对争取和平有着真诚的愿望,对时局也有清醒的认识,但是一般善良的人们特别是国统区的老百姓,是不了解蒋介石的真实意图的。1945年8月22日《大公报》发表评论说:“日前得知蒋主席致毛先生的寒电(指8月14日第一电报),大家为之兴奋,希望由此启开政治解决之门。现在又读到蒋主席致毛先生哿电(指8月20日第二次电报),更感到一片祥和之气,真使人既感慨、又兴奋。”评论称蒋介石的电报“蔼然诚坦,溢于言表”。又说:“我们相信全国同胞的心情都与蒋主席相同,殷切盼望毛先生不吝此一行,以定国家之大计。”上述言论,反映了人们的良好愿望,期望中共顺从民意;如果不去,无以揭穿蒋介石的阴谋,这是促成毛泽东应邀前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1938年12月抗战时期于沪迁渝的《大公报》是今天《重庆日报》的前身。1952年初改私营为公私合营,当年8月5日更改组成为重庆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至此,《大公报》在渝走完了13年的曲折历程。  相似文献   

5.
重庆《大公报》是1938年由汉口迁到重庆,于同年12月1日发刊的,日出对开纸一张。抗日战争时期,日销最多曾达到97000余份。重庆《大公报》经理是曹谷冰。抗战胜利后,曹调任天津《大公报》经理,由金诚夫继任重庆  相似文献   

6.
王芝琛 《传媒》1999,(3):44
老报人王芸生临终前,曾就一件亲身经历事与其子女谈写史。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偕周恩来、王若飞等飞抵重庆,与国民党蒋介石等进行了举世瞩目的“重庆和平谈判”。其间,毛泽东曾与《大公报》王芸生等进行了多次接触和交谈。交谈基本上围绕着当时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口号进行。9月20日  相似文献   

7.
《中央日报》是国民党中央的机关报,1938年9月由长沙迁来重庆时,正值抗战初期,在团结抗日的旗帜下,国共两党尚能合作。随着抗战的深入开展,国民党一味制造摩擦,《中央日报》与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发行的机关报《新华口报》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从1939年到1943年的四年期间,《中  相似文献   

8.
王芸生曾错误地指责中共,但仍不见容于国民党 1945年日本投降后,毛泽东主席到重庆与蒋介石谈判43天中,曾几次约见王芸生等大公报人,对大公报的状况做了了解,同时,他们也从毛泽东那里听到一些延安情况。在毛泽东快要离开重庆的时候,大公报曾在李子坝报社内设宴招待毛泽东一行。1945年9月20日晚7时许,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董必武应邀赴宴。宴会由王芸生主持,席间,王芸生提到共产党“不要另起炉灶”等话。毛泽东当即指出:“不是我们要另起炉灶,而是国民党的炉灶里不许我们造饭”,给以驳斥。毛泽东由重庆返回延安后,蒋介石并未遵照《国共两党会谈纪录》  相似文献   

9.
<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社教节目中心、重庆广播电视集团联合制作的六集文献电视片《重庆谈判》,不久前在央视科教频道、重庆卫视播出。该片每集30分钟,多角度、全方位讲述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初,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组成的中共代表团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全过程,展示了毛泽东的“弥天大勇”、胆略智慧,反映了在中国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抉择面前,中国共产党人如何牢牢把握历史发展大势,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守底线,生动诠释了“重庆谈判的结果,是人民力量的一个胜利”。该片创作幕后有哪些故事?在当下重温这段历史有何意义?本刊特约记者专访了该片总导演、制片人闫东。  相似文献   

10.
邵薇 《军事记者》2010,(5):12-13
谁会说“服务”二字对报纸而言是个新词呢?1945年10月,赴重庆谈判的毛泽东为《大公报》题词:为人民服务。尽管毛泽东一生曾多次题写“为人民服务”,但那次,直接表达了对一份报纸的期许。1946年5月15日,在《人民日报》的创刊号上,邓小平亦为报纸题词:“为人民服务”。这5个字,清晰昭示了这份党报的宣传方针。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眼中的张季鸾和《大公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三、四十年代,当毛泽东还是在延安的时候,就经常阅读蜚声海内外的《大公报》,并通过这一重要窗口,来了解国内外形势的动态和变化,从中汲取许多可供参考的有价值的资料。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对总编辑张季鸾和《大公报》颇为熟悉,且有着十分深刻的印象。解放后,毛泽东又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赞誉张季鸾和《大公报》,殷切地鼓励新闻工作者应该向张季鸾学习,把《大公报》的成功经验及有益的东西学过来。 一、“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 1941年9月6日,张季鸾病逝于重庆。消息传来,毛泽东等其他中共领导人在延安特致唁电,其中有:“季鸾先生在历次参政会内坚持团结抗战,功在国家。惊闻逝世,悼念同深。肃电致悼,藉达哀忱。”这是毛泽东等其他中共领导人对张季鸾一生的总体评价,主要是从政治方面讲的,对他的大节持肯定的态度。 1958年9月30日下午,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约见当时《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等,又谈起张季鸾和《大公报》,指出:“《大公报》从天津起家时是由三个人的‘合作社’从别人手里接办的。这三人‘合作社’是吴  相似文献   

12.
一、1948—1987年间的报业 在1949年国民党总部正式迁台之前,《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等国民党报系统的新闻机构就有计划地迁至台湾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转接,又创办了不少新的报刊,从而在台湾形成了以三个“中央”为中心的、沿用国民党在大陆实行一整套体制的“党报”体系,牢牢紧跟国民党的思想路线与战略,实行“舆论一律”,并对原有报刊等新闻单位进行大幅度的调整与整肃,严格控制新闻舆论和与言论自由,在台湾实行了长达36年的“报禁”方略。 《中央日报》1948年11月迁至台湾,并于]949年3月12日在台北续刊。该报一直是国民党中央之喉舌和工具。《中央日报》系统的报纸均属“党报”体系,都为国民党党、政、军部门的机关报。这类报纸主要有:《中央日报》、《台湾新生报》(台湾省政府机关报)、《中华日报》(台北版)、《青年日报》、《忠诚报》、《建国日报》、《金门日报》、《马祖日报》(后5种报均为“军营”报纸),还有台北的《大华晚报》(1950年2月1日创刊)、《中华日报》(台南版)和《新闻晚报》等。  相似文献   

13.
《大公报》是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卓有影响的一家大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1926年,胡政之、吴鼎昌、张季鸾接办后,标榜“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方针,励精图治,使该报名噪一时,并于1941年在重庆获得美国密苏里学院新闻奖,这是国际新闻界授予中国报纸的一个很高的荣誉.此后《大公报》江河日下,大际的《大公报》先后停刊,原有的《大公报》,仅剩下香港《大公报》一家,开始了新创业史.  相似文献   

14.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60年前,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在重庆公开发表。一时间,人们争相传诵,好评如潮。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雪》的墨迹,共有三幅:第一幅是写在“第十八集团军重庆办事处”的信笺上;第二幅是写在柳亚子的纪念册上;还有一幅是1963年重写的。①毛泽东逝世后,中国革命博物馆征集毛泽东的手迹,上述第一幅由江苏宜兴籍画家尹瘦石捐出,个中原委颇具传奇色彩。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国共和平谈判。8月30日,毛泽东在桂园寓所宴请柳亚子、沈钧儒等人。席间,柳亚子赠毛泽东七律一首:“阔别羊…  相似文献   

15.
《大公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跨越了晚清、辛亥革命、大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全国解放、抗美援朝、和平建设等历史时期。报馆从天津起家,曾先后在上海、汉口、香港、重庆、桂林、北京等地出版。随着全国各地相继解放,天津《大公报》易名《进步日报》出版;上海《大公报》保持原名出版;重庆《大公报》则改为市委机关报《重庆日报》;香港《大公报》维持原样,  相似文献   

16.
范长江是靠在《大公报》上发表西北系列通讯开始在新闻界崭露头角的,一方面《大公报》于他有恩,另一方面他对《大公报》也是做出贡献的。但在武汉《大公报》时期,他却离开,是主动还是被迫,其中的原因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谜案。以前大家多认为是范长江的政治态度,在采访完两安事变后发生重大变化,自动“投共”去了;  相似文献   

17.
周恩来《致大公报书》于 5月 25日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并经新华社广播,在 6月 13日延安《解放日报》及各解放区报纸发表。这封信发表后,立即轰动了重庆和国民党统治区,帮助人们弄清了真相,使一切造谣者无言以对。刊登这封信的《新华日报》增刊销售 1.7万多份 (其中重庆 1.4万多份 ),打破了以往的发行纪录。   与《大公报》发表反共社评同时,国民党康泽特务系统直接控制的重庆《商务日报》也连续发表反共社论。周恩来于 5月 25日为此致电毛泽东,说从近日《大公报》和《商务日报》发的社论看,国民党怕我们另立一个中心。主张不…  相似文献   

18.
在解放战争硝烟初起,乃至战火冲天,进入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时,中共中央在延安曾有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国统区也办有机关报性质的《新华日报》,都已经蔚成规模,为什么后来的中央机关报演变成了《人民日报》?抗战胜利,《解放日报》骨干力量进军东北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创刊于1941年5月16日的延安《解放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聚集了一批中共办报人才。曾经担任中共总书记的博古(秦邦宪)长期担任社长。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作出战略决策,"向  相似文献   

19.
左中右三报“七七特刊”抗战宣传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华日报》、《大公报》、《中央日报》的"七七特刊"虽然都以宣传抗日救国为中心内容,但是在宣传策略和技巧上表现各异,舆论宣传效果大不相同。《新华日报》的宣传琳琅满目,公共空间呈现多样化色彩;《大公报》关注民间、关注经济和文艺,有其自身特色;《中央日报》的声音单调,偏好政绩总结,未能有效地组织各种抗战力量在报上发言。三报的"七七特刊"是一个历史性"褶子",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并对未来的国共战争起着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汉口时期的《中央日报》提起《中央日报》,人们都知道它是国民党的宣传工具。它的创刊期,一般人都认为是“1928年2月1日”,地点在“上海”。现在仍在台北出版的《中央日报》就是以“2月1日:为“创刊纪念日”、“社庆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