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化工基础与实验教材的编写原则1化工基础与实验教材应具有较系统的化工基础知识教材应立足于整个化学工业和化学生产过程,在内容上增加化学工业概述、化学实验研究和化工生产过程的联系与区别,化学工程的前沿研究领域等知识的介绍,以便更好地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和竞争的需要。2化工基础与实验教材应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在照顾到化工基础课程学科独立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教材将包括流体流动与输送、传热、传质、化学反应工程学基本原理,个别典型工艺以及相关的化工基础实验等,并以化学工程学中的基本原理,以及简单工艺…  相似文献   

2.
化学工程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构成化学工程学基础的许多定律如Newton粘性定律、Fourier导热定律、Fick扩散定律都是从实验现象概括出来的所谓唯象定律,因而实验在化学工程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统计,我国已有近200所化工院校和一些综合性大学设有化工系或开设了化工原理课程,目前的问题是,化学工程学的基础实验教学在我国相对薄弱。据调查,只有为数不多的化工院校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化工原理实验室,其它一些化工院校的实验条件则十分简陋,有的学校甚至根本不具备进行化工原理基础实验的条件。其后果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表现出理论基础较强,动手能力甚弱的矛盾现象,远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要求。显然,要解决上述问题,加强实验室建设、重视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无疑是一个关键。作为化工原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化工原理  相似文献   

3.
《化学工艺学》是高师卫电化学教育专业必修的一门讲述化工生产实际知识的基础课程。其内容包括化学工程学和化学工艺学两大部分,也就是“三传一反”加典型工艺过程。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员了解所学的化学理论知识在化工生产中的应用;了解化工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工艺方法及典型设备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从化学到化工生产这一转化过程所涉及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树立必要的现代化的工程观点和  相似文献   

4.
化学工程学是研究大规模地改变物料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的工程技术学科。它研究的对象不但包括在化工生产装置中进行的化学变化过程,而且还包括把混合物分离为纯净组分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考察了美国工程教育成就卓著的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学课程的设置与演变,发现其化工学科课程的设置是与化工产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紧密相关的;其次,对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密西根大学和乔治亚理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的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与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进一步发现这些大学工程学科从培养目标到课程设置都体现了回归工程、服务社会的工程教育理念;最后,针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顾问 :张光斗 柯 俊 朱高峰 韦 钰主任委员 :徐匡迪副主任委员 :杜祥琬 翁史烈 左铁镛委员 :院士 (按学部排序 ) :  陈先霖 (机械运载工程学部、北京科技大学教授 )周 济 (机械运载工程学部、教育部副部长 )陈俊亮 (信息电子工程学部、北京邮电大学教授 )左铁镛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北京工业大学校长 )时铭显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石油大学教授 )徐匡迪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中国工程院院长 )曹湘洪 (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中石化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杜祥琬 (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翁史烈 (能…  相似文献   

7.
电子器官     
四十年前,工程学和医学在相互接触过程中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它们结合而诞生了一门新的边缘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学。生物医学工程学就是综合利用科学技术的相应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知行合一”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内容。化学工程学来源于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是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作用下建立起来的,其发展历程、教学内容及毕业要求,无不渗透着知行并举的光芒。通过对化工原理课程中“知与行”繁简关系的辨析、与学生人格养成关系的探讨,有助于化工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运用课程中蕴含的认识论元素,培养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9.
化学,是一门在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学科,从化学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注定了它与生活之间不可割舍的关系。尤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化工产业的逐步深入,使得现代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样样都离不开化学。而化学学科也正是在生活中反复的实践,获得更多的经验,才能逐步地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使得学科进一步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0.
化学作为高职院校轻化工专业的一门重要必修基础课,在高职院校轻化工专业开展绿色化学实验教学是社会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阐述了在高职院校轻化工专业化学实验教学中推行微型化学实验、合并实验、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仿真化学实验、使用先进技术手段、实验室绿色化管理等多种途径,旨在用绿色化学的理念指导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具有绿色环保意识的轻化工专业应用性人才,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的绿色化.  相似文献   

11.
"化工基础实验"课的初步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化工基础实验”课是理科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工程技术教育课程。近年来,我校根据时代的变化和该课程的特点,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对该课程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扩大了实验内容,加强了反应工程学和化工新技术实验,更新了实验装置,根据我校的科研情况设计了多个新实验,并且对教学方法也进行了改革。  相似文献   

12.
国内     
正中国工程院2017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公布中国工程院2017年院士增选候选人提名工作于3月31日结束。经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审定,最终确定的有效候选人共533位,平均年龄为55.78岁。各学部候选人情况如下: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54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63人,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部70人,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72人,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61人,环境与轻  相似文献   

13.
16、17世纪,中西传统技术开始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中国传统技术朝着“技艺”的方向发展,而西方传统技术则与近代科学越走越近,并最终于18世纪中叶相结合,促成了近代工程学的诞生。与近代大多数学科门类一样,西方工程学知识与技术通过来华传教士逐渐传入中国,吸引了中国本土知识分子的注意。实际上,早在近代工程学诞生以前的晚明时期,中西传统“工程”技术之间就有过短暂接触,以王征为代表的少数文士已经开始关注西方“工程”知识与技术,并留下了《奇器图说》这样的重要译著。但由于各种原因,这时的中西“工程”交往,范围不大,效果也并不理想。晚清时期,在“西学东渐”大背景下,西方近代工程学知识与技术开始大规模传入中国,吸引了大批中国本土知识分子投身其中,形成了大量与工程学相关的译著和著作。得益于此,近代工程学教育也逐步兴起,本土工程技术人才不断涌现,工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近代西方工程学知识与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中国近代工程学的发端,成为对近代工业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积极影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网络的发展使社会工程学攻击呈迅速上升甚至滥用的趋势.这种攻击利用了人的弱点而非计算机系统漏洞来突破信息安全防御措施,因此,研究它对网络安全的威胁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对社会工程学进行原理性分析,描述了社会工程学与网络安全的关系和社会工程学攻击的特征及方法,阐述了社会工程学攻击将心理的和行为的攻击结合运用的过程,指出将社会工程学融入到蜜罐系统,构建更加全面的安全防护体系,以抵御各种技术与非技术因素的攻击,是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当今世界已步入资源稀缺的阶段,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已成为现阶段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这些问题的应对与解决都需要化学工程学的支撑.本文首先分析了化学工程学和化学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化学工程学的学科范式,分析了现阶段化学工程教育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化学工程学科教育体系的几点建议.希望本文的观点能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21世纪,化学化工的基色必须是绿色的,经济、高效、安全、低耗、低碳成为发展的主流.发展"绿色化工"绝不再是一个时髦的口号,而是一种最起码的社会责任和应尽义务.因此,我们了解化学的性能是很必要的,让化学来造福人类,担负这种社会责任的,是我们化学这门学科的教学.  相似文献   

17.
绿色化学理念是一种新型的化学思想,这种化学思想理念主要是在化工生产与化学研究的过程中,降低化学对生态环境影响,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以及化学研究和谐发展。本文主要对绿色化学理念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进行探讨分析,以期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观。  相似文献   

18.
绿色化学理念是一种新型的化学思想,这种化学思想理念主要是在化工生产与化学研究的过程中,降低化学对生态环境影响,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以及化学研究和谐发展。本文主要对绿色化学理念在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实践进行探讨分析,以期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观。  相似文献   

19.
化学化工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在很多领域都有涉及,尤其是环境、生态以及科技的研究与化学化工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化学化工的教学不容忽视,更是培养国家专业人才的重要力量。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化学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PX事件发生的直接诱因是民众担心PX及PX项目会对环境带来系列有毒污染。PX事件也折射出民众与社会对化学缺乏正确的认识,化学的不利一面被无限放大,而化学的有利一面被全然忽视。重塑化工行业良好社会形象,一方面要求政府加大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逐步建立起牢固的官民互信体系;另一方面要依靠化学本身的技术革命,大力发展环境友好的绿色化学与化工,以利从源头消除化学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