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作品的形象 ,是感情的形象。它所表现的是作者从客观事物获得的感受 ,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感情反应 ,客观事物的运动反映到作者的主观意识中 ,使作者产生相应的感情变化活动 ,把这种随客观事物的运动而相应变化的感情活动用音乐手段表现出来 ,就成为这种事物的音乐形象。我们在音乐创作、表现的形象思维过程中 ,只有努力把握住我们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的感情体验 ,创造出鲜明地表达这种感情体验的典型化的音乐形象来 ,才能使我们的音乐作品产生感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客观现实中的事物都是形象和声音相统一的整体。音乐能够描绘客观事物,模拟自然界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音响,从而达到音乐作品的最终目的——表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以及表达感情。  相似文献   

3.
浅谈音乐游戏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根据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征,构成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音区、音色、调式、和声、织体、曲式等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和组织形式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儿童接触音乐作品、参加音乐活动无疑有三个最直接的目的:第一,学会感受和欣赏音乐作品中借助声  相似文献   

4.
一、情感体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音乐作品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及主观的情感体验.它不是情感无节制的宣泄.而是理性所规范并在想象中诱发出的情感抒发.渗透了目的性。它利用丰富多彩的声音形态传递着复杂的感情信息并使之得到升华.具有其他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特点。我们在欣赏一首音乐作品时.通过听觉器官感知音乐效果.  相似文献   

5.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根据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征,构成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音区、音色、调式、和声、织体、曲式等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和组织形式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儿童接触音乐作品、参加音乐活动无疑有三个最一直接的目的:第一,学会感受和欣赏音乐作品中借助声音所传达的情感和内容;第二,学会用自己的表演来表达自己作品的情感和内容;第三,学会自己用声音或表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相似文献   

6.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多媒体在音乐欣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一、多维展示内涵,提高审美情趣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是通过声音来表达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愿望和情感。没有了“情感“,音乐便显的苍白无力,没有了生气。音乐作品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感情,需要教师去提示,以便学生能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作品的内涵,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多层次、多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根据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征,构成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音区、音色、调式、和声、织体、曲式等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和组织形式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儿童接触音乐作品、参加音乐活动无疑有三个最直接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音乐艺术是通过有组织的音符的音响效果来表现它的抒情性和想象性.音乐作为审美对象,自身的必要条件是特定的感性形式和特殊的情感意蕴.这是艺术本质的个别标志,即艺术自身的审美特征.从理论抽象的角度看,情或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或社会需要的主观心理反应,它是由客观事物引发、由主观体验所表现的主观态度反映了人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不反映客观事物本身,因此情感是人与客观现实关系的一种表现方式.音乐艺术本身存在于客观现实中,它自身不能表现情感而只有情感的特征,而只有通过人来表现这种情感的特征.人在认识改造和掌握客观存在中的音乐以后,通过对客观现实的体验和感受来表现一种情感.从情感的表现上来看,音乐艺术是属于声音表现,而声音表现是最富于人的情感表现的方式之一,它  相似文献   

9.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人们接受音乐是通过听觉来进行的,声音是构建音乐的本源。音乐作品是以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与音色的变化为原始材料,节奏为支架,发展成旋律线,再由和声、复调、调式、调性等构成一个有层次变化的音乐建筑。一、从“声”入手,理解音乐作品音乐的表现方法有很多,但就其性质来讲不外乎两种,即描写性的、表情性的,以及在描写性基础两者兼有的等。(1)加强对描写性音乐作品的理解与想象从其种程度上说音乐作品显然是和口技艺术,实用性的音响艺术有着共同之处。在很多音乐作品中就有模拟自然界和现实生活中实用音响的音素。比…  相似文献   

10.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音像资源导学,能够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尤其是距离学生久远的时代音乐作品。有了电影片段的欣赏,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感召下,更能理解音乐作品。  相似文献   

11.
<正>舞蹈,美中之美的人体动作艺术,从古至今始终是一片令人心旷神怡而又扑朔迷离的领域,音乐以人的声音或各种乐器声音为工具,打动人的心灵,引起共鸣,它是时间和听觉的艺术。音乐的物质载体是声音(人的声音或人演奏各种乐器发出的乐声),它的主要表现手段是旋律、节奏、和声。由于声音是无形的,不可见的,是在一定的时间中延续和流动的,因此它是用一种概括性和抽象性的音乐语言所塑造出的音乐形象来反映和表现现实生活的,虽然它不是将客观事物以具体的形象再现,但它却用自己独特的声音为艺术表现手段,像千丝万缕  相似文献   

12.
一、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音乐是美的艺术,是一种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信息,它通过“诉诸心灵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声音所显示出的这种内容精华的表现”来实现其自身价值,以真挚、生动的感情去拨动人的心弦。音乐也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小同时期的音乐作品通过创作者的情感、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13.
多元化的20世纪音乐为人们所反思:什么是音乐?怎么音乐?音乐为什么?音乐怎么了?任何声音、任何组织方式,不管能否表现什么,甚至什么声音也没有都可以构成音乐作品。这确实为音乐、为大众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改变了我们的音乐哲学观。  相似文献   

14.
关于音乐本质的反映论观点认为音乐的本质存在于物的和谐中 ,存在于声音流动的形式结构中 ,认为音乐之本质在于对外界声音与客观事物的模仿。这种观点虽然在最初的立场上是正确的 ,但却有着明显的缺陷。而音乐本质的先验论观点把音乐活动视为脱离现实基础的纯粹抽象的思维与情感的运动 ,把作曲家的创造说成是先天具有的才能的发挥 ,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而在反映论中引入实践的观念和运用辩证法的方法 ,用实践代替反映 ,从而得出关于音乐本质的正确结论———实践论  相似文献   

15.
陈灿 《华章》2010,(31)
什么是音乐的审美活动?音乐的审美活动是音乐欣赏者对已经客观存在音乐作品的一种主观的感受,是审美主体对音乐作品美的属性的一种能动的认识和反映,是审美主体对音乐作品存在的美所做出的一种评价和判断.  相似文献   

16.
音乐作品是时代声音的反映,优秀的音乐作品在传唱的过程当中陶冶群众思想、涵养道德,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在思想上反映一个时代的精气神,是时代全部思想的凝结。音乐作品的创作过程当中融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加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整个世界的关照、看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音乐作品的创作是大众音乐作品走向人民,发挥文艺塑人作用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7.
摘要:多元化的20世纪音乐为人们所反思:什么是音乐?怎么音乐?音乐为什么?音乐怎么了?任何声音、任何组织方式,不管是否表现什么、甚或什么声音也没有都可以构成音乐作品。这确实为音乐、为大众带来了新思想、新观念,改变了我们的音乐理念。  相似文献   

18.
段红霞 《文教资料》2008,(20):148-149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的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声音的美.这就决定了高师钢琴教学在提高技术水平、掌握丰富广博的音乐作品的同时,还必须以实现美的音响为教学核心,从而真正提高钢琴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9.
<正> (一) 音乐是表达人思想感情的时间艺术,不能要求它具有一般语言文字叙述的语义性,它不能直接反映抽象的概念,更不能直接反映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它不在于是否能为人们提供对客观事物的抽象的理性认识,而是通过作品反映作曲者对生活的感受而产生的感情和情绪。通过感情的积累与深化去加深人们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能力和认识能力,从而对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形成一定的感情与态度,也就是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从本质上讲,凡是音乐作品都应当是抒情的。优秀的音乐必然是情真意深的作  相似文献   

20.
贝多芬说过:“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音乐是人们通过声音来表达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愿望和情感的。作为音乐教师,应想方设法让学生懂得如何去体验音乐、感受音乐,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从而真正地喜爱、理解音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