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于一流学科建设来说,“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学科制度,在根本上是要立足制度优势,推进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一流学科建设应重视科研创新,但更要忠实履行“立德树人”的政治使命;“双一流”建设要坚持以一级学科为基础,但要加强“四跨越一导向”的研究中心建设;一流学科建设要坚持一流的学术标准,但更要强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  相似文献   

2.
学科范式的确立与完善是推进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逻辑前提。中国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是一个面向新文科格局、对标世界一流、凸显中国特色的长期性发展过程。新文科时代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面临缺少体现一流学科特质性概念、学理性框架、科学性范式的困境。因此,在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应然层面,基于新文科建设“大、新、用、跨”的新理念,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应充分彰显“大学科”思想,促进学科建设开放创新、发挥学科扎根教育实践的实用动能、推动学科界域横跨的共生发展与知识融合,积极建构学科概念与学科体系的理论逻辑。由此助推学科范式的逻辑生成,确立教育学科独立且独特的身份地位。未来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应在学科交叉与分化、守正与创新、技术与人文、本土与国际的不断融合中,通过求同存异的必然努力,充分彰显教育学自身在新文科背景下的重要学科价值与独特学科身份。努力构筑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扎根逻辑,确立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跨界理念,强化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人文价值,形成教育学一流学科建设的系统结构,以创生新文科时代中国教育学的理论逻辑与学科范式,推进其世界一流学科的有效建设。  相似文献   

3.
当前的一流学科建设中,诸多大学主要遵循经济逻辑,使得学科建设过分追求投入产出比,功利色彩浓厚;学科发展的自然生态被破坏,学科之间极度失衡;学科教学事实上被忽视,学科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科考评体系对知识运用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科建设缺乏深厚的社会土壤;学科建设的经费对学科发展的环境、制度、理念等软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明显不足等等。基于学科生产、传播、运用知识的目的,基于当代知识生产模式的异质性、情境性、跨学科性、社会反思性、规模效应、本土性等特点,从大学的层面来看,一流学科建设必须遵循知识生产逻辑与经济逻辑辩证统一的原则,以知识生产逻辑为主线,经济逻辑为补充。具体表现为:坚守知识生产逻辑的主线;凸显知识的本土性与应用性;提倡"学科群"的理念;坚持全面的"学科"概念,彰显学科中教学的元素;加强一流学科团队的建设;尽量减少行政权力的粗暴干涉,使学科成为一个能够自主发展的自组织系统。  相似文献   

4.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包含知识创新与组织构建两个重要方面,前者是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根基和主线,后者是推进知识创新的重要抓手和支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就是要根据学科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求,通过寻求构建一流的学科组织,提升学科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水平。为构建一流的学科组织,可通过加强组织使命、组织形式、组织制度和组织文化等环节的建设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桑标 《上海教育》2022,(19):26-27
<正>“做大做强特色学科,培养亟须创新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要求坚持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上海牢牢把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提出“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原则,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  相似文献   

6.
培养新时代拔尖创新人才是“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立根之基和存续之源。知识生产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内在契合性,其生成逻辑和发展规律是人才培养质量改革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也即实现理念设计从学术主导到知识应用、学科结构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协作、教学范式从意义讲授到探究互补、知识生产主体从产教二元分割到共同体构建的逻辑转向。与之相应,“双一流”建设高校需进一步厘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标准,守卫、勘定拔尖创新人才智慧发展空间,以反思性教学和项目化学习重构教学共同体,打造“政—校—企”生态循环系统和产教融合“握手区”。  相似文献   

7.
知识生产模式是决定学科质量的关键因素。探究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趋势及影响,进而找到学科建设创新之道,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当今大学的知识生产模式正在经历着从追求学术卓越的“模式Ⅰ”到注重问题解决的“模式Ⅱ”、再到突出协同创新的“模式Ⅲ”的重大转型,衍生了政治的、公共的与竞争的多重学科发展逻辑,并使学科呈现出组织的综合性、制度的开放性、知识的集成性和文化的包容性等新特征。顺应大学知识生产模式变革趋势的新要求,应立足顶层设计,树立系统思维,从调整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改变知识导向逻辑、改革学科组织形式、革新学科制度体系、创建新型学科文化生态以及培养交叉学科人才等方面入手,全面推进学科创新发展、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学科制度是知识生产积累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知识生产方式的转换与学科范式的变迁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共轭关系。知识生产模式的现代转型,知识生产的复杂性、情景性和多样性等特征突破了传统学科知识生产框架,拓展了传统的学科内涵,跨越学科边界的知识生产与异质组织边界的学科组织成为主要形式。在此背景下,一流学科建设应围绕学科知识生产能力和学科组织体系两个维度,强化学科文化建设,通过需求引领和创新驱动,才能使学科建设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相似文献   

9.
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是我国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国家战略。但是当全社会专注于学科建设的排行榜位置和资助规模的时候,却忽略了学科建设与知识生产最应该直面的问题——什么是创新。事实上,今天创新最卓越的地方已经不再是学科与大学,而是每一个利用知识网络从事创新的个体。知识创新的引导者不是技术上的领先者,而是能率先提出问题并建立协作关系的组织者。认定学科声誉的早已不是同行,而是普遍存在的网络化知识主体。实现知识生产质量与实力提升的不是建设学科的地图,而是建立协作关系、保证创新方向不偏移的指南针。只有缩短了这些距离,学科建设才是真正具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回答何为学科成长、如何成长为一流学科的基本问题是“双一流”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理论前提。学科成长有其内在“生成”逻辑与外在“建成”逻辑。实然层面,中国大学学科成长以政府和大学为践行主体,体现“建成”逻辑的强制输入;应然层面,学科的知识建构和社会建制过程表明:大学学科成长有其内在“生成”逻辑。学科建设思维从分析重构向系统整合的转变,是“建成”逻辑向“生成”逻辑转变的重要渊源。在澄清两种逻辑差异性的基础上实现动态平衡是一流学科成长的基本思路。转变思维范式,尊崇成长规律,孕育独特性资源成为世界一流学科成长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