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世纪德育课程改革已走过十年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建构了生活化德育的基本理论,推动了德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了学生道德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把德育教材建设带入多姿多彩的新时代,从而变革了学校德育的整体面貌。当然德育课改中也存在着教学目标虚化、教学设计偏颇、教材使用迷失、忽视农村学生生活等问题。今后十年德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强调要坚持并发展生活德育理论,提升德育课程的教学品质和研究品质,深化德育课程资源建设。  相似文献   

2.
活动式德育课程是当前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精心设计活动式德育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化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个体道德成长的教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德育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教育对象——学生个体道德成长规律的视而不见。学校德育必须根据个体道德成长存在的规律,创建真实的道德冲突,抓住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意志训练,引发、激活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才能取得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职校的德育管理制度,是强调以德育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生命成长为理念,通过构建学校教学与德育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学生的知识建构与道德成长同步发展,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5.
当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德育目标的“无人化”;德育内容的“知识化”;德育方法的“外铄化”:德育主体的“口袋化”重构当前学校德育的主要对策有:关照学生的道德生活世界;构筑“我与你”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实践中自主建构,体验情感.  相似文献   

6.
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涉及课程内涵的丰富、课程理念的演进和课程制度的变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工作有许多新的启示,带给我们许多新的思考。在研究课程改革的同时,我们要积极探索与课程改革基本理念、价值取向和目标要求相适应的学校德育,正确认识道德与人、道德与生活、道德与情感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和注重情感体验,使学校德育与课程改革同步进行,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德育要以人为本“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7.
回归生活世界是学校德育改革和发展的价值取向之一。而真正实现德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并提高德育实效,学校德育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与自身发展需要,以激起主体内心积极的情感体验;要进入学生生活的现实时空,使学生道德生命成长拥有鲜活的土壤;要适应学生生活的完整结构,以畅通学生道德内化的渠道;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自由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和谐、健康、全面发展,学校德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旧的德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只有不断拓宽德育领域,创新德育方法,完善德育措施和评价办法,大力开展德育科研,才能真正使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21,(99):148-150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加以重视。在以往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授课教师无法将教材与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实际上,对德育课程而言,教材内容能够有效引导教学从简单的知识学习升华至日常的生活建构。因此,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设置了大量引导学生生活建构的栏目,这些栏目能够使小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然而,仅仅依靠教材引导是不够的,授课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反思。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德育课程改革已走过十年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建构了生活化德育的基本理论,推动了德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了学生道德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把教材建设带入多姿多彩的新时代,从而将学校德育带入新的时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思想政治课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应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回应,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和谐视域下寻找行之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张伯荣 《考试周刊》2013,(72):130-131
<正>物理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的目标之一,物理教学应该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具体的学科知识,还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德育教育的丰富素材和实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只有充分发挥物理教学的德育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品质、高尚的个人品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一、物理教学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学校德育呼唤生活的回归,是我们当前德育的共识。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只有将生活引入到校园之中,建构生活化校园,使学生的校园生活保持完整性、丰富性和实践性,才能真正促成学生完整的道德品性的养成。  相似文献   

13.
白丽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1):80-82
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效果不理想,有必要进行反思并确立新的道德教育哲学取向: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精神追求和懂得生活意义的人;对生活意义的求索要建立在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德育过程中;生活德育是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源泉;生活德育的重要方法是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提升学校德育的基础是德育教师、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学生是学校德育活动的主体 ,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单位 ,教育者开展活动或教育文化只有通过班级文化才能对学生发挥最大作用 ,也只有通过学生的主体内化才能产生作用。现代德育理论认为 ,德育主体的现代化是德育现代化的核心 ,作为德育发展主体的学生 ,其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不仅在于其学习和掌握了多少道德知识 ,更主要的是其能够将多少知识内化为品质 ,外化成为行为 ,实现知行统一。而在这样的过程中 ,学生对道德知识的主动建构和能动内化是德育主体现代化的主要因素 ,因此 ,帮助学生强化主体性 ,实现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建构相结…  相似文献   

15.
陈光全 《中国德育》2005,(11):14-15,25
所谓“教师的角色期待”,是指与教师的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的教师行为。按照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德育课程“回归儿童生活”和教学创新的需要,德育课教师要表现出引领课程的新的教育教学行为,用新的形象在学校德育领域的主渠道“亮相”。据此,德育课教师的角色期待也应与时俱进具有新的内含:即由道德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实施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德性建构的支持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以及道德人格的示范者。  相似文献   

16.
德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校德育是社会道德建设最重要的中间环节,道德建设给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却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了偏离,只有在理念、课程、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才能使德育回到正轨.  相似文献   

17.
《现代教学》2014,(7):85-86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其转型所带来的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及人的生活目标追求的多样化,使得承担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重任的学校德育面临全新的挑战。单就学校德育校本课程而言,长期以来普遍存在脱离学生实际,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和以“灌输”模式为主导等问题,导致探索校本德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成了当前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国内外兴起的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幸福”课程以及香港推行的“共创成长路”计划,给我校德育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有益的借鉴。我校在近年来的课改实践中,根据本校的德育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充分借鉴香港与华东师范大学联手开发的《共创成长》教材的理念和实施模式,并且利用本校的自身优势,逐渐形成了一套凸显校本德育特色的“共创成长路”课程。  相似文献   

18.
闫梅 《宁夏教育》2009,(7):37-39
德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灵魂,在学校教育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在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只有不断探索和创新,才能适应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那么小学德育工作应该以怎样的理念来行动?怎样的德育过程才能真正在人的内心建立起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意识,支配人的道德行为,从而养成自觉自愿的行动呢?我校的德育实践正是循着这样的思考,坚持。  相似文献   

19.
正思想品德课是"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实践性学科。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应该首先成为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建议,应准确把握课程的德育性,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强调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在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能力。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受应试教育的影  相似文献   

20.
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微观叙事"对于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以及最终实现知、情、意、行共长有着不容小觑的影响。本文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安全记心上》一课为例,剖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微观叙事"的教育策略,"微观叙事"的德育主题应链接课程与学生生活,并以"微线索"串联大情境,以"微活动"增强体验性,以"微话题"提升思辨性,实现学生情感的自主体验、认知的自主构建、行动的自我引导,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和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