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很多论者认为是追求一种"高标德育"所致,本文试图结合近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范跑跑事件",重新看待道德高标和道德底线,从而进一步阐释道德高标存在的合理性及其教育意义,以及学校德育实践中如何合理利用这种道德高标,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鲁江 《广东教育》2006,(11):14-15
德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程,具有较强的科争洼,要遵循学生道德和心灵成长的规律。但是长期以来,学校德育领域里的种种非科学的思维方式已经严重阻碍了德育实效性的提高,成为我国德育工作发展的瓶颈。我们的德育究竞出了什么问题?这是每一位德育工作者急需反思的问题。我认为要突破目前的困境,学校德育工作就要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相似文献   

3.
学校德育实效性差既有学校内的原因,更有学校外的因素。“高、大、空”的德育目标以及重道德认知、轻道德实践的德育模式是学校德育失效的根本原因。道德建设离不开教育,但关键在实践。  相似文献   

4.
道德认知能力是个体形成道德概念、应用已有知识进行道德分析与判断的基础 ,是个体品德行为的先导。当代各国学校德育普遍重视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 ,而我国学校德育却存在着对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忽视。加强对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当前学校德育的基点。教师的德育能力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 ,高师院校在教育改革中应注重对师范生进行现代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的教育 ,使之具备初步的德育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学校德育实效性差既有学枝内的原因,更有学校外的因素。“高、大、空”的德育目标以及重道德认知、轻道德实践的德育模式是学校德育失效的根本原因。道德建设离不开教育.但关键在实践。  相似文献   

6.
研究和探索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建立与当代社会和青年身心发展相适应的校园道德体系,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件重要任务。为了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和改进当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培养“四有”新人,大通回族女中近日组织编写了《学生道德歌》。  相似文献   

7.
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多是知识性的教育,仅把学生当做吸收道德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的主体性及其原有的"道德框架",使得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作者以人学观为指导,分析得知传统德育模式造成学生主体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在于现在道德教育中"人"的严重缺失,因此从人对人的理解和实践本质的角度提倡对话式德育模式的运用,从而实现"人"的回归,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8.
道德与法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担负着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素养的重要任务。现实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的立意还存在一些问题,其立意要依据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课程标准、学生成长需求和成长规律、道德与法治课教材、道德与法治课三维目标及情境设置与活动开展来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如此,道德与法治课才能立意高、有深度、有思想、有价值、有理念。  相似文献   

9.
学生的知行脱节是当下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普遍现象,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学校德育与学生学业生活二元对立式的疏离。坚持道德教育与学业生活的有机融合,就必须引导学生从被动地学习道德转向主动的道德学习,涵养学生的学业道德。学业道德可以开启学生的道德自省,助推其学业发展,提升其成长幸福,从而引领学生过一种道德的学业生活。学业道德也是提高学校德育有效性的增长点,为此,学校必须优化课程结构以彰显学业发展的道德力,建设学习型班集体以释放道德教育的学习力,创新评价体系以实现学业发展与德性生长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道德的道德教育:学校德育的伦理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校德育中存在着大量“非道德”和“不道德”因素。“非道德”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非道德因素对道德的渗透、异化,甚至是直接取代;“不道德”的道德教育主要表现为有违道德基本精神的道德灌输和悖离道德基本原则的道德欺骗。“非道德”和“不道德”的遗德教育容易模糊德育的内涵和外延。引发学生的逆反、戒备和敌视心理,不利于学校德育的有效开展。确立道德的道德教育观念,让道德教育回归到道德的范畴之内,以合乎道德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真实的道德生活与德育课程生活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所回归的应是学生真实而非虚妄的道德生活。当前的道德教育之所以没有真正实现“回归生活”,就在于它没有回归真正的生活——学生的真实道德生活。真实的道德生活所体现的是真确的道德事件,所引发的是真正的道德冲突,所达致的是真情的道德体验。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应以学生真实的道德生活为根基,选择并运用真确的道德事件,以诱发学生切己的道德价值冲突,唤起其真情实意的道德需要与情感。  相似文献   

12.
学生德育主体性的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德育主体性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传统德育的突出问题是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目标和内容上,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造成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方法上,单一的道德灌输,抑制了个人主体性;实践中,德育与生活世界阻隔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当前正处于"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的转型期,因此,要匡正学生德育主体性,提高德育实效:建立交往德育新模式;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3.
真实的道德冲突与学生的道德成长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傅维利 《教育研究》2005,(3):13-16,28
人的道德成长是在不断解决道德冲突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真实的道德冲突对人们提出明确的道德行为方面的要求,对他们的切身利益提出明确的挑战,因而蕴含直接的道德教育价值。虚拟道德情境不含有真实的道德冲突,也不必然导致道德行为。我国长期以来道德教育实效不佳的主要原因,就是虚拟道德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真实道德情境中恰当地设置道德冲突,必须分析其中预设的或生成的道德冲突中所隐含的道德价值取向,并有目的地对它加以利用、引导和控制;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又要有目的地提升学生对生活的道德理解;要特别注意适合不同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为他们自主参与道德活动留下足够的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道德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整体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实施道德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个体及民族整体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本文针对高校实际情况,对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实施途径作了阐述和探讨。强调了实施道德素质教育要在方向性、整体性的原则下,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15.
德育叙事的异化及其改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一种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形式,德育叙事在我国德育理论探讨和德育课堂实践中不断兴盛和发展。但由于认知的偏颇以及经验的匮乏,德育叙事教学实践中仍存在着目标的功利性、内容的空疏性、策略的控制性、模式的预设性和情节的虚拟性等弊病,背离了德育叙事的初衷。要还德育叙事以本真面目,需要注意:提升教师的教育理想和信念,树立完善人性的叙事观;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叙事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打破单一预设叙事,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尊重学生心声的自由表达,变压迫叙事为解放叙事;关注真实的教育事件,走向真实的德育叙事。  相似文献   

16.
浅谈德育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职业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做好这一工作既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必须具备较全面的思想道德理论知识。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在方法上要注重点面结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以语文教学为主、德育为辅进行教学,要注意用人性化的方法感化学生,更要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德育理论实质上是生活德育论 ,在管理上最突出的是提倡“学生自治”。本文以原始文本为依据 ,结合当代学校德育管理的实际 ,就什么是学生自治、为什么要提倡学生自治、怎样施行学生自治等问题进行分析论述 ,认为在当今继承陶行知这一思想遗产 ,实行学生自治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切实可行的 ,是富有成效的德育教化的重要途径。最后指出学校领导要将学生自治当作“学校里一件重要的事情”来抓 ,学校的德育工作必将出现新局面、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8.
集体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体主义教育在学校德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其途径和方法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其目标要符合时代特点和学生特点,同时,还必须创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  相似文献   

19.
德育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新时期应在德育教育中引进审美艺术,按美的规律教育人,塑造人,在美育的潜移默化中唤起德育教育对象美的情感,实现德育教育真、善、美的统一,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提高大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重视学生个体的利益,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社会现实.把德育工作与指导大学生解答人生课题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性,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