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传统道德教育忽视道德的生活性,因此失去了吸引力。生活叙事通过师生对蕴含道德价值或道德冲突的生活事件的朴素表达,展示真实的道德情境和体验,反映具体的道德精神状态。其运用于道德教育过程中,对于道德教育实现向现实生活的回归,由僵化走向鲜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品德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但在当前的品社家庭主题教学中,教师选取的生活事件存在着远离真情、远离生活、远离学生成长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选择体现学生真实道德生活的事件,创设真正的道德冲突,激发学生真切的道德体验,形成辩证的道德判断,从而让学生获得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3.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的生活为教学支点,利用多样的教学策略为手段,引导学生与生活面对面对话。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样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走进生活、再现生活、超越生活。使《道德与法治》课堂真正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4.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不仅是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学科要求,也是社会对公民的道德要求。在教学时,教师巧妙地运用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讨论、分析、探究,在此过程中会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产生对法治的认同感,最后把法治的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做到明理践行、知行合一。  相似文献   

5.
生活化的品德课堂以"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理念来呈现儿童身边的"生活事件",用儿童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儿童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儿童自己的方式研究世界,用真实的生活引领儿童、教育儿童。生活化的品德教学把教材和儿童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教师的价值引领,引发儿童的道德冲突,让儿童在道德冲突中建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生活化的品德课堂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让品德课堂成为儿童生活的世界,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使品德课堂真正成为有效高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的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道德教育在实践中收效甚微,于是,人们开始反思道德教育,开始重新思考道德与生活的关系,找到了道德教育的原本面貌——面向学生生活实际。与之相适应我们的学生道德评价也应该从传统的评价模式中解放出来,面向学生生活,渗透于学生生活,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道德水平,并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一、道德评价渗透于学生生活之中的依据学生道德评价渗透于学生生活这一观点的提出,并不是笔者凭空臆造的,而是有其现实依据。道德本身来自生活,个体道德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形成与发展,道德教育也开始回归生活。这些都是…  相似文献   

7.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公民意识和技能的重要时期,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从个人品德、国家认同、文化自信、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呈现了丰富的公民教育内容.运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开展公民教育时,教师应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挖掘生活事件的意义与价值;应合理选择教学策略,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教学过程中应基于学生经验,以学习活动为核心,深化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促进人道德精神的健康生长,但虚空宏大的德育目标,简单强迫的道德灌输,机械的道德考试,限制了积极道德思考,道德自主发现和探索的能力逐渐萎缩,人难以在理解和领悟中凸显生命的本质和要求,生活远离了人自身,人也远离了真正的道德,人的道德情操得不到熏陶,人的道德智慧难以形成,德育活动中时刻存在着戕害人道德精神生长的危险因素。德育要回到它应该的状态,即回归生活本身,使德育主体的道德精神得到健康生长,拥有良好的道德生活。德育回归道德实践。回归人的道德生活本身,是克服德育低效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德育理念不能不涉及到对道德语言的反思和定位,涉及对道德语言的功能与作用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9.
《基础教育课程》2011,(Z1):32-34
成果名称:基于学生真实性道德冲突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新模式建构与推广实施研究申报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团队成员:傅维利、刘磊、刘民、黄晓红、宋藜夏长期以来,造成我国道德教育实效性差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普遍利用虚拟情境进行道德说教,而不能真实地引发学生的道德冲突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因而,把握真实性道德冲突与学生道德成长的关系,尽最大可能地消除道德教育中的虚假成分,注定是今后我国道德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和取得良好道德教育实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生活是道德的基础,是道德的根。只有根植于生活之上,道德才可教、能教,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识才会觉得真实、亲切,才能懂得道德意义的存在,才能体味到公民教育的必要,也才会行之有效地贯彻、体现道德的精髓。道德不是先验的,它形成于生活之中.同生活一样具有历史性,随生活一道成长、变化。以往的传统道德教育将道德知识看作是永恒的,强调理性,稍加政治色彩,作为教义问答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到一讲道德好像在说别人,总觉得离自己很远,自己该怎样还是怎样,对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不但不敬佩,反而嘲笑,称之为“傻子”。我们讲道德回归生活.并不是要取代理性的道德教育,而是两者互为补充。传统的道德教育把已合为一体的道德与教育活生生地剥离开来.学生在头脑里形成了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为此常常感到困惑,并未真正受到教育。  相似文献   

11.
传统大学德育的弊端之一是脱离生活。学校德育要走出困境,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的生活世界是德育的根基,是德育的主题和素材的来源。德育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是要关注学生生活中的价值冲突,创新德育方法,采用活动教育法、案例教学法、道德咨询测验法等。  相似文献   

12.
真实的道德冲突与学生的道德成长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傅维利 《教育研究》2005,(3):13-16,28
人的道德成长是在不断解决道德冲突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真实的道德冲突对人们提出明确的道德行为方面的要求,对他们的切身利益提出明确的挑战,因而蕴含直接的道德教育价值。虚拟道德情境不含有真实的道德冲突,也不必然导致道德行为。我国长期以来道德教育实效不佳的主要原因,就是虚拟道德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在真实道德情境中恰当地设置道德冲突,必须分析其中预设的或生成的道德冲突中所隐含的道德价值取向,并有目的地对它加以利用、引导和控制;既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又要有目的地提升学生对生活的道德理解;要特别注意适合不同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为他们自主参与道德活动留下足够的选择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教书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学科德育是教书育人的本质反映。学科德育,它有利于教师对其在学校德育主渠道地位的认识,有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书育人这一教育本质和师德核心的认识,从而自觉地履行育人的职责;有利于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相似文献   

14.
顾颉 《中国德育》2006,1(7):9-12,21
美育与德育的融合是指美育与德育相互渗透、整体和谐,使学习主体在教师创设的富于美感的教育情境中自由、自觉地形成良好道德和健全人格的教育活动。实施审美型德育要贯彻审美感知与道德认识相促进、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相融合、审美价值与道德价值相统一、道德实践与审美实践相同步的原则。给德育以审美视点、形象美感、更多的情感投入和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自主道德建构,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可接受性、感染力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反思我国目前高校道德教育的现状,发现它在一定意义上已远离现实生活,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丰富的现实生活世界才是建构德育大厦的基石。道德教育只有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才具有无限生命力。因此,德育只有回归现实生活世界才能切实地提高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道德智慧:生命的激扬与飞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道德教育必须肩负起唤醒生命、提升道德自觉、寻回道德品格、促进生命创造性生成发展的使命。道德教育回归生命,即是回归生命本质力量的道德智慧的生成。道德智慧是道德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在道德事件中生长,是道德智慧最生动、最理想的生成与成长方式。  相似文献   

17.
个体道德成长的教育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德育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教育对象——学生个体道德成长规律的视而不见。学校德育必须根据个体道德成长存在的规律,创建真实的道德冲突,抓住道德情感体验和道德意志训练,引发、激活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才能取得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This research deals with the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people undergo when they experience firsthand authentic moral conflicts. It also discusses the value of authentic moral conflicts in students’ moral development, and reasons for the in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China.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unsatisfactory effects of moral education in China over a period of time lies in the predominance of virtual moral education. In authentic situations, the proper arrangement of moral conflicts requires careful analysis of values hidden in the prearranged or generated moral conflicts so as to utilize, guide, and control them properly. Such arrangement of moral conflicts should be adapted to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for deepen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ral aspects of life. Also, special attention should be attached to students’ varied requirements, thus leaving enough options and space for their independent participation in activities of moral education.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5(3)  相似文献   

19.
在今天的社会转型中,人类的生命意识在凸现。现行德育范式应转向探寻生命维度,并视“生命”为思维原点,形成德育的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文章试图在多维解读生命内涵的基础上,着重指出关注生命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本真要求;反思当前“去生命化”德育范式的种种困境,努力从生命维度对德育目标、德育过程、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更新。  相似文献   

20.
构建德育新理念——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性德育专注道德知识的教与学,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培养,要想使学校德育有所成就,就必须构建生活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是指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中,以道德主体为核心,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而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这种德育模式的实施必须借助其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