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枚乘《七发》是汉赋发展史上的一篇极为重要的作品。但是,关于《七发》的主旨却是一个自古以来争论未决的问题。刘勰《文心雕龙·杂文篇》指出:“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盖七窍所发,发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也。”《文选·六臣注》李善说:“乘事梁孝王,恐孝王反,故作《七发》以谏之。”还有一种意见认为是谏吴王濞之谋反。清梁章钜《文选旁证》  相似文献   

2.
枚乘的《七发》主要内容是假托楚太子与吴客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论述人生的道理。古代文学研究者对于文章作为赋的艺术性探讨时有新见,而历来对《七发》的主旨究竟为何也不断有研究和阐发。文章认为,《七发》所涉及的是人的存在感对人的生命的支持度问题。  相似文献   

3.
枚乘《七发》开创了汉大赋这一体式,是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的直接祖先。但枚乘的《七发》背后还存在着古老的师承,司马相如的作品却脱离了上古文学传统,确立了汉赋的表现世界,标志着汉赋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骚赋出,衣被辞人,产生纵贯两汉的骚赋之流。这种情形并非仅限于骚赋,两汉文人善寻楷模,以之为启我的创作规范,倒不在意继承乃为创新。西汉赋家中,枚乘率先获得这种殊遇,他的《七发》问世,继作者接踵摩肩,形成所谓的“七体”。三国时,被人誉为“才高八斗”的曹子建还在说:“昔枚乘作《七发》,傅毅作《七激》,张衡作《七辩》,崔驷作《七依》,辞各美丽,余有慕之焉。遂作《七启》,并命王粲作焉”(《七启序》)。他未能遍举汉人的“七体”之制,但就此而论,也足以看出《七发》在文坛上的深远影响。今传枚乘的赋,《七发》外尚有《梁王菟园赋》、《柳赋》,不过能够显示他的创作实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历来关于《七发》主题的两种说法并不可靠。《七发》并不具有讽谏的政治意图,它只是枚乘进行艺术尝试、带有游戏笔墨意味的一篇骋辞之作。对其解读不必拘泥于对“微言大义”的发掘,而应将其放在艺术发展的环节上考察其价值。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此作了论述。另外,对于《七发》表现出的思想倾向,本文则认为其表现了枚乘自荐与荐贤的心理,及汉初重黄老的思想倾向。  相似文献   

6.
北斗七星被古人认为具有“司命”的职能,由于原始思维的互渗律,数字“七”也被古人赋予了生命的蕴涵,数字“七”的这种神秘意义经过积淀逐渐融人人们的文化心理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枚乘的大赋作品《七发》便是一个例证。《七发》的主题是宣扬养生理论而并非是政治上的劝谏,“七”的生命蕴涵与《七发》生命主题的一致,是枚乘选择以“七”命篇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7.
自西汉枚乘《七发》问世以后,相继出现了《子虚》、《上林》等许多类似的赋作。《七发》虽未以赋名篇,然而,自班固以来,一直公认它开“侈丽闳衍”构大赋之先河。在文学的发展史上,《七发》可以说是赋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家乡的蒲菜     
我的家乡,是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江苏淮安。这里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素有“壮丽东南第一州”之誉。从这里发源的淮扬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在淮扬菜系中,有一道令人叫绝的佳蔬———蒲菜。“蒲菜”在饮食文化中可谓源远流长。早在西汉年代,淮安籍汉赋宗师枚乘就曾在他的《七发》中写道:“刍牛之瘦,菜以笋蒲。”明朝顾达诗曰:“一箸脆思蒲菜嫩,满盘鲜忆鲤鱼香。”清人段朝端也曾作《春蔬》一诗称赞:“春蔬那及吾淮好,入馔蒲菜不论斤。”“蒲”字在《辞海》中解释为:“水生植物名,可以制席,嫩蒲可食。《诗·大雅·韩奕…  相似文献   

9.
《七发》与枚乘生平新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于汉代大赋名篇《七发》的创作背景、创作过程、创作动机及其构思的特点,都提出不同于前人的新看法。文中的“楚太子”、“吴客”云云并非向壁虚造,而是反映了汉初吴楚两国之事。枚乘青年时仕于吴王濞,高后之时楚元王之太子辟非有病,先于楚元王而卒,枚乘作为吴王的门客而受命探病,讲述广陵观涛等以娱其心,为《七发》创作之始。后吴王濞有谋逆之心,而事尚隐密,故邹阳、枚乘均借事设喻,委婉地加以劝阻。《七发》中所谈养生保寿的道理同枚乘两次上吴王书所反映的思想一致。《七发》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出要向太子讲论“要言妙道”,实际却没有讲,乃是以此为由头,希望当面陈述一些关系重大的话,采用了文内文外结合的办法。正由于其实质在以此为“语端”进而谈政治上安身立命的道理,故才说到“持筹而算之,万不失一”。论文还对枚乘生平作了考述,此亦为以往学者所未及。  相似文献   

10.
正确理解形声字的意符,对于辨认汉字的本义有其重要作用。以《说文解字》“斤”部为例来看,“斤”象斧头之形,本义为“斫木斧”,因此,从“斤”之字多与斧或与用斧有关。 斧 《说文》云:“斫也。从斤父声。”《苟子·劝学》:“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斧”和“斤”同义并举。 斨 《说文》云:“方銎斧也。从斤片声。《诗》日:“又缺我斨。”《诗·七月》:“取彼斧斨,以伐远扬。”“斧”和“斨”同义并举。 斫 《说文》云:“击也。从斤石声。”《荀子·性恶》:“工人斫木而为器。”枚乘《七发》:“使琴挚(人名)斫斩以为琴。”  相似文献   

11.
汉代司马氏家族: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父是史学家,子以《史记》著称。枚氏家族:枚乘、枚皋父子。父以《七发》传世。  相似文献   

12.
赋体溯源     
《汉书.艺文怎》录载赋包括辞与赋,说明辞赋本属于一体。第一个以赋名篇的是荀卿,贾谊用荀卿“赋”之名,屈原辞之实,创汉初骚体赋,枚乘《七发》定汉赋体式。上溯屈、荀之辞赋,根于《易》,宗于《诗》。  相似文献   

13.
一、用以识坟。古代墓地多植松柏与梧桐,东汉仲长统《昌言》:“古之葬者,松柏梧桐以识坟。”如《乐府诗集·平陵东》:“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二、“丝桐”并称,指代乐器。梧桐,材白色,质轻而坚韧,可制琴瑟等乐器。汉代枚乘《七发》诗中所写“龙门之桐”就是为了证明梧桐宜制琴瑟。再如王粲《七哀诗》:“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自居易《废琴》:“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陆贽《晓过南宫闻太常清乐》:“烟霭遥迷  相似文献   

14.
《七发》三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枚乘,字叔,西汉淮阴入。所作《七发》,腴词云构,奇丽跌宕,不仅前无古人,而且后鲜继者,在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建国以来,对《七发》的研究,由于较多地偏重于政治上的“古为今用”。忽视了对作品本身的讨论,因而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还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相似文献   

15.
《七发》:古代"心理疗法"的典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现代科学的心理学,其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而医学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分支。我国古代即有非常丰富的心理学理论,其中广泛运用于疾病治疗上的“心理治疗”,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精神疗法。汉代枚乘的《七发》是一篇著名的大赋,但其中阐述的却是传统中医的心理疗法。因此,《七发》不仅仅是文学上的伟大作品,在心理学上也取得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16.
“山水之美,古来共谈”。我国游记散文的渊源,极为久远,一直可以追溯到《尚书·禹贡》和富有神话色彩的《山海经》。此外汉大赋的形成,也给游记散文以一定的影响,如枚乘《七发》中的广陵观涛一段,便为历代游记散文家所称道。必须指出,从《尚书·禹贡》到《汉书·沟洫志》以至《七发》,只能说是我国山水游记的萌芽,严格地说来,我国真正的山水游记散文应该是起于东汉而盛于魏晋南北朝。  相似文献   

17.
《七发》是汉代一篇非常重要的文学作品,它的作者枚乘曾先后客游吴、梁,是一位比较典型的藩国文士。藩国文学的背景对《七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在客观上给作者提供了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吸收前人成果的机会,而且作者藩国文士的身份也导致了作品主题具有丰富性。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一册《察今》:“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教学参考书把“有似于此”译为“有些象这种情况”。我觉得“有”在这个句子里没有意义,是个词头,它附加在“似”字前,一起构成双音词,是一种习惯用法。如: 1.“观其两旁,则滂渤怫郁,暗漠感突,上击下律。有似勇壮之卒,突怒而无畏。”(枚乘《七发》) 2.“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资治通鉴·祖逖》)“有如”同“有似”。下同。 3.“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  相似文献   

19.
《诵帚庵纪闻·闻雅》第一则补全李清照《转调满庭芳》“消摩金锁”句,可信。第十二则读枚乘《七发》“薵蓼”为“绸缪”,解“壮骏”为“雄骏”,远胜李善、王念孙之说。《诵帚庵初学稿·无题二首》仿李商隐之作,分别讽刺张学良、评判汪精卫,极为隐晦,然皆寄意遥深。  相似文献   

20.
汉大赋作家枚乘的《七发》"说七事以启发太子",用现代心理学来解读,属于典型的"心理疏导法"。从"戒于声色"、"勤于运动"、"乐于逍遥"三个角度探析《七发》中所采用的"心理疏导法"如何使交谈达到"‘渙乎若一听圣人辩士之言’,涊然汗出,霍然病已"的奇特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