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军霞 《考试周刊》2013,(33):38-39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堪称"国粹",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学好古诗词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所以古典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不仅深含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底蕴,还有多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古典诗词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品味古典诗词,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取古典诗词营养,探索古典诗词真谛,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因此,古典诗词的教学应重视它的美学价值,进行审美教学,使学生在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与升华。  相似文献   

3.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记载者和传承者,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高中生学习古典诗词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升学,更重要的是积累知识增强民族感、积累内涵提高个人文化素养、陶冶情操丰富内心世界。学习古典诗词,我们可以学习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这有利于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古典诗词是高考必考内容,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老师必须充分了解教学目标,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老师要深入研究古典诗词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结合古典诗词的特点,以文本为基础,教材为辅,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达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4.
论作秀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历来的中学(师范)语文教材中。都编入了大量的古典诗词。这些古诗词深含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能力、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等多种功能。而2000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对古典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2002年高考对古典诗词的考查改客观题为主观题。也给占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园地中的一朵瑰丽奇葩.古典诗词之所以具有深邃的审美内涵和动人的艺术魅力,主要是因为它能表现出情景交融的丰富意象.挖掘古典诗词蕴含的文化内涵,发挥其对学生陶冶、感染的作用,意象解读是一个关键.因此,在语文课中加强古典诗词的意象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正>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语言精炼、文体优美、思想深远,开展古典诗词教学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高中语文教材是一本具有高深的审美修养的书籍。为了遵循教育界对于当代语文提出的美育  相似文献   

7.
张新爱 《考试周刊》2013,(46):31-31
<正>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它有着最纯粹、最富张力的语言。进行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受到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提高道德修养和文化品位,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这对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袁海红 《现代语文》2013,(11):55-56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与精髓之一,是中华民族美好情感的承载体之一,是诗人美好情感自然流露的文化载体。语文教学时,引导学生鉴赏古典诗词,引导学生体验古典诗词的情感美、艺术形象美等,可以提高学生欣赏古典诗词的品位和审美层次,丰富学生的美好情感,继之构建精彩的语文教学课堂。  相似文献   

9.
胡春东 《考试周刊》2014,(27):17-17
古典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体现,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积累下来的文化宝藏,见证了我国历史发展的文化印记,在历代教学中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同样在我国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也有着重要地位。古典诗词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及文学涵养,还有利于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历代传承。本文总结作者多年来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经验,针对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做出论述与思考。  相似文献   

10.
审美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中学阶段语文教育中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古典诗词教学的审美教育自有其现实意义。借助古典诗词教学进行审美教育,应当遵循古典诗词教学的一般规律,从文学背景、字词疏通、语句理解到全篇赏析,贯穿始终。这样的诗词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古典诗词主要的美学特征,可以引导学生懂得美是什么,培养学生广泛的审美趣味,从而进一步提升其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11.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明珠。它能给人深刻的思想启迪和文化熏陶;它能培养人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人的文化素养水平。学习古典诗词,既能陶冶我们的性情,又能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作为中学生,多读古典诗词,掌握和积累古典诗词,不但能铸造自己美好的人格,而且对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将大有裨益。那么,作为一名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  相似文献   

12.
周婵娟 《语文天地》2014,(10):46-47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优秀、最精粹的传统文学艺术,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一道光芒四射的人文景观,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教学内容。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只是要求学生自己读读、自己背诵、自己默写。此等流于形式的陈旧落后的古典诗词教学模式,使原本内涵丰富、情感美丽的古典诗词教学课堂变成一潭令人窒息的死水,学生自然无法深切体味蕴含于古典诗词中的诸多美学特质了。那么,我们该怎样做才能改变上述不尽人意的古典诗词教学局面呢?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诗的国度,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积淀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古典诗歌有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生动形象、含蓄凝练,语言富有节奏感、音乐美等韵律美,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小学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学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4.
张锦蓉 《学语文》2013,(6):27-28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集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为一体。学好古典诗词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对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也有着重要作用。那么,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抱着什么态度呢?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既爱又恨。  相似文献   

15.
张瑜 《成才之路》2012,(26):35-35
正古典诗词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遗产,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浩若烟海。传统教育一直非常重视诗词知识的传授,这也使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和发展。古典诗词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意义重大。进入新时代,"国学热"等现象给小学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创造了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6.
源远流长的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奇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中国古代诗词记载着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历史,有着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魅力。学习古典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审美情趣和健全人格。不论哪个年代、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古典诗词总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的内容,获得美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古典诗词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了传承这一文化,让国人都能了解语言精练优美的古典诗词,人们将古典诗词加入语文课本。因此,古典诗词成为语文课本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古诗词的美体现在它的精炼,简短的词句中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语文水平,成为素质优秀的学生。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师古典诗词课堂教学的现状,对教师课堂上进行古典诗词教学进行分析和解读,提出提高教师古典诗词教学效率的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古典诗词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学生在对古典诗词进行学习和鉴赏的过程中,往往能够更好地了解我国民族的文化和特性,确保传统文化得以有效地继承和发扬。因此,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做出了具体的要求。作为任课老师,如何让学生在鉴赏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明白人生哲理,提高审美能力和自身修养,成了当前高中语文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历来的中学(师范)语文教材中,都编入了大量的古典诗词。这些古诗词深含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具有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能力、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等多种功能。而2000年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对古典诗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2002年高考对古典诗词的考查改客观题为主观题,也给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上好古诗词鉴赏课,不仅具备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情操修养的深远意义,也是教学大纲的现实要求。那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  相似文献   

20.
"审美鉴赏和提升"是语文四大核心素养其中之一.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关注古典诗词的特点,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语文审美鉴赏能力和综合素养.拟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在古典诗词阅读教学中有效关注"意象、意脉、意蕴",从而提升学生阅读古典诗词的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