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速和城市规模的逐年扩大,不少农村逐渐并入到城市中,使得国内耕地总量平衡受到严重破坏,农业用地数量越来越严峻。基于此,为了更好的保证农业用地平衡性,国内各地开展了土地收购储备工作,这里我们就城市土地收购储备的含义以及在我国的发展进行阐述,并讨论了其对土地价格的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存在人多地少的现象,而且城市建设的速度也在不断的加快,这就导致我国的土地资源越发的紧张起来,所以城市土地收购储备就相当重要了。但是当前,我国的城市土地收购储备模式只适用于当地市场的土地调控及收购,这种形式严重的违反了公平交易的原则,而且也使得当前的土地收购逐渐的偏离了市场的自发调控。这些问题的出现就迫使我们必须要逐渐的完善城市土地收购储备的模式,使得土地收购储备模式得到良性的发展。通过比较我国当前城市土地收购储备的各种模式,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是一种政府和市场相结合配置的土地资源,政府依法运用市场机制,通过收购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土地进行前期开发整理与储备,以供应或者调控城市建设用地需求的一种管理制度。本文探讨了土地储备制度的原则和融资渠道,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的建设用地评价指数探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通过对城市化内涵的分析和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资源利用问题的研究,发现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并不会对耕地带来威胁,而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保护耕地的有效途径.因为世界经验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越高.我国当前土地资源利用的问题在于,农村人口非农化的过程中,城镇规模扩大,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并没有减少,部分地区反而呈现出快速增加趋势,而且"两栖"占地、空心村现象严重.同时,我国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总量规模很大,是城镇用地的建设用地规模的6倍以上,如果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积极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减少两栖占地现象,农村居民点整理必然为城镇扩展提供动力.当然,有农村居民点作为城镇扩展后备土地来源并不意味着就可以盲目地扩展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了,由于农村居民点整理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是个漫长的过程,因此目前最为关键的解决途径是提高城镇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建筑容积率.而发展农地规模化经营,有利于此目标的实现.基于此,文章尝试定义了土地利用城市化指数:LUUI=(城镇用地 工矿用地 交通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并验证其可行性,旨在倡导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减弱城镇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国土资源收购储备工作是地方政府或国土资源部门依据法定程序,获得土地使用权,进行前期开发利用后作为储备用地,继而通过招标、拍卖等方式经营土地,在增加地方财政的基础上,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国土制度改革。国土资源收购储备机制实施过程中在对完善土地市场积极作用的基础上,势必会导致一些负面影响。本文拟对东丰县国土资源收购储备机制的积极作用、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进行简要分析,为东丰县国土资源收购储备制度的推进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和《土地储备管理办法》规定,国土部门应当依照法律规定,运用市场机制,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对通过收回、收购、置换和征收等方式取得的土地进行前期开发、整理后,予以储存,以供应和调控城市各类建设用地需求。笔者就如何推进储备土地前期整理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曹靖  张文忠  刘俊杰 《资源科学》2020,42(2):262-273
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有助于保护城市周边和城市内部重要生态区域和自然资源;引导城市高效、有序开发建设,防止城市低效蔓延;优化城市建设空间格局,提高城市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本文基于经济与生态双重视角定义了一个建设适宜性指数,通过计算用地单元建设适宜性指数,并设定决定是否纳入开发边界内的适宜性指数阈值,对广州市番禺区这一典型大都市边缘城镇的开发边界进行了划定,在建设用地规模保持不变、有所增加、有所减小等3种不同发展预期下,得出了3种相应的划定方案。结果显示:①番禺区建设适宜性指数较高的区域与现有建成区吻合程度较高,包含了位于番禺区东北部、西部部分尚未开发建设的战略储备用地。建设适宜性指数较低区域主要包含了山林、水源保护区、生态廊道、永久基本农田等;②开发边界划定结果中生态廊道体现明显,将番禺区建设用地分隔为若干组团,且连片的建设用地中有足够的“生态留白”;③开发边界划定结果与现状建设用地存在一定差异,这有助于引导优化城市建设空间格局、提高城市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3种不同发展预期下开发边界划定方案的差异主要在于对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同时较高或较低的用地单元的取舍。大都市边缘城镇由于其自身特征,在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时应兼顾引导、保护和优化的功能。本文采用的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综合考虑了经济和生态两个方面,并且具备一定灵活性,适宜在大都市边缘城镇的开发边界划定中采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迈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加强对城镇建设用地中旧城、旧厂房、城中村等存量建设用地的改造重建,是改善城镇面貌,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重要举措。本文对城镇建设用地的建新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城市国有土地收购储备机制的建立,为我国城市土地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应用的是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该制度的确为城市土地的合理应用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由于应用范围过小,形式过于单一,而且大部分情况都是按照协议方式来转让土地,这就导致了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制定合理有效的城市国有土地收购储备机制非常重要。本文首先对城市国有土地收购储备进行了阐释,其次对我国城市土地收购储备机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最后探讨了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众多城镇迈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土地资源有限,因此挖掘城市存量建设用地,对老旧城区进行拆迁改造,成为拓展城镇建设用地空间的必然选择之一。探讨了城镇建设用地中旧城、旧厂房、城中村等拆迁改造的模式类型,并对模式的特征及改革方向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由于我国的工业农业以及城市化等的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随之增大,因此国家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对土地进行收购储备,以备不时之需。土地收购和储备(以下简称土地收储)制度作为一项不同于以往的土地管理制度应运而生,这对于国家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合理利用率都极具意义。本文以土地收储工作的必要性着眼点,进而从准备工作、现代化制度以及宣传力度等土地收购储备的策略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对相关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提供有意义的参考,也希望对于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能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1990年~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1990年、1995年和2000年3期影像资料,运用遥感平台获取了北京地区90年代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数据,结合历史气象数据、水文数据及其它空间、属性数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及数理统计方法,全面分析了北京市1990年~200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特征及其驱动力。揭示该区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针对变化幅度最大的城镇用地运用空间重心转移模型、分形模型分析90年代北京城镇用地扩张的空间变化特征和区域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1990年~200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向为城乡居住建设用地不断扩张,林地与耕地变化类型占土地利用图斑总数的5.5%以上。全区耕地面积减少93 749hm2,林地、园地面积增加了12 106hm2,居民点等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77 674hm2;北京地区10年来土地利用年变化速度达到0.95%。耕地以平均每年1.60%的速度减少;城镇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年变化率分别达到5.28%和2.86%;1990年~1995年间城镇用地重心转移方向为西北,1995年~2000年城镇用地重心转移为东南方向,城镇用地空间形态不规则程度逐渐降低;通过对影响城市用地扩展的城市人口、GDP因子的偏相关分析发现,经济的发展是城市用地扩展的根本驱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土地利用多样化转变的外在驱动力,交通条件、环境条件及前期土地利用方式是这一转变的主要内在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采用统计分析法、案例剖析法、空间叠加法、专家调查法等方法,从2006年~2012年每个年度的规划指标实施情况、即耕地保有量目标、建设用地总量、城乡建设用地、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等方面的对比评估,分析了玉泉区第三轮规划实施发挥的积极作用及不足之处,并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90年代中国城镇用地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化发展较快的结果促使城镇扩展迅速。该文利用90年代1:10×104全国资源环境数据库提取的城镇用地动态变化信息,利用城镇用地扩展指数对全国城镇用地扩展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对各省级单位城镇用地扩张、城镇用地扩展占用耕地、城镇用地扩展的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90年代中国城镇用地扩展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及四川盆地等大都市地区;广东、山东、江苏、河南、河北、北京、四川、浙江城镇用地扩展面积占全国城镇扩展面积的66.7%,城镇用地扩展占用耕地占全国的66.53%。从城镇用地扩展的来源可以看出,多数地区城镇用地扩展以占用耕地为主。西北地区城镇用地占用草地资源较多,东北及南方地区占用林地资源较多。在北京、天津、广东、上海城镇用地扩展来源多元化,城镇扩展使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被兼并到城镇中去。国家在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同时,应加强对城镇用地扩展的引导,促使其在既有的城乡居民点用地及独立工矿建设用地进行扩张。  相似文献   

15.
平原河网地区水质与土地利用格局关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张殷俊  陈爽  彭立华 《资源科学》2009,31(12):2150-2156
通过划分不同类型和尺度的作用区,利用吴江市200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和29个水质监测点的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数据,分析不同作用区内土地利用格局与水质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吴江地区土地利用格局对水质有重要影响。城市建设用地与溶解氧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园林地同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在所有尺度带状作用区和部分尺度的圆形作用区上存在显著负相关;耕地同溶解氧在圆形和带状部分尺度作用区上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对吴江市水质指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有负面影响,而耕地和园林地则会对水质起到一定程度的正面影响。多用地类型与水质的偏相关分析证实了不同用地类型的尺度效应,近距离分布的耕地有利于水质改善,而城镇建设用地对水质影响在较大尺度上更为显著。研究成果可为经济发达的太湖流域空间开发与水环境保护协调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同类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的城市化建设已进入了平稳时期,为了能够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就要对城市建设用地进行合理的利用与分配。人口的不断增长更加大了城市建设的压力,缓解需求紧张的状态,进一步对土地集约利用展开实施。与此同时,要对土地集约利用进行合理评价,通过评价指标的建立,实现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本文将对城镇建设中集约用地展开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并且对节约用地对策进行分析与思考,为村镇建设中集约用地提供有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驱动下的威海市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文臣  王卷乐  贾香云  李福印 《资源科学》2008,30(12):1860-1865
威海市区自20世纪1980s~2000年,特别是1987年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以后,经济快速增长,人口大量增加,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利用遥感解译成果,图示出威海市区主要土地利用转移类型的空间位置和范围,计算出威海市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率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等3个反应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重要指标,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威海市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和驱动力。研究结果显示,土地利用转移过程中,1980s~2000年耕地转化为城镇用地的面积最大,达3 600hm2,多发生在80年代城区的西北部和东南部,其次为耕地转化为农村居民点,面积为517hm2;1980s~1995年,耕地转化为城镇用地的面积为2 999.77hm2,远远大于其他转化类型;1995年~2000年,其他建设用地转化为林地的面积最大为633.72hm2;1980s~1995年耕地、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显著减少,城镇用地面积增长剧烈,增长率达168.92%,其他建设用地也有大量增长;1995年~2000年,其他建设用地、水域和农村居民点的面积显著减少,耕地面积继续减少,而林地、城镇用地和草地的面积有较大增长;1980s~1995年耕地的减少速率最大为-1.48%,而城镇用地的增长速率最快,达16.89%;1995年~2000年,耕地持续减少,但减少速率明显放慢,而林地的增长速率最快,达2.85%,城镇用地继续增长,但增速显著减弱,农村居民点用地由前期的增长变为减少。在近15年里,城镇化是威海市区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变化的最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5、2010、2015年杭州市县域单元土地利用数据和能源消耗数据,分析了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LMDI因素分解法对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杭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逐渐增加,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工业及其他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逐渐增加,耕地碳排放在减少。从土地利用碳排放结构看,工业及其他建设用地的碳排放量最大,其次为城镇用地、耕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不同县域单元土地利用碳排放结构及变化不尽相同。杭州市城镇用地和工业及其他建设用地碳排放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农村居民点用地碳排放呈现东北高和西南高、中部低、主城区最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耕地碳排放呈现东北高、西南低、主城区最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总体上,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地利用集约度对土地利用碳排放起抑制作用,经济发展因素和人口因素起促进作用,但不同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县域单元的作用强度和作用方向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严竣的土地利用压力。城市建设用地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耕地的面积在不断的减少,相对于紧张的土地利用局面,城市的存量土地还处于粗放式的管理模式下,用地格局存在着不合理性,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很大程度上激化了城市土地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则是当前最为重要的课题。本文对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概念进行了介绍,同时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对策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杨建新  龚健  高静  冶琴 《资源科学》2019,41(4):701-716
运用改进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分析框架探析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以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为基础,从自上而下的三个层次(间隔、类别、转换)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动态特征。鉴于多种地类相互转换过程分析的非直观性,提出一种转换模式交叉列联表表示各种转换类型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并有助于研究者将土地利用变化的模式与过程相联系。以国家中心城市武汉为研究案例,分析其1996—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并对比其他国家中心城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强度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点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和耕地的转入以及耕地、未利用地和水体的转出表现出时间尺度稳定性。耕地向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等转换过程则表现为稳定的系统性变化模式。其他国家中心城市主要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与过程及武汉市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改进后的强度分析框架能更直观地反映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稳定性和系统性特征,研究结果对深入挖掘国家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模式信息,理解其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