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辞是一门有效使用语言的艺术,在第二语言教学中,为培养语言学习者具有较高的语言交际能力,就应恰当地运用修辞的艺术。本文重点分析修辞艺术在第二语言口语课、听力课、阅读课及写作课教学中的运用和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初级阶段对外汉语听力课的性质是培养听力理解能力的"听音理解"课.这种认识存在两个问题:首先,言语知觉并不只是听音理解这么简单;其次,单纯听音理解并不足以引发习得.听力课的性质应重新界定为为学习者提供多种语音样本的语音输入课,以及让学习者主动模仿复述、主动建构神经肌动程序的练习课.  相似文献   

3.
“俗形义学一是近年提出来的学说,它的提出,意味着学术界开始以包容的态度认真对待这种原来被视为异端的文字学现象.第二语言汉语教学既然是一门语言课、工具课、实践课。就可以把俗形义学引入课堂。  相似文献   

4.
日本文学课的教学法,既不能一味地教授单词、句子、段落,把日本文学课变成精读课、语法课,也不宜一味地填鸭式教授作者生平、文学流派、文学概念等文学知识,而应该在日本文学课上通过文本细读来提高学生的日语语言能力,通过画面想象使学生认识日本文学的美,认识日本人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5.
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课在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中占了很大的比重,文学课在塑造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而文本细读是文学课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寻根文学的代表性文本为例,论证了文本解读在文学课中的灵魂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学课区别于其它课程的独特性就在于其“文学性”,而我们目前的文学课教学普遍存在“文学性”缺失的现象。要改变这种教学状况,展现文学课的独特魅力,就必须充分张扬文学课“的文学性”。这就要求文学课教师: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挖掘作品的人文内涵,并注重文本解读的多重性;投注感情,并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7.
《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文课程标准》已将藏族地区中小学汉语定为第二语言,并科学地阐述了作为第二语言课的特点。王本华老师所著的《少数民族汉语教学应该重视的问题》系统地阐释了汉语教学在少数民族语言教学中的原则。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从藏族语言教学的实际出发,遵循第二语言课的特点和规律,把握新旧教材的异同,注重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切实加强学生读、听、说、写训练,培养学生的健康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8.
通识教育是近年来兴起的一股教育热潮。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语境,本文在分析开展文学通识课教学必要性的基础上,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开展文学通识课教学的重要意义:一是文学通识课教学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二是文学通识课教学有助于推进专业教育。目的是希望能够充分发挥文学通识课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学课是提高个人素质修养的一门课,能使人心平气和除去外界一切的浮躁。但在高校中,文学课的开设常常令师生疼痛,那么如何在高校中建设文学课?作者结合本专业韩国文学的特点,对此进行了浅显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论述实践课项目设计在第二语言(汉语)教学中的作用,并具体论述在语言实践中应遵守的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微课在中职幼儿文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以作者微课课堂教学实录为例,来探讨微课在中职幼儿文学课堂上的有效运用,以及微课在中职幼儿文学课堂上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非英语专业学生选修英语文学课和大学英语教师讲授英语文学课的动机调查研究,提出了大学英语开设英语文学课的建议及其具体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3.
图式知识对第一语言的运用和第二语言的习得与使用起促进作用。语言习得过程中应重视文学语篇图式知识的积累,并应设法建立图式方面的知识。第二语言习得者如何在阅读文学语篇过程建立大量的图式是提高语言理解能力的关键。语言输入模式的合理选择应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的首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留学生对中级汉语听力课的一些具体需求,发现留学生对听力课的重要性和作用较为认可,同时希望在听力课中适当地学习生词、练习口语,能听到一些真实自然的材料,能在听短文之前得到教师的引导。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级汉语听力课课堂教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文学“元理论”,即文学学科理论,是一门以文学研究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学反恩性学科。在我国高等院校文学专业适当地开设文学“元理论”课程,可以优化文学课的课程结构,提高各门文学课的教学效率,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文学能力的发展。开设文学“元理论”课程,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模式:其一,在原有各门文学课课程之外,开设独立的文学“元理论”课程;其二,在原有每门文学课程中增补文学“元理论”的内容;其三,在作品选读课中增加反思性的内容,并进而与写作课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英美文学课是高校英语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简要阐述了中外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分析了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英美文学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英美文学课教学改革模式,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7.
课程改革,把文学教育目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力主培养学生的健康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培育审美素养。但我们遗憾地看到文学教育没有实现预期目标,究其原因就是文学课没有真正回归,也即没有把文学课上成文学课,其突出的问题就是把文学教材的教学泛化成其他实用类教材的教学。  相似文献   

18.
英美文学课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必修课,但随着实用类英语课程的兴起,英美文学课越来越被边缘化,面临困境.文章分析了英美文学课面临边缘化困境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正> 英语专业开设英美文学课由来已久,然而正是它们的传统性使一些教师和学生忽视了文学课的意义,把文学课的作为既成事实接受下来,而不去深入考察它的意义。因此,在实践中,文学课只是作为高年级的一门必修课;它作为外语专业骨干课型的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20.
英美文学课改革的关键在于改革旧的"文学史﹢选读"的课堂模式,建立新的以原著阅读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挖掘文学课的内在潜力,加强文学课与其他专业课的交叉与渗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