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胡晶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20(4):106-107,,110,
如何处理生活丑使之成为摄影领域中的艺术美?一是以丑衬美,另一个是否定丑、批评 丑,目的都是突出美,激起欣赏者的审美理想和对美的热烈追求。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作者十分娴熟地掌握了美丑对立统一的美学原则,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大量运用了以丑衬美、以“陋”衬美、丑中见美、美中寓丑等多种美丑相衬与转化的艺术技巧,让笔下众多人物外表与性格复杂斑斓,美丑互映,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具有鲜明的个性与深刻的共性,为中外文学画廊树立起一群夺目生辉的不朽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3.
林楠 《文教资料》2014,(34):72-73
现实中美丑杂处。一般说来,人们讨厌作为审美活动中丑的事物,但是生活丑也有自己的艺术价值。艺术家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审美感悟与评价,借助审美意象的形式表现出来,生活中的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人们在追求美的道路上认识丑、克服丑,揭示丑的本质,这是从反面肯定美。本文以两件雕塑作品引出这一话题,探讨生活丑的美学意义,分析美与丑的审美关系,得出二者是相反相成、不可或缺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简论艺术美     
艺术美是人类的主要审美对象,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艺术美的来源有四:一是现实中美的属性;二是现实中丑的属性;三是现实中不美不丑的属性;四是现实中亦美亦丑的属性.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与现实的美、丑、不美不丑、亦美亦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结合,是艺术家创意的物化形态.它的本质,与其它美的形态一样,也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审丑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丑可以化做艺术美,一切丑的东西一旦经过了艺术表现就成为美的了。丑形象是一种特殊形态的美。这几乎是被公认的美学准则。正象美概括了美丑两方面一样,审丑也涵盖了审美。丑的艺术形象是丰富的,而审丑力也同样是一种欣赏和创造艺术形象的能力。现在,我们有些学生美丑不分,甚至还以丑为美,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否也  相似文献   

6.
艺术美是人类的主要审美对象,它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艺术美的来源有四:一是现实中美的属性;二是现实中丑的属性;三是现实中不美不丑的属性;四是现实中亦美亦丑的属性。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生活的审美观点、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与现实的美、丑、不美不丑、亦美亦丑特性在艺术形象中的结合,是艺术家创意的物化形态。它的本质,与其它美的形态一样。也是人的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内在精神的感性显现。  相似文献   

7.
论生活丑向艺术美的转化邹龙华艺术美指的是艺术作品的美,它来源于现实生活,是现实生活在艺术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艺术美是用物态化形式体现出来的人类审美意识的积极效果,是艺术家通过艺术形象对现实生活中的美与丑的真实反映,所以不仅生活美可以成为艺术美,而且生...  相似文献   

8.
一、丑是什么丑,是与美相对立的一个美学范畴.多数人公认,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人的本质力量就是显示生命的价值,自由自觉地认识改造世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有所奉献的力量.丑,就是那些对于这种人的本质力量的否定,压抑和迫害的东西.在自然中,一般说来,那些直接构成对人的本质力量有所威胁的现象,那些表现着和象征着生命力的颓丧、衰落、死亡的现象,大都属于丑的范围.由于自然的美丑不能够脱离人的社会实践而孤立存在,因此,自然丑与自然美一样,常常存在着相对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9.
在简单谈了自然美、社会美之后,现在再来说说艺术美.作家、艺术家把社会生活当成自己作品所要反映的主题,通过集中、提炼、加工、典型化,构成作品的艺术内容,把自然的物质形式,经过选择、琢磨,使其成为精巧纯熟、受人喜爱的艺术形式.这种内容与形式有机地、自然地融为一体,就比社会生活和自然更高、更集中、更鲜明、更丰富、更典型化,因而也就更具有审美价值.这种存在于艺术中的真善美相统一的美,就是艺术美.艺术美具有这样一些主要特点:(一)艺术家以创造性劳动形成的艺术形象,既反映客观生活本身的审美属性,也表现艺术家对客观生活的审美理想.象《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等古典名著,无不都是倾注了作家全部心血而创造出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二)艺术源于生活,而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又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强烈、更带普遍性.艺术家所塑造的典型形象是鲜明、独特的个性和共性的统一.比如曹雪芹在《红楼梦》里以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没落,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宝玉、黛玉、宝钗、凤姐等众多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也不难找到他们由于社会、时代、阶级、教养等方面影响而具有的普遍性.(三)艺术美具有永恒性.由于自然美、社会美受到  相似文献   

10.
一、语文美育的独特任务之一是培养审美观念 语文美育具有独特的任务,其首要的独特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学作品,因此阅读教学的审美对象就是艺术美。艺术植根于生活,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因此艺术美乃是自然美和社会美(包括人格美)的反映。叶圣陶指出:“欣赏文艺,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要通过作者的文字去认识世界,体会人生。”(《叶圣陶语文教学论集》第268页。以下引文凡系此书,只注页数。)我们必须指导学生  相似文献   

11.
高尔基说:“艺术的目的是夸张美好的东西,使它更美好;夸大坏的,……使它引起厌恶,激发人的决心,来消灭那……生活中可耻的卑鄙龌龊。”由此观之:艺术美,不仅产生于真实反映生活美、美化了应该美化的生活美,而且也产生于真实反映生活丑、丑化了应该丑化的生活丑。  相似文献   

12.
在《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之丑主要是从形貌之丑和性格之丑来塑造的,他的形象之丑通过以丑衬美、化丑为美、化丑为喜、化丑为悲四个途径而转换成了一种艺术美。猪八戒形象之丑的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他的形象之丑是一种否定性的美学评价,表现的是人的感性生命的解放,同时又拓展了审美表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西方审丑意识经历了“怯于为丑→以丑衬美→为丑而丑”的变化发展过程。丑在当代艺术中的雄霸姿态,除了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高速膨胀的必然结果以外,还与人类对艺术丑问题不断的探索、思考紧密相关。人们逐步认识并承认了以下事实:(一)现实中的丑经过艺术处理以后,可以使人获得快感。(二)丑作为陪衬可以使美愈加丰富多彩。(三)形式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丑。  相似文献   

14.
“美”丑,就是赞美丑陋的事物。作文的美丑技法是指以形貌丑陋或令人生厌的人、物等为写作对象,透过其丑陋或令人厌恶的外部形态,发现内部蕴含的美,进而赞美和歌颂。“美”丑的理论依据是哲学的两分法思想: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大与小、好与坏、是与非、祸与福都是相对的。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就是这个道理。美和丑也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美,美中有丑;也没有绝对的丑,丑中有美。美丑技法就是要写出人或物的丑中之美。生活中的“美”丑现象我们已经司空见惯,最典型的是“儿不嫌母丑”,因为孩子感受到了母爱的真实、博大与崇高。文学…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把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摆在明显的地位。审美之“美”是一个美学范畴,它包括大众化的美与丑这一对孪生姐妹。因此,语文审美活动在认识美好事物的同时,切莫忽视了事物丑的一面。只有充分审视了丑,人的思维、情感、认识等方面才可能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首先,美丑相对存在,正如毛泽东所言: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可以说,无丑即无美,有美就有丑。其次,美丑会相互转化。如长城、阿房宫“当时享其功利,后世赖其英声”,修筑者因其敌视态度是不会视它为美的,而后世人一般看…  相似文献   

16.
人们使用语言有一定的习惯和心理定式,比喻手法的运用也不例外。人们设喻的常规心理定式是以美喻美,以丑喻丑,而老舍作品中常利用本体喻体的美丑错位来构成比喻,使本体喻体之间由于强烈反差而形成不协调,让人感到矛盾可笑,从而产生幽默效果。这又可分为两种情形: 一是化高贵为低贱。有些事物(本体)本来是崇高尊贵的,而作者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中,许多篇课文有着内在的类比点,然而,形似兼神似的当属《花市》(初中第一册)和《卖蟹》(初中第六册),两文无论是立意、选材、结构,还是表现方法、语言风格,甚至时代背景,艺术形象等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犹如一对孪生姐妹。两文围绕“卖花”与“卖蟹”,以清新流畅的笔调把一个平淡的生活现象,通过二组三个不同的人物形象,阐发出蕴含社会意义的人生哲理,反映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精神面貌的重大变化,展示了新一代农民(以卖花姑娘、卖蟹姑娘为代表)的美好心灵。正如王润滋在《要有自己的艺术追求——〈卖蟹〉创作断想》中所言:“我赞美了劳动的美。”  相似文献   

18.
《学子》2003,(11):61-62
按照事物的表象来区分,美可分为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自然美即美在自然,它不是人为的实体美,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美。艺术美则是人们以艺术手段创造的理想美。人们都希望自己是美的,而且越美越好。一个人只要神志健全,无论男女老少,可以说都想成为美  相似文献   

19.
“文艺是依据美的法则而创造的”(马克思语),一切成功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审美的结晶。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入大量的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大量的“审美结晶”,如果我们能正确引导学生欣赏语文课文中的美,无疑可以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念和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充实精神生活,净化灵魂,也使大纲规定的“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落到实处。需要说明的是,审美对象不仅不排除“丑”,而且其本身就包含了“丑”,因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换,而且可以由反衬而使美者愈美,丑着愈丑”(朱光潜《谈美书笺》)。对丑的分析与批判同样也是我们中学语文审美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中的美与丑与艺术中的美与丑,不是一回事.艺术中的美,来源于生活中的美.生活中的美,首先是自然的、朴素的存在.比如人,是不是美人,不是形容一番可以决定的,毕竟还有客观的因素.这并不是说,美是绝对客观的.美毕竟是一种感受,感受也就是认识.存在是第一位的,认识有不同的反映.比如山水,南方的秀美与北方的雄强不一样,反映在绘画中,就有南北派的区别.再比如水仙的清淡、梅花的冷峻、牡丹的艳丽、荷花的高洁,可能各人有各人的体会,取舍万端,感受不会都一样.如果说生活中的美还相对客观,则艺术中的美主观成分要大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