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新型的移动端电子商务形态——"手机微店",其营销模式不同于传统电子商务。卖家开店不需要任何费用,只要将店铺信息一键分享到社交媒体平台来促成交易即可。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交媒体都适合作为发布营销信息的平台,"哈爸大V店"的成功证明汇集"弱联系"的社交媒体平台才适合。此外,还需要将"弱联系"加以稳固才能使其产生营销价值。  相似文献   

2.
郭聪 《东南传播》2017,(12):147-148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消费者和受众的心态,社交化媒体的发展为消费者和受众接受、传达信息提供了便利。从营销的视角看,这极大地改变了市场环境,另辟蹊径的情怀营销应运而生,并展现出了巨大的市场价值。然而传播学家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告诉我们,应当足够重视受众需求对传播的推动作用。基于这一理论,我们可以认为,情怀营销之所以奏效,是因为其满足了受众的心理需求。自媒体"新世相"依托情怀营销成功打造了一个现象级的新媒体品牌,其成功原因便在于它在线上线下的内容、形式等方面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多种心理诉求。  相似文献   

3.
王佳炜 《今传媒》2021,(4):114-116
国际社交媒体给国际传播带来了深度渗透和冲击,也为陕西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崭新空间与契机。本文以构建陕西文化国际社交传播机制为依托,提出增强陕西文化对外传播力的"国际社交融入"传播策略,包括创建陕西文化全球社交传播内容资源库、创设陕西文化全球社交传播内容遴选机制、挖掘日常生活维度的陕西故事的国际社交表达、搭建陕西文化国际社交媒体多源动态监测体系、培育陕西文化全球社交传播协同内容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占中"事件中的新媒体运用情况进行了跟踪观察,认为"占中"运动并非是一场市民的自发行动,而是组织方通过网站、社交媒体、即时通讯软件等动员、部署的社会运动。在新媒体时代,由于借助"新媒体"强大的组织动员功能,一场社会运动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低强度"的"新样态战争"。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是一种重构产业与社会的力量,因此跨界成为传媒整合与发展的关键词.其主要模式有三种.智能模式:从数字整合到数据整合;智库模式:从信息整合到知识整合;智识模式:从知识整合到社交整合.这些模式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从而构成传媒的智慧互联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网络趣缘群体视角,以社交媒体“新世相”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阅读推广活动中相关的趣缘群体——“新世相”公众号原有关注者、“新世相”阅读推广活动的原始参与者,以及对阅读推广活动的后续辐射人群三个层次的特征.继而依据趣缘群体的扁平化和再度中心化的结构特征与网络趣缘群体中信息传播过程的聚众传播特点,深入探究“新世相”阅读推广策略,揭示社交媒体阅读推广的局限性,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行业"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互联网与传媒经济深度融合是推进传媒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互联网+"对传媒经济的影响,明确了"碎片化""个性化""注意力经济"是互联网经济下影响传媒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结合用户需求和传媒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客观地分析了传媒经济的发展趋势,为构建传媒经济新生态奠定了基础。坚持注意力经济为核心,打造满足市场碎片化需求的内容,满足用户个性需求;构建适应碎片化发展的矩阵传播模式,适应用户多元需求;实现大数据精准分析,增强市场把控能力,营造传媒经济新生态,大力发展传媒"眼球经济"。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高校传统的新闻教育模式在迎来了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新闻教育如何满足媒介融合对新闻人才培养的新需求无疑是普通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融合视野"下高校新闻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吕晓虹 《视听界》2015,(2):81-82
传统媒体历来主张"内容为王",强调以优质内容取胜。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媒体环境和受众需求的变化",内容为王"也被赋予了新内涵。谨慎解读,碎片处理,订制推送",内容为王"应适应受众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10.
2019年3月中旬,有关"成都七中食堂事件"的新闻在社交媒体上被疯狂转发,在短短几天时间内该事件迅速发酵,引起了全社会的舆论关注。随着媒体和网友的双重介入,该事件从背后内幕的挖掘到事件真相的澄清只经历的短短数日,期间互联网环境下的新闻生产模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以该事件为例阐释互联网环境下新闻生产的新模式,分析该事件得以迅速传播并被澄清真相的原因,进而引出对当今互联网环境下各种新的新闻生产模式的传播特点以及存在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社交网络的出现对传统的隐私判断标准带来了挑战,私人信息和公共信息的界限日益模糊。Helen Nissenbaum教授提出的"情境脉络完整性"理论强调隐私权是一种"个人信息适宜地进行传递"的权利、隐私的判断取决于所处的情境脉络等观点,解释了在社交网络环境下隐私困境出现的原因,其原因是信息传播违背了特定情境脉络中的"适宜性""传递性"原则。  相似文献   

12.
王海宁 《今传媒》2012,(1):60-61
基于六度分隔理论的SNS社交网站是Web2.0时代的一大发展,它的出现改变了虚拟世界中的人际交往模式,形成了一个活跃的生态圈,其互动性、瞬时性等特点为传统媒体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传播平台。传统媒体纷纷试水SNS社交网站,以寻求新的传播推广模式,建立公共主页,扩大影响力。旅游卫视通过与人人网合作,利用"SNS生态圈"的特点开展了独特的人性化的品牌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严肃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为何能成为现象级的电视剧,这与当今的新旧媒体共同影响信息的传播是分不开的。笔者借助"5W"传播模式,揭示新、旧媒体共同作用下的《人民的名义》中信息传播的特点和结构。结论认为,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合力不仅能设置议题而且能形成社会议题、反映社会议题,使《人民的名义》热播的同时也进一步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政治期待。  相似文献   

14.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央视频《疫情二十四小时》慢直播成为疫情特殊时期的情感寄托,超一亿网友"云监工"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造直播"。云监工"作为"慢直播"和"饭圈文化"融合的产物,起到了"陪伴式"社交的功能,成为一个独特的集体记忆和媒介事件。文章认为"云监工"们通过命名投射情感、通过拼贴的再创作进行情感参与、通过应援表达情感支持,起到了表达和传播情感、释放紧张情绪、构建共同"抗疫"的群体感和身份认同等作用。  相似文献   

15.
许永  魏葳 《新闻爱好者》2012,(18):25-26
"跨界"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趋势,全国高校几乎都面临着跨学科与复合式教学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尤其在艺术类院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艺术新兴领域的数字媒体艺术更加强调"团队"与"合作"的概念。艺术院校的教师在艺术的教学实践中,需要具备"跨界"培养人才的意识,积极探索与尝试最适合培养艺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满足新时代下艺术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本文结合南京艺术学院近年来对于艺术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尤其研究了在数字媒体艺术领域中教学的大量实例和成果,对该领域的"跨界"人才培养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6.
高阳 《东南传播》2012,(9):77-78
本文主要通过对盛大"圈乐"业务特质的梳理,根据其UGC"大视频"平台战略以及"圈子"和"瀑布流"等新的视频展现形式的分析为切入点,探讨在当前社交网站和视频网站内容合作之风逐渐兴起之际,"圈乐"如何通过自身业务定位和成本控制,寻找自己新的盈利空间,布局角逐移动互联网。  相似文献   

17.
本篇通过王夫之先生"知"与"行"统一的教育主张,回顾其反对传统理学教育,建立具有初步民主思想新教育的历程,深刻反映了政治与经济领域巨大变动下,以王夫之为脊梁的思想、学术领域进步的实学思潮。  相似文献   

18.
在"大视频时代","视像化"传播处于绝对的霸权"中心"地位,但与此同时Clubhouse在全球的火爆使社交传播呈现"听觉转向"的趋势。"语音社交媒介"的历史性"回溯"正潜移默化地打破"视像化"传播的"中心"地位,在感官平衡方面做出创新性发展。本研究以Clubhouse为例,研究其特质,同时探究语音社交媒介的价值。研究发现,语音社交是人类的潜在需求,满足了个人社交的现实需要,它的兴起实现了群体间交往模式类型化的欲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催生"公共人"的复苏。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交网络越来越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个体都与自己的社交网络紧密绑定在一起。微信朋友圈为用户提供展示自我个性的信息平台,同时也成为助长网上"晒"行为的一大有力帮手,更成为了网上"晒"行为进步、发展的温床。本文以西安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就网上"晒"这种行为进行简述,同时以传播学的角度对其产生的原因与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0.
於娅娅 《东南传播》2014,(11):74-75
微博自兴起以来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社交及获取信息的方式,作为一种便捷的发布平台,也迅速成为各类媒体的宠儿。本文基于对《新闻晨报》官方微博"晨报君"的观察和分析,认为"晨报君"在官微林立的情况下,以地方媒体的身份打造了一个良好的传播平台,其运营成功给仍在积极探索传统媒体如何转型的同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