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唐诗评选》作为王夫之诗体选评的代表作品之一,其选诗标准包括重情和贵平两个主要方面,其中,情主诗歌之本质特征,平主诗歌之表现方式,二者相互结合,是为《唐诗评选》的主要诗学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其对古体诗格外推崇,尤其表现在《古诗十九首》和汉魏六朝诗人方面。  相似文献   

2.
由于20世纪,特别是世纪初中国处在一个革命的浪漫时代,新诗诗人又是以年轻人为主体,很容易与浪漫主义精神产生共鸣,因此浪漫主义思潮流行中国,浪漫主义诗歌成为对新诗产生了最大影响的外国诗歌流派。这种影响不仅来自浪漫主义诗歌本身,也源于新诗诗人对浪漫主义诗歌的“误读”。新诗诗人夸大了浪漫主义诗歌从抒情内容到体形式上对传统的颠覆作用,特别是夸大了诗人生存方式的“革命性”和诗体方式的“自由性”,助长了新诗诗人在做人方式和作诗方式上对“自由”的过度追求,特别是误以为诗体的大解放是浪漫主义最显的一个特点,严重影响了新诗的诗体建设。  相似文献   

3.
唐代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唐诗内容丰富多彩,广阔的社会生活在诗人笔下得到了生动深切的反映,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蔚成百花齐放的壮观景象。在现存的近五万首唐诗中,将近一万首是绝句,它们是唐诗中的艳丽的奇葩。绝句又叫截句、断句,它继承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自风,雅、颂衰亡以后,一变而为骚体,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唐人绝句,起源于乐府民歌,始孕于文人联句,到唐初开始盛行,诗人们开始广泛采用这种诗体写作。王  相似文献   

4.
<唐诗品汇>承接并改造了严羽、杨士弘之说,对唐诗"诗体"流变作了历史性的概述,确立了唐诗演变的"四唐"概念.可见,高棅在对"四唐"诗歌源流体制的分辨中包蕴着较为丰富的"诗变"观念.  相似文献   

5.
中国诗歌经历了唐诗的极度兴盛之后。发展到宋诗阶段形成了新的独特的诗歌风貌。宋诗体现出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诗歌经历了唐诗的极度兴盛之后。发展到宋诗阶段形成了新的独特的诗歌风貌。宋诗体现出对唐诗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唐诗的强大影响力下,宋人在对唐诗的崇拜与力图摆脱其影响的矛盾中,发展了自己的诗歌,形成了与“唐音”迥异的“宋调”。宋诗的发展与诗歌典范的选择及变更有着密切的关系。相关研究应该着重从纵向典范选择和变更、杜甫地位的一脉贯穿、体派内部的典范与反典范选择三方面阐述宋代诗人典范选择与诗体演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歌经由初唐诗体的嬗变、盛唐的鼎盛繁荣和中唐中兴的持续发展,至晚唐,由于唐朝国势已经呈现出颓势,形成了一种后来者难乎为继的尴尬局面。在唐诗的发展面临厄运和危机之际,以优秀的抒情诗人李商隐为代表的新的诗歌流派异军突起,使晚唐诗歌的发展别开生面,闪烁出绚丽的风采。李商隐咏物诗中寄寓着他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9.
关于唐诗中"寒食"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诗中的“寒食”,作为一种诗歌意象,直接继承了先唐诗歌中感伤忧愁、忧生嗟世的意蕴,但由于时代的不同、诗人所处环境的变化,唐诗中的寒食在意义上具有多重性的特点。大致可包括五种不同的情感意蕴,即:别思怀人、哀亡悼死、隐情逸志、时世感慨及含媚嘉悦,这对后世诗人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唐诗品汇》的美学范式及其诗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诗坛“举世宗唐”,《唐诗品汇》为当朝第一个唐诗学范本。它所确立的审美范式,成为有明一代的诗学风标。它以胸怀全唐的历史大视野、大格局,集选、论、评为一体,注目于诗歌本体的关学质性,考察其流衍变化,区分其品格高下。于每一诗体都溯源别流,展示诗之起源、发展与流变轨迹,同时对各时期诗人的艺术品格予以界分,既有清醒的诗歌发展史意识,又有明确的审美追求。选诗执著于体格声调的审美宗趣,开明代格调论先河。将“四唐”说扩展成一个完整系统,使唐诗分期至此进入圆熟境地。  相似文献   

11.
王昌龄对盛唐诗坛的独特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唐诗坛,如一个紧张、激烈的体育竞技赛场,风云际会,各显身手。王昌龄则是这一特殊赛场上的特殊人物:其诗作,特别是七绝,取得了令当时及后世共同称誉的辉煌成就;同时,他又开馆授徒,传授作法,培养诗才;他还潜心于创作理论的总结和研究,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诗论观点。因而,王昌龄既是一名竞技水平较高、比赛成绩突出的“运动员”,又是执教有方、颇有建树的“教练员”,同时还是对这一“比赛项目”潜心探讨,理论创获颇多的“研究员”。一人而身兼“三职”,这在盛唐诗坛“赛场”上是绝无仅有的,这正是王昌龄对盛唐诗坛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2.
盛唐是中国诗歌创作的巅峰,但从茶诗创作的角度而言,却只是初兴阶段,可它在中国茶诗的创作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盛唐的茶诗作者们奠定了后世茶诗的基本风度和格调:淡泊俭约随遇而安、和谐宁静崇尚自然、清幽闲适且充满禅意。它以其独特的开创性,对后代诗人围绕着茶和茶事进行的创作,有着重大的引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唐诗论家、诗评家皎然在《诗式》等著作中对大历诗坛有独特的评价,对初唐诗人陈子昂、沈拴期、宋之间有鲜明的褒贬。其明显的局限是有过重的南朝情结,对唐诗的特质缺乏认识,而摘句评诗也存在失误。  相似文献   

14.
唐代涉及巫山题材的诗人之多和范围之广,在我国诗歌史上是罕见的。一些诗坛巨擘也把他们的目光投向巫山,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李白、杜甫、李商隐,他们分别代表着唐代巫山诗歌发展各个阶段的最高成就。李白从巫山文学的发源地走出,杜甫和李商隐溯源而入,都在巫山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他们的巫山诗歌的在巫山文化长廊里熠熠生辉,同时还折射出唐代的国运变化对巫山诗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山水诗的意境创构,在唐代达到了完善,这是因为唐代山水诗人普遍采用“即目入咏、临景构结”的方式进行创作。“当下”的审美感兴使情景融合为一,自成完善的系统,更使诗人通过瞬间的直觉把握到事物完整的、真实的感性存在,从而在诗歌中创造出纯净浑融的意境。  相似文献   

16.
《唐诗鼓吹》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唐七言律诗选本,在明及清初,流传甚广,影响很大,许多著名学者如钱谦益、何焯、纪晓岚等都曾为之批点作序。此书共选录96位诗人的596首诗,分10卷。作者排列不依年代先后,各人所选诗歌数量亦不定,多则30余首,少则1首,其中中晚唐诗人占绝大多数。就选诗内容而言,偏重于感怀离乱诗,由此可见选者在弃取方面应有一定的标准。元好问的诗学思想可分为前后两期,与此书所体现的诗学思想加以对比分析,可见《唐诗鼓吹》对唐代七律的选择及其所体现的诗学思想可以反映出元好问讲究“温柔敦厚”的唐诗观,从而成为《唐诗鼓吹》为元好问所选的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17.
七言诗在走上成熟的过程中,鲍照七言歌行功不可没。从现存最早完整的七言诗曹丕《燕歌行》始,其后作者寥寥,直到刘宋时代鲍照七言歌行《拟行路难》十八首出现并产生重大影响,七言歌行率先在七言诗苑囿中开出绚丽花朵,从而使七言诗在五言诗长期处于霸主地位的八代诗史中异军突起。鲍照借鉴汉魏乐府,吸纳民间歌谣,探索七言歌行语言形式,在以传承求新变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开拓实践,为其后特别是唐朝七言歌行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唐代论诗诗承前代发展而趋成熟。杜甫组诗《戏为六绝句》,开创了论诗绝句组诗体的先河,这种新的文学批评样式由此确定而盛行于世。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继承与发扬初唐陈子昂诗歌革新、反映现实的精神,直接以诗来发表对当时诗歌创作实际的观点、立场和主张。其思想倾向与艺术手法,或褒或贬,或破或立,或扬或弃,及时有效地引领唐代诗歌创作步入光耀风骚传统而健康发展的正确轨道,从而使唐代论诗诗呈现出一种承传风骚、反映时政的现实主义诗学精神,这对后世反对脱离现实的形式主义诗风起到了典范作用。杜甫论诗绝句的组诗样式,开启了后世论诗绝句组诗体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唐代文人创作的文言小说唐传奇,素为治古小说史的学者所重视,对其叙事功能及艺术的分析,已作多方面的阐释。然而,唐传奇因作家的特殊身份(兼诗人),且兴盛于充满浓郁诗情的时代,因而呈现出鲜明的诗化特征,具体表现为人物、主题、形式的诗化。三方面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形成了唐传奇诗化的独特的艺术品格,对后世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