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第41届世界体操锦标赛进行研究,并结合北京奥运会体操比赛分析当今世界竞技体操的发展态势,研究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中国队在鞍马、吊环、双杠、单杠项目上具有较强的实力;中国男子全能选手后继乏人,应尽快培养全能型选手;日本全能选手表现优势明显;世界其他各国的老将们表现出色,值得我国体操界反思;动作的难度普遍提高,但是在完成的细节上尚存在不少瑕疵;金牌及奖牌仍然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手中,这不利于体操的发展.国际体联应采取措施,提高体操落后国家的积极性,形成体操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陆芳九岁时在什刹海业余体校开始了体操训练,76年被选入北京队。两年后,她成为北京体操队主力队员。78年全国比赛时,她和同伴一起取得女子体操团体冠军。79年全国比赛中,她以72.8分通过了运动健将。小陆性情沉静,动作稳健大方,技术较为全面,比赛往往以稳健取胜。80年五月在十二个国家参加的突尼斯国际体操邀请赛中,在裁判偏袒苏联等国选手,对我国选手刁难压分的困难情况下,她沉着镇静,干净利索地完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50年代苏联体操和中国体操的现状及中国学习苏联体操经验的原因、成效等进行研究。文章认为苏联体操对中国现代体操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为我国提供了科学的训练方法、先进的体操理论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等,加快了中国体操向世界体操强国迈进的步伐,客观上为中国体操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侯军  邓岚  王莉静 《体育科技》2012,33(1):47-50
以2010年、2011年两届世锦赛为主要资料,对伦敦奥运周期女子体操发展态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美俄中三强称霸世界体坛;体操新赛制实施更显全能型选手重要;新人辈出实力提升竞争激烈;全面提高竞争实力至关重要;伦敦奥运中国体操女子体操面临更大挑战。  相似文献   

5.
初春四月,在澳大利亚美丽的海滨城市布里斯班举行的第三届世界体操单项锦标赛上,来自世界各国的体操精英们在男女个人全能和单项共10个项目上已决出了新霸主.在本届大赛上获金牌最多的当数创造体操神话的白俄罗斯选手谢尔博,他获三金一铜,成为自由体操、单杠、跳马三项上的新霸主.体操“神话”被自己打破了两年前,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一颗不被人们注目的闪烁新星,年仅20岁的日俄罗斯选手维塔利·谢尔博首次参加奥运大赛,就技压群  相似文献   

6.
王彩云 《辽宁体育科技》2013,35(1):40-41,56
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数理统计法,对2012年英国伦敦奥运会体操比赛男子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进行归纳、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体操队一共获得了4枚金牌、3枚银牌和1枚铜牌,继续位居体操奖牌榜的首位;中国体操男团成功夺冠,但在个人全能项目上却无竞争力;男子体操已经不是中国队一家独大,欧美各国的单项选手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7.
以2009年笫41届世锦赛为主要资料,对新奥运周期女子体操发展态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美依旧称霸体坛;俄罗斯、罗马尼亚悄然复苏;异军突起实力提升;全能选手是未来大赛竞争资本;竞技体操更趋实力化方向发展。中国女子体操要提高大赛竞争资本,巩固在团体项目上的优势,争取在全能和单项上有所突破,以强大实力迎接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事件回放9月9日,世界体操锦标赛结束了男子双杠的争夺,结果斯洛文尼亚选手佩特科夫塞克和韩国选手金大恩同以16.250的分数并列冠军,乌兹别克斯坦选手福金以16.200分获得季军,我国选手黄旭和杨威最终位列第5和第6位。  相似文献   

9.
第3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中国女子体操的优势和差距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对第33 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俄罗斯、罗马尼亚两支强队及其优秀选手与中国女队各项比赛成绩、个人全能各项比赛成绩、各项动作难度及完成情况的统计、对比与研究,系统分析了中国女子竞技体操的优势和差距。中国女队总体技术实力与俄、罗两队相当,个别项目编排有欠缺,完成动作的稳定性及比赛表现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视频分析法、秩和比综合评价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结合新规则变化与导向,对第48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团体前2名及全能、单项决赛前8名的成套动作、比赛成绩、连接加分、难度、完成情况等实力进行对比,分析当前男子世界体操发展格局和各项目发展潮流及趋势,结合我国男子体操现状,为我国备战东京奥运会提供有益参考。结果表明:(1)世界男子团体格局发生变化,形成中国、日本、俄罗斯三足鼎立的局面,俄罗斯、希腊、朝鲜、荷兰选手在自由体操、跳马、吊环、单杠项目上仍然保持稳定优势;(2)注重优秀全能选手能力培养,他们是团体和单项比赛有力竞争者,在整个队伍中起到关键性作用;(3)新规则鼓励单项运动员发展,除传统强国外各单项涌现出来自不同国家促使体操项目持续发展的单项强手;(4)难度与完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二者协调发展更能彰显实力水平;(5)我国男子体操应汲取里约奥运失利的教训,找准问题根结,对症下药,走出低谷。  相似文献   

11.
论有氧搏击操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旭东 《湖北体育科技》2003,22(4):432-433,437
激昂、劲力、富有时代感的有氧搏击操是文明健康的运动项目。在增强大学生体质、塑造形体和防卫能力等方面都能发挥作用。根据调查,绍兴文理学院有89.2%的学生喜欢有氧搏击操。从这个侧面,可预测全国高校大多数学生是喜欢有氧搏击操的。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资料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对有氧搏击操本身的功能和各方面的关系及在我国高等院校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分析,认为:有氧搏击操将会是新世纪大学体育课中的热门项目。  相似文献   

12.
论新世纪体育教师的能力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 2 1世纪社会对体育教师的要求 ,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健康教育、品德教育、心理教育、社会交往、科研创新和组织体育活动等方面 ,探讨了新世纪体育教师的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中学体育师资现状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我国目前师资建设中存在体师教育素质偏低 ,体育教师城乡分布不均衡 ,体育教师工作中面临诸多困难等各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应从端正对学校体育的思想认识 ,转变观念入手 ,在加强体育队伍的师资管理、解决教师实际困难的同时 ,努力办好学校体育教育专业 ,促进整个教师队伍质量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数理统计和比较法,对第41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运动员比赛成绩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队以6金2银1铜总计9块奖牌雄居榜首,继续保持世界体坛霸主地位;单项比赛优势明显,新人发挥出色,收获3金1银1铜;中国男队全能实力急剧下滑,全能人才的匮乏是中国男队今后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5.
鞍马技术训练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鞍马技术训练的对策的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鞍马技术水平,促进鞍马向高难度、巧编排、妙连接的方向发展,并应根据世界体坛的变化和国内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修改、补充、完善训练计划,以吻合新规则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校研究生体质现状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朱琦  王刚 《安徽体育科技》2005,26(4):102-104
采用文献资料、测试、问卷调查和归纳等研究方法对安徽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的体质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安徽省高校研究生的体质状况总体情况处在中等水平,合格率占74.33%。女研究生的合格率较高为90.56%,但肺活量、台阶试验、10m×4往返跑、握力、纵跳等指标得分较低,特别是研究生的呼吸系统机能和心功能水平指标得分较低。应引起高度重视。因此研究生的体质状况不容忽视,提出加强研究生体育意识的教育,改善其体育环境,建立体育俱乐部,加强体育心理教育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全民健身与高校体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论述了全民健身的内涵、意义,指出了全民健身事业对体育教师的新要求:体育教师应该树立新的观念,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成为学生终身健身的楷模。在高校体育中提倡健身教育,使学生得到更多的健身知识、技能,将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8.
1选题依据体操是一项古老而年轻的运动项目。从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就有体操比赛项目,随着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体操的内容不断拓展,如艺术体操、技巧运动、韵律操、健美操、蹦床运动等,也正是这些新兴运动项目的不断推广与发展,使体操运动不断焕发出青春与活力。在学校体育教育中,  相似文献   

19.
21世纪初我国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分析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廖祥龙  高加良 《体育学刊》2002,9(1):95-96,99
分析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现状和存在问题,并结合知识经济的理论和本人从事10多年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探讨新世纪初提高我国高校体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图通过对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运作的理论指导思想和分类体系的分析,提出发展运作构想,并构建适合其发展的理论框架,从而在宏观上把握高校体育俱乐部发展的方向,充分发挥其作用,建立健全学校体育理论,以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健身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具有强健身体,健全人格,自我完善的主动志向,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学校体育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