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魏邦良 《师道》2009,(3):43-43
胡适曾给某校即将毕业的学生们做了一次演讲,题目是《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胡适在演讲中所说的这个防身“药方”,有三味药。第一味叫做“问题丹”,第二味叫做“兴趣散”,第三味叫做“信心汤”。  相似文献   

2.
半个多世纪前胡适先生应邀对毕业生离校寄语时,作了一次题为《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的演讲,他以老大哥的身份赠予了将步入社会的学子一个防身的药方,作为随时救急之用,包括"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三味药。  相似文献   

3.
胡适先生曾在一次大学生毕业会上,给毕业生们开了一个含有三味药的"防身"药方:第一味药叫做"问题丹",第二味药叫做"兴趣散",第三味药叫做"信心汤"。我以为,这药方也适用于今天为人父母者对孩子进行家教,用后肯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4.
创造活动首先源于问题意识,人类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是问号。1932年,胡适在为北大毕业生开的三味"防身药方"中,第一味就是"问题丹"。他说:"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  相似文献   

5.
同学们,你知道学习中的“三味药”吗?著名文学家、教育家胡适先生当年学习时就常吃这“三味药”。第一味是“问题丹”在学完某一方面的知识后,必须留一两个有趣的问题,一有时间,就把问题拿出来研究。胡适先生认为,这样人就不会懒惰了,因为问题是  相似文献   

6.
一次,一位教师临时有事请假,教务处临上课前安排我代课。于是,意外的机会就产生了意外的收获和惊喜。师:张老师有事请假,学校安排我来上这节课。因为属于计划外的课,我就想做点计划外的事。也就是说,我想改变一下上课的内容和形式。不知同学们同意不同意?(欢呼声一片)师:胡适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为北京大学毕业生开的三味“防身药方”中的第一味就是“问题丹”,他说:“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决问题。”可见提“问题”的重要。下面我们就来一个提“问题”的比赛,大家可以带着游戏的心态来参与。当…  相似文献   

7.
《初中生》2012,(34):13
正胡适曾给毕业生开过三味"药":第一味叫"问题丹"。每个人总得带一两个麻烦且有趣味的问题在身边作伴,以丰富自己的精神。第二味叫"兴趣散"。人生总得有个乐趣,拥有不为名、不计利的爱好,会避免心灵枯竭。第三味是"信心汤"。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8.
胡适先生曾对毕业生赠言:"人生需要‘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对赠言的个中韵味有了深刻的领会.  相似文献   

9.
李国兴 《科学课》2008,(6):54-56
上课如烹饪,科学课有怎样的"味道"才能"吊起"学生探究学习的"胃口"?成功味"甜"、挫折味"酸"、失败味"苦"、批评味"辣",除了这"甜酸苦辣"之外,教师还要"精烹细调"以下三味。第一味——趣味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胡适的关系终其始末是"和而不同",其基调是"和",具体表现在:鲁迅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贡献以及胡适的学术研究成就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胡适对鲁迅的白话文创作实绩、前期的杂文创作以及小说史研究等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鲁迅和胡适的"和"是统一在其现代文化理念上的"和",而他们的"不同"则是在"和"的前提下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具体的文化方法和策略的差异上。鲁迅与胡适的"和而不同"恰好说明他们作为觉醒了的"真的人",在确立了现代文化理念之后,其主体性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确立,这确保了五四新文学在其后的继承与发展中并没有被定于一尊,其历史价值和意义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1.
胡适先生曾对毕业生赠言:“人生需要‘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信心汤。”胡适先生的人生“三味药”对我们的教书育人工作也是有启迪意义的。根据胡适先生的人生“三味药”,我们似乎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做好学生的引导教育工作。其一:炼制“问题丹”。每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的独特思维表现形式,教师要努力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好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并能掌握好火候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向已知不断发问的过程中掌握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具魅力的教学就是在让学生自…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课堂沉闷乏味,改变这一现状的方法。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二、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三、植入"文学味",让语文教学诗化;四、引入"生活味"让语文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13.
<正>《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先生的抒情色彩浓郁的散文,更是一篇值得反复玩味的美文。美文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不过有三点是达成共识的:一要有"味",二要有"意境",三要有文采。"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确乎实实在在存在着。这"味"是一种情绪,感染着你,是一种气场,左右着你,这"味"是你说不出来的,它包含了五千年文化的多种元素,这"味"是不能分解的,你不能用什么科学手段化验出它到底有什么元素。正如一锅老  相似文献   

14.
一堂成功的物理课应像一顿美餐,让人感觉有滋有味,食欲大开.物理课欲"开"学生的"胃口",就一定得讲究它的"味".那么,物理课应有哪些"味"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应有以下"三味".  相似文献   

15.
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胃口",笔者认为一堂成功的物理课应增强以下"三味". 一、物理课要突出本味 众所周知,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相似文献   

16.
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第二味是"人情味",第三味是"书卷味"。而语文的兴味来自教师对生活的态度。它营于教师之手,发之学生之心,可变成语文课堂美丽的歌谣。  相似文献   

17.
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学习其实并没有什么捷径,要学好知识,必须常备“三味药”。  相似文献   

18.
案例背景: 为参加市"两课"评比,组里杨老师执教了胡适的《我的母亲》,这是一篇写人的叙事散文.胡适的作品是第一次在职高教材中出现,与鲁迅、郭沫若等名家相比,学生对胡适是很陌生的.作为语文教师,笔者也只是在读大学时才接触胡适,曾读过他的《尝试集》,但他的散文也还是第一次接触.相对于名家经典作品,网上对胡适的《我的母亲》的解读很少.杨老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进行了第一次教学.纵观整个课堂,文本《我的母亲》只是个引子,学生不需要解读文本就可叙说并抒情.听完课,笔者的感觉是"老师教了学生知道的东西,学生不知道的却没有涉及".另外,杨老师的课堂教学重点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这像是一堂思想品德课,语文课缺少了"语文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执教者没能准确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这篇散文该"教什么"以及"怎么教".  相似文献   

19.
三味药房     
一面要保持我们求知识的欲望,一面要保持我们对于理想人生的追求.有什么好法子呢?依我个人的观察和经验,有三种防身的药方是值得一试的. 第一个方子只有一句话"总得时时寻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要解答实用上的困难或理论上的疑难.  相似文献   

20.
1923年2月,周恩来以"飞飞"的笔名,在中共旅欧支部创办的刊物《少年》发表了《评胡适的"努力"》一文,批评热衷于政治改良的胡适所鼓吹的"好政府主义"。周恩来在文中以"革命救国"论批评胡适对军阀统治的"迷信",抨击胡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的幻想。其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已过,胡适已经和周恩来等马克思主义者在政治上、思想上分道扬镳。从周恩来这则评论看出,五四新文化思潮发生的这种分化是不可避免的。从中分化出的革命救国论者与社会改良论者在政见上既"异中有同",又"同中有异",而最终则他们之"异"大于他们之"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