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著名的幽默大师马克·吐温曾自述过这样的一则轶事:有一天,马克·吐温到教堂去做礼拜,刚巧当天是由一位外地来的牧师讲道,重点在于募捐。 马克·吐温端坐在台下,仔细聆听着牧师讲述他的教区亟需一笔钱的各项用途。听了五分钟后,马克·吐温深深觉得自己应  相似文献   

2.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小时候,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很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终于,牧师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  相似文献   

4.
有这样一则轶事,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出身上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便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后来,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了,马克·吐温由于非常反感,不仅没有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二元钱。牧师冗长的演讲产生的效果真是糟糕。这种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引起心理上极不耐烦或逆反的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超限效应”。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种超限效应在…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令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十分钟,牧师却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非常气愤,不仅没有捐钱,还从盘子里偷走了两元钱。通常来说,这种由于某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人们把它称为“超限效应”。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篇著名的寓言《杰米扬的汤》。这篇寓言的大意是:杰米扬是一个十分好客的人。有一…  相似文献   

6.
坚持以表扬为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条基本原则,但是我们不能以此而忽视批评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批评教育中适时而合理地运用各种心理效应,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 超限效应   著名作家马克 · 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了牧师终于结束了长篇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募捐演讲。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所有的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这种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长而导致的烦躁或逆反拒斥的心理现象,心理学上称为超限效应。限就是极限,是事物的度,超过了度,事物就发生质的变化。水到零度成冰,百度成气;劳之过度损坏身体,逸…  相似文献   

8.
美国杰出小说家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朗荷恩·克列曼斯,马克·吐温是笔名。"马克·吐温",英文中意为"两寻"(即12英尺),作者为什么取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笔名呢?原来,马克·吐温出身贫寒,他四岁时,举家迁到西西比河西岸的汉尼巴尔城。长大后,受雇当上了汽船上的领航员,长年奔波在密西西比河上。领航员领航时,水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幽默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对一件事做同样…  相似文献   

10.
赵书海 《班主任》2000,(8):19-19
美国著名幽默大师、作家马克·吐温有一天听牧师演讲布道,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很受感动,于是准备捐一些钱。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马克·吐温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仍然没完没了地讲,这时他十分反感,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但没有捐款,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两元钱。  相似文献   

11.
汤金洪 《云南教育》2001,(23):14-15
一、什么是心理超限效应何谓心理超限效应?不妨先看一则轶闻。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募捐演讲。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所有的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这种刺激过强、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称之为“超限效应”。二、教育教学中心理超限效应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和政论家,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坚强战士,是列宁所说的“最后一批代表资产阶级民主派人士”的进步作家。一、马克·吐温的生平和创作马克·吐温(原名塞缪尔·兰格洪·克莱门斯)于一八三五年十一月三十日生在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村的一个地方法官的家里,以后全家迁移到密士失比河岸上一个小城。他在那里结识了一些黑人朋友,其中一个爱讲故事的丹尼尔大叔就是吐温后来创作  相似文献   

13.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里听牧师讲演。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感人,就准备捐钱,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到牧师终于结束长篇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没有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募捐演讲.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就准备捐款,并掏出所有的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相反,还从盘子里偷了两元钱.……  相似文献   

15.
彭秀英 《学子》2003,(12):59-60
马克·吐温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里抨击了美国政府的腐败和那些政客、资本家的卑鄙无耻,这部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一天,在酒会上,记者追问马克·吐温对政府官员的看法。马克·吐温一气之下  相似文献   

16.
马克·吐温是美国一位受人尊敬的著名幽默作家。有一次,他到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令人感动,准备捐出自己身上所有的钱。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仍然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非常厌烦,不仅没有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美元。  相似文献   

17.
坚定的后果     
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年轻时热衷于发明创造。他一生中,在各种新产品、新发明上的投资多达50多万美元。但那些项目却没一个成功,他的投资都打了水漂。后来,马克·吐温心灰意冷,发誓永远不在“新奇玩意儿”上浪费金钱了。一天,一个年轻人登门拜访这位大文豪。来访者胳膊底下还夹着一个怪模怪样的东西。原来,年轻人发明了一种新装置。马克·吐温说自己有过无数次投资失败的教训,再不打算冒任何风险了。“我并不指望巨额投资,”年轻人说,“只要500美元,您就可以拥有一大笔股份。”想起自己刚发过的誓言,马克·吐温还是摇了摇头。失望的年轻人只…  相似文献   

18.
在《汤姆·索耶历险记》中,马克·吐温塑造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儿童形象——汤姆·索耶。汤姆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也是一个梦想家,他是马克·吐温时代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的代表。  相似文献   

19.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年轻时,爱上了一个叫莉薇的漂亮姑娘,但姑娘的父亲表示,由于对马克·吐温的为人不够了解,所以不能答应他的求婚,除非马克·吐温能提供有关证明他品行的材料。后来,马克·吐温果然搞来6位知名人给他证明的材料。这些材料中讲了许多对马克·吐温不利的话,而且对这桩亲事表现得毫无热情。尽管这样,马克·吐温还是把材料交给了莉薇的父亲。  相似文献   

20.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1835-1910),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他早年当过水手,马克·吐温是其笔名,是水手常用的一个术语,即“水深12呎”的意思。马克·吐温是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