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乒乓世界》2014,(11):88-89
本组回合是在快速连续中完成的,马龙在中间位短球的位置采用了一板非常突然的反手翻挑技术,陈建安上手主动快撕了一板马龙的正手位大角度,马龙在还原时及时出手,采用“蹲地式”反拉扭转了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2.
《乒乓世界》2014,(12):90-92
本组图是在相持段中截取的,充分展现了马龙的攻防转换能力。图中,马龙站在近台防直线球到波尔的反手位,波尔强行侧身抢冲,马龙随即通过一板中远台的正手反拉顶住了波尔,最后以一板迎前暴冲解决了战斗,马龙在第一板击球前非常被动,但他通过超强的能力改变了场上的局面,转守为攻,实现得分。  相似文献   

3.
《乒乓世界》2014,(6):74-75
本组内容同样来自马龙对阵奥恰洛夫的比赛中,马龙在大比分领先的情况下,以一个非常罕见的高吊弧圈球结束了第二局比赛。在奥恰洛夫发球后,马龙快速摆短到对方的正手位短球。奥恰洛夫上步回摆出台,被马龙抓住机会,抢拉了一板高吊弧圈球得分,图中内容是从奥恰洛夫的回摆开始的。  相似文献   

4.
《乒乓世界》2014,(5):74-75
利用直线压制对手 马龙的战术意图很明确,他看到许昕的站位过近,便用急长球牵制对手,通过急球组织发抢战术。许昕在接发球时确实过于贴近球台,所以导致接发球没有过高的质量,拉出的球虽然较长,但弧线高、速度慢。许昕在接发球后感觉到了局面的被动,快速后撇让位,但在预判马龙反手快撕的落点时又出现了偏差,身体过于倾向正手位,所以又被马龙抓住了反手位的空当。  相似文献   

5.
《湖北体育科技》2018,(5):467-470
本文通过录像分析对乒乓球运动员马龙和樊振东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马龙发球落点的选择较樊振东灵活,变化多;马龙第三板以控制为主,且侧身攻球技术的总使用次数制胜分都很高,樊振东以反手技术为主;马龙在接发球阶段还是以控制为主,樊振东运用其反手拧技术;第四板,樊振东的反手技术给对手带来的威胁小于马龙;在相持阶段,都是更多地运用连续进攻战术。  相似文献   

6.
《乒乓世界》2014,(12):82-83
最后一组是许昕直接通过直板横拉得分的技术图解。许昕击球时在击打和摩擦的配比上进行了调整,把球拉得很薄很转,使对方没有准备,直接得分。在刚刚结束的世界杯决赛中,张继科在决胜局9:7领先时,接发球用了一板正常拧拉,被马龙算到后直接反撕得分;随后到9:8时,张继科改变了拧拉的节奏和方式,出手时,通过前臂的迅速制动,把球吃在了球板上,拧出了一板高吊弧囤球,马龙没有防备,直接失分。许昕的这板球与张继科在9:8时的拧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7.
如图,马龙发球后被马琳抢拉了一板斜线大角度。他抱着拼死的心态,充分伸展持拍手,在近台进行防守(图3.5)。在利用交叉步扑到正手位后,马龙左脚踩住地,右脚随后猛力蹬回,迅速还原到了反手位。依靠反手连续拉球,马龙又将比赛转入了自己擅长的相持局势。  相似文献   

8.
王皓、王励勤、马琳,为了大满贯PK多年,各自命名的球板也都至少三款。张继科、马龙,在新生代的PK中,不仅继科已率先取得大满贯,各自的专属球板也早早到了三代。新老PK,青春完胜,科龙PK,战场依然不止一个。  相似文献   

9.
马龙在一局比赛中可以发出三组长球,堪称世界顶级选手中发长球几率最大的选手。图中,马龙发不转长球到左手选手波尔的反手位,随后用自己擅长的前三板抢攻夺得一分。对于波尔来说,接这板球时还是想避开马龙的正手位,不得已才使用反手提拉回球到马龙的反手位。马龙早已算到了波尔的用心,所以提前侧身,拿下了这分。之所以能将发长球战术运用得如此自如,是因为马龙对自己的相持能力十分自信。  相似文献   

10.
慢慢运 球靠近边 线的斯托克顿 一边运球一边 思考选择切入 点。 对方密切 注意在罚球区 域活动的马龙, 斯托克顿注意 到了这一点。 防守方极 力防止马龙向 篮下移动,马龙 移向斯托克顿, 两人准备实施 拆挡进攻。 马龙移动到 准备作掩护的标 准位置上,斯托 克顿也准确地从 马龙身边运球通 过。 在马龙的 掩护下,斯托克 顿瞬间便提高 了运球速度,防 守方完全没有 反应过来。 请注意马龙的移动,他利用了斯托克顿吸引对方注意力的时机;此时,防守方殊死阻止斯的运突。 为了防守马龙的切入接应,防守方寸步不敢离开马龙,陷入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11.
揭秘506     
姚远 《乒乓世界》2013,(1):122-123
11年下半年,马龙换了一款红双喜不知名球板,手柄拼花如同劲极。随后,51连胜的神话诞生。出色的电视转播没能揭秘球板真身,却把柄尾的“506”三字真言印入人心。506的身世,可以追溯到5、6年前,而且,并不是单兵作战。  相似文献   

12.
比赛意义不一般 11:10,樊振东连扳3分后迎来了赛点,他从地上捡起球,在球台旁来回走了几步,不停地用双臂擦拭额头的汗水,又到网根处摁了一下手上的汗。等马龙站好位置,樊振东发了一板短球到马龙的中间偏反手位,马龙正手摆短并准备侧身衔接,樊振东看准机会,快速上步果断挑打斜线,马龙望球唏嘘,樊振东则激动地紧握双拳,转身怒吼……这是2014年全国锦标赛的最后一分球,樊振东在男单决赛中以4比2战胜了马龙,获得了本次比赛的最后一枚金牌。一年前,两人曾在鞍山的全运会赛场有过一番决战,一年后,樊振东在局面占优的情况下没有重蹈覆辙,拿到了职业生涯第—个全国锦标赛单打冠军。从11月2日起,每天都会有很多如同最后一分球似的精彩回合在湖北黄石市体育馆内上演。全运周期的开端,奥运周期的中点,亚运周期的后续,老将新秀的更迭,新材料球的应用等种种缘由,让今年全国锦标赛的过程丰富而精彩。  相似文献   

13.
《乒乓世界》2012,(8):102-103
“正手发球后衔接反手抢攻”是马龙技术武库中的精华部分。这不仅依托于他高质量的发球,同时也体现了他反手具备的强大杀伤性。比起侧身抢攻而言,反手抢攻的步法调整要相对简单,动作相对更小。由于马龙自身的连续进攻能力非常强,所以他在拉这板球时往往更注重旋转、落点以及出球的稳定性。即使对方能扛住这板进攻,他也能从容地在第二板衔接中加快节奏,使出球更具力量和速度。  相似文献   

14.
不拿球板的另一只手,称为非持拍手。图中马龙的反手拉球,持拍手和非持拍手在击球时都大幅度地挥向了前方。这样在平稳手肘角度后发力,动作就不会变形,在前台的反手拉球稳定性也会随之提高。德国选手波尔在前台反手拉球时也经常使用同样的非持拍手技术。但是在中远台拉球时使用这样的非持拍手会减小攻击幅动,造成力量不足。  相似文献   

15.
吕海波  赵晖 《乒乓世界》2012,(10):92-93
在处理中间偏正手位的短球时,马龙经常会使用反手拧拉技术。这项技术动作的要领是,第一,肘部需要向外足够支撑;第二,前臂向自己身体引拍时,手腕需要在持拍手拇指和食指的带动下做充分的内旋动作。发力时,主要依靠拇指内侧、手腕和手指一起向同一方向挥动,给球足够的摩擦,争取做到“力贯板头”,把爆发力传到球板的前端去。  相似文献   

16.
上组图中,鲍姆是通过两板落点变化来压制对手的。本组图中,马龙通过四板连续的落点变化牵制了对手。最终赢得一分。马龙不是依靠击球质量做为主要得分手段的运动员,他打的是轻巧灵快,所以连续的落点变化是马龙战术组织的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乒乓球主力运动员马琳与马龙接发球技战术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文献研究、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技术、线路、落点3个维度对马琳、马龙比赛中接发球特征与规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二者接发球控制性技术与进攻性技术使用率差异性均不显著.在具体技术运用上居前3位的技术马琳为:摆短、劈长、撇;马龙为劈长、摆短、反手拧.摆短、劈长差异性高度显著;反手拧差异性显著;其余技术差异性不显著.2)马琳接发球时反手、追身和正手三条线路分布较为均衡.马龙接发球线路控制反手过半,其次为追身和正手.二者在线路控制上,正手、追身和反手差异性均不显著.3)马琳接发球落点分布集中在中路近网短球、正手小三角和反手长球区域;马龙落点分布以长球为主,依次为反手长球、正手长球和中路长球.二者中路近网短球、正手近网短球使用率差异性高度显著;中路半出台球使用率差异性显著,其余区域落点分布差异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乒乓世界》2014,(6):72-73
本组内容是中德决赛中第四盘马龙对奥恰洛夫的比赛,他在和奥恰洛夫的比赛中,也是通过自己速度快的优势去压制对手,争取避免和对手进行中远台的相持。本组技战术有两个重要的环节:第一,马龙盯住了奥恰洛夫发出的半出台球,翩上手把球拉起来;第二,马龙在露对奥恰洛夫正季强力反控的时候没有退台,硬是顶在台前把球再一次反带了回去。  相似文献   

19.
马龙的技术特点十分鲜明。虽然出球质量未必最高,但板与板之间的连贯性、击球的灵巧性、技战术的多变性都保证了他的整体实力出类拔萃。下面这组接发球就将马龙的技术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20.
《乒乓世界》2014,(8):82-83
晃挑是马龙在实战中经常使用的接发球技术,其特点就是突然、巧妙、攻击力强,但同为国家队的队友,大家对马龙很熟悉,所以对他的晃挑也经常有所防范。本组图中,马龙在正手位晃挑樊振东的正手大角度,樊振东迅速移位上步反拉,马龙快速后撤紧跟着又完成了一板高质量的快带,整个回合如电光火石般的强强碰撞,令人叫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