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课程高中历史课的专题设置使得很多课出现“去历史化”趋向,如设计不好,就会上成政治课,缺乏历史味。《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就是这类课文。北京市骨干教师郭艳红巧用时间轴和创设有效情景,既使本课充满了浓浓的历史味,又显现了高中历史课的深度,得到教师的广泛好评。  相似文献   

2.
<孟子>有一句教育名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就启示我们,要提高高中历史课教学有效性,必须在"情理"二字上做文章,做到合情合理. 一、情--情感目标生活化 情感教育既是使历史学科教育达到社会期望的重要途径,也是高中历史课教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在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两位教师共同执教<比尾巴>一课.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设计,两位教师展示了不同的风格.通过比较,也带给笔者些许思考,咀嚼出了不同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4.
<正>历史课不同于其他课程,每节课之间的知识没有明显的逻辑性,高中必修课程的专题体例更加突出了这一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明老师倡导以课魂统领课堂教学、引领学生发展,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历史理解能力,拓宽了历史教学研究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如何让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干涩、枯燥的历史内容活起来、动起来,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课,一直以来是个难以突破的难题.特别是当历史成绩在考试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的现在."历史课堂主体讨论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充满自信与阳光.不失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本文以<王安石变法>为例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6.
1 基本情况 2007年,应江苏省教研室之邀,在江苏省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评比结束后,为参赛老师上了一堂研究课. 1.1 授课对象 学生来自四星级重点高中普通班,基础较好,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推理能力及运算能力. 1.2 教材分析 "分期付款"是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一册(上)所设置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也是学生高中阶段学习的主要难点.  相似文献   

7.
<鸿门宴>是各受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篇目,但对文中的"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中的"如""且",各个版的高中<语文>都没有注释,笔者所见到的译文大多是照着<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抄.没有见到正确的释译.  相似文献   

8.
上出有"语文味"的语文课,是语文课堂追求的境界.有了浓浓的"语文味",我们的课堂才会实现诗意的回归,建构语文与生命融合的独特时空,令师生徜徉其中,流连忘返.语文课堂如何彰显"语文味","语文味"源自哪里?特级教师王文丽<给予树>一课的教学,也许能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正>一、日本中学历史教育和历史教科书在日本的中学,历史课归属于社会科课程。初中社会科课程包括历史、地理和公民课。高中社会科课程包括了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伦理、地理、世界历史、日本历史等科目,即"公民科"和"地理历史科"。其中,世界历史包含世界历史A、世界历史B;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0月27日<中国青年报>第一版上刊登了题为<高中"虚胖"之忧>的文章,把媒体的目光都集聚到高中"超大规模"办学上来.一时间,国内各大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均直面聚焦高中超大型党校.  相似文献   

11.
文史联系是我们历史教学的一个老话题了。但我从2004年任中学历史教研员以来,每年听课约有100余节,有初中、高中的,有老教师也有新教师的,有原生态课也有比赛课、研讨课。说实话,能激起我兴趣的课不多,其主要原因除了个别教师的基本功外,更多的是不少教师的历史课缺少一点"文学味",活生生的历史课变得枯燥无味。孔子日:“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  相似文献   

12.
笔者有幸观摩了特级教师孙建锋老师执教的<白鹭>,感受其"对话"教学的独特魅力,获得巨大的美感和无限的享受.白鹭是美的,孙老师的课也很美.美在师生互动的"对话",美在"对话"中的情、"对话"中的趣、"对话"中的味.  相似文献   

13.
近日,笔者去本市一所规模高中调研,听了4堂高三历史课,四位教师教学的内容同一,即通史框架下的一轮单元复习课--"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用的是同一个学案和课件(主要板块有前置作业、总体结构、课标解读、阶段特征分析、考点梳理、随堂巩固、总结存疑等),尝试的是同一种教学模式,即材料导读式历史新课型,但实践效果大相径庭,"同途殊归",这引起了笔者的反思:为何"大同"却产生了"大异"?  相似文献   

14.
一、"课眼"如何解? 1.含义理解 2009年第2期<语文学习>刊发了应慈军<阅读教学"课眼"的确定与运用>一文.该文从课堂教学内容出发重新定义"课眼"并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课眼"及"课眼的运用"反映了当前阅读教学一种经济型的教学观:删繁就简,摈弃冗长.  相似文献   

15.
1教材分析和设计思想 人教版新教材<化学1(必修)>第三章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是高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第一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当体现自己的教学理念,对学生的高中元素化学学习也应起到引领作用.由于新教材新颖的编写思路和传统教材大相径庭.目前发表的相关教学设计很少,对于金属与非金属反应的研究就更鲜见.  相似文献   

16.
<正>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等展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高中历史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探究性教学是在新课程改革下日益提倡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将探究性教学方式运用于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此进行探讨。1.探究性教学的科学内涵探究性教学指的是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引导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阶段开设历史课始于1992年,教材是彭明先生编著的《中国近代现代史讲座》。此前只在初中开设历史课,高中没有历史课。后来,高中历史课逐渐形成在高一开设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高二、高三开设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选修的格局。在初中和高中分别开设历史课,就有了初中与高中如何衔接、如何分工、如何区别和如何形成整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1 教材及学情分析 1.1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高中<化学1>必修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中的第二课时. 这是学生在中学阶段第一次接触到氯气,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知道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知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不少学生说"我喜欢历史但不喜欢上历史课"。许多历史教师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都把目光投向了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课堂热闹了,考点知识好像也学到了,但是这样的历史课是不是值得效仿?新课程要求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不是都得到了落实呢?记得听过一节省级新课程展示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讲解巴黎和会上五大国的与会意图时,任课  相似文献   

20.
杨大恒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2005年第4期发表了<"曾"字读音一辨>,认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王羲之<兰亭集序>给"曾不知老之将至"的"曾"注音为zeng有误,应读cé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