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到目前为止,制造范式演进经历了4个阶段:手工制造、大机器生产、流水线生产、大规模定制。通过对历次制造范式演进历史的分析和研究,文章提出一个相对固定的制造范式是在技术、社会环境、制造价值观和制度4个因素影响下塑造出来的。其中,技术只是构造制造范式内部结构的工具,具有多重可能性,但适应社会环境和满足制造价值观的需要使得只有一种制造的内部结构可以被称为制造范式。在基本制造范式形成的基础上,制度的作用在于使已经形成的范式得到巩固和优化。现在,全球范围内正在进入智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交织发生的新时期,文章基于研究认为,基于智能技术群,将会形成一个被称为"产用融合"的新制造范式,它将是继大规模定制之后的第五制造范式。  相似文献   

2.
制造战略研究回顾与中国问题的展望 /FONT /P /FONT /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制造战略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一个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制造战略研究框架,并对制造战略研究进行了分类。基于企业内部情境和外部情境视角,复杂多变环境下的制造战略理论框架包含制造战略内容、过程和输出。根据研究范式的不同,制造战略理论模式划分为:最佳实践观、权变观、资源基础观和复杂适应系统观。提出了中国制造业发展战略的管理研究的内容框架。中国制造战略研究的宏观问题包括国家制造战略,以及区域和行业制造战略。微观层面问题包括:制造战略转换、绿色制造战略、制造网络的知识管理战略、中小企业制造战略、服务型制造战略,以及制造战略绩效评价。  相似文献   

3.
胡查平  汪涛 《科研管理》2016,37(11):119-126
成功实施服务化战略转型的制造业企业究竟是怎样适应性的对服务化战略进行转型升级的?其基本演进路径又是怎样的?既往研究没有做出充分的解释和回答。本研究对3家本土服务化战略转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演进路径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总结归纳了制造业企业服务化战略转型升级路径的理论模型。理论模型表明:制造业企业服务化战略转型升级的过程,即是制造业企业在其"核心能力"介入市场竞争过程中存在诸多竞争性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升级其"服务化战略"的过程。与过往研究相比,本理论模型重在突出了战略升级阶段的核心能力是如何演进,以及每一演进阶段存在的问题又是如何推动制造业企业基于顾客视角对服务化战略实施升级的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为传统制造业企业实施服务化战略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7月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组织了数百位院士和专家开展研究,形成了《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大家一致认为,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抓手,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是《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的基本范式与"并行推进、融合发展"的技术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科学技术发展内在规律的认识,本文详细分析了制造发展的三个范式,论证了原子及近原子尺度制造是制造范式III的核心使能技术。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各机构对原子级制造研发规划现状,指出我国目前处于原子级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从设计、材料、加工和检测等角度分析了原子级制造的技术体系内涵;梳理了原子级表面制造、原子级结构制造、原子级测量与表征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呈现了当前具有原子级制造能力的部分代表性技术,包括原子级切削、原子级抛光、电化学加工、等离子体原子级加工技术、原子精准操控以及原子分辨测量与表征技术,并对原子级制造战略规划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各种范式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收集各国发展的历程及制定的发展计划,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计划的影响分析,评价国家计划及现有制造范式的先进性及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影响,结合创新理论归纳对制造业发展最有促进作用的国家计划及制造范式,并对现有制造计划及范式的发展提出建议。从而获得完成清晰的制造业发展路线,为国家及企业制定战略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智能制造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主攻方向。然而,关键新材料发展滞后,成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硬约束。如何促进智能制造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从智能制造关键新材料"高技术不确定性"与"高市场不确定性"的两大特征出发,提出智能制造关键新材料的创新突破需紧扣技术创新与商业化应用两大关键问题,未来需加强智能制造关键新材料创新突破的规律及趋势、技术创新突破路径、商业化应用模式以及战略与政策等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新科技革命对产业变革影响还存在不确定性,当前各国普遍存在政策焦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不足,对新科技革命的认知还存在误区。通过政策分析和文献综述,提出要正确理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本质,尤其要把促进新通用目的技术的扩散作为驱动经济动能转换的关键。对于正在发生的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如能在核心技术尤其通用目的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就能赢得新兴产业发展的先机。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突破和广泛应用将形成这次工业革命的高潮,并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重塑制造业的发展要素、生产体系、商业模式,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然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还存在不少问题与障碍,融合实践进展缓慢。需要找准新一代通用目的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的关键,选择合适的发展范式和战略路径,积极推动两者融合发展。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产业互联网等多种不同的竞争性范式中,智能制造范式最具有包容性,工业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支撑智能制造的发展,以实体经济或者制造业为实施载体,以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等为核心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与制造业发生深度融合,彻底改变制造产品、过程、装备、模式、业态等,促使制造业发展步入智能化阶段。智能制造范式代表了未来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等是推动新科技变革的通用目的技术,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的重要载体之一,融合的关键在于将新一代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应用于制造业所有发展阶段、全生命周期,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并联发展、同步发展。制造业企业、技术提供商和互联网企业是参与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主要角色,从分工来看,对于制造业企业,积极实施数字化技术改造;对于集成方案供应商,主动提供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对于互联网企业,帮助制造企业实施云平台布局。全球制造业正面临着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强烈愿望,我国要不断挖掘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通用目的属性,打造新一代智能制造模式,并发挥国内市场优势尽早形成主导应用。推进智能制造发展,需要保持高度战略定力,明确智能制造发展战略的目标、方针和路径;通过推广示范工程和示范项目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实体经济的渗透及其融合;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制定相关行业标准,补齐行业短板,打造工业互联网体系;探索数据信息规范监管,规范网络平台治理问题,以及强化人文学科等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制造业发展空间和潜力大。一方面制造业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技术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一定污染和破坏,传统制造技术的生产效率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在绿色经济发展大目标下研发绿色制造技术并加以应用,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对绿色制造发展现状、问题及国际经验进行分析,并提出绿色制造技术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装备制造业是为提高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工业的总称,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起了一个较完备的装备制造业工业体系,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是相较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的装备制造技术,我国仍有进步的空间。文章将对比国内外对装备制造技术问题的研究,结合部分省市实例,提出装备制造技术的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11.
孙毅  罗穆雄 《中国科学院院刊》2021,36(11):1316-1325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作为工业大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与长期以来对美国重视虚拟经济、轻视实体经济的认知相反,自2010年至今,美国奥巴马、特朗普和拜登3届政府都将振兴美国制造业、激发美国制造业创新活力作为保障美国经济领先地位的核心战略,并通过《2014年振兴美国制造业和创新法案》《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2021年美国创新和竞争法案》等一系列政策完善了美国智能制造的顶层设计,为美国智能制造提供了政策支持与指导意见。文章以智能制造为切入点,系统梳理了自奥巴马政府以来美国智能制造政策的演化过程,重点分析了美国制造业创新研究所与制造业拓展伙伴计划两大典型实践,总结了美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经验,为我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借鉴。为推进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基于美国的政策及相应实践,结合我国国情与产业基础,文章梳理总结了美国智能制造政策对推进我国政策改进的6点启示:(1)加强政府的引领作用,完善智能制造顶层设计;(2)培育智能制造生态系统,扶植中小企业发展;(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关键性技术的发现与商业化进程;(4)深化开放合作,促进知识的共享与融合;(5)改革考核评估体系,优化创新资源配置;(6)完善教育与培训体系,强化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2.
郭然  原毅军 《科学学研究》2020,38(3):448-456
我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压力日益加大,服务型制造是否能够提升制造业效率、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选取2007-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服务型制造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服务型制造整体上可显著促进制造业效率提升;(2)服务型制造能够通过促进技术创新、降低制造成本与交易成本,对制造业效率提升呈现出显著的促进作用;(3)服务型制造相关服务行业中批发和零售业、运输和邮电业、金融业均能够显著提升制造业效率。房地产业因过度繁荣提升了企业的制造成本与交易成本,从而对制造业效率产生负向影响。可见,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带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无疑是推动中国制造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必要选择。  相似文献   

13.
简要慨括了现代制造技术的七大特点,介绍了绿色制造GM、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柔性制造FMS、智能制造IT、并行工程CE、虚拟制造VM、敏捷制造AM、网络制造NM等八种新制造技术。强调了要发展科技,必须尊重人才,重视教育。  相似文献   

14.
孟凡生  宋鹏 《科研管理》2022,43(4):37-45
   为加快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基于以产品为主线的智能制造合作网络,研究了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对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影响机理。提出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影响机理的研究假设并建立理论模型,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路径关系和中介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智能制造生态系统行为特性及演化特性的中介效应显著提升了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绩效;智造技术应用过程中,企业间开放感知以及智造联盟的形成推动智能制造生态系统进化完善;合作网络动态性增强、生态系统复杂性提高、智造化标准逐渐形成等形式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进化显著促进企业智能化转型。充分利用智能互联推动智能制造生态系统进化,在未来智能化转型工作中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5.
饶瑾 《科技广场》2012,(6):144-147
本文通过对电子制造行业特点以及实际管理模式的分析,系统概述了制造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简称MES)的定义、功能和现状,从生产流程角度研究和探讨各部门的系统适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MES系统作为企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的解决方案。研究结果对电子制造企业填补生产信息化管理的空白、提升管理效率和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唐中君  陈荣秋  纪雪洪 《预测》2006,25(1):8-16
基于图形语言的优点,对能描述生产模式的复杂性、集成性和系统性特点的工具进行了研究。在提出生产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的基础上,首先阐述了现有图形语言工具描述生产模式时的局限性,然后以大量生产为例提出了一种从整体描述生产模式的图形语言工具“生产模式树”,并进一步提出了生产模式树应该满足的标准、绘制方法厦生产模式树的优点。最后,运用生产模式树提出了一个体现大量定制中观层理论体系的运作模型。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制造业基于自主创新的发展思路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制造业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对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战略地位进行阐释,通过分析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的现状辨明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制造业基于自主创新的发展思路,这对我国制造业创新方向的战略选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法,对我国的智能制造科研创新进行系统研究,进而发现其演化过程中的瓶颈和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从核心创新领域、创新机构合作网络和核心关键词网络三个维度剖析我国智能制造科研创新发展路径,进而确定我国智能制造科研创新所处的发展阶段,同时映射我国智能制造实体产业的发展状况。定量分析显示我国在文献数量上已成为智能制造科研创新大国,但机构间缺乏紧密合作,成果影响力低。认为我国智能制造科研创新已在成果数量上具有国际领先,但依然处于科学研究探索阶段,还未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创新知识体。  相似文献   

19.
战略联盟中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靖继鹏  吴宪忠 《情报科学》2007,25(2):173-176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制造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核心。制造业企业可以通过信息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针对我国制造企业在战略联盟中发展需要,分析了制造业战略联盟形成的动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制造业在在战略联盟中存在的问题,从中小企业和离散企业的特点出发,提出了ASP外包模式、虚拟产品设计中心模式和网上信息中介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