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古典舞身韵动律是中国古典舞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其中身韵是体系核心,同时也是衡量中国古典舞教与学的标准。本文将对中国古典舞身韵进行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就"舞姿转"的训练和内涵,谈谈观点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正>《古舞探径:中国古典舞形态构成与语言研究》一书将中国古典舞的研究热点放在20世纪60年来古典舞的形态构成以及语言的理解上,经过系统的分析、归纳和总结,进而把握中国古典舞的艺术发展规律,为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和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该书共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以中国古典舞的形态研究为切入点,提出了作者的观点认知和价值阐释。中国的古典舞吸收了古今中外不同的艺术元素,将"以我为主"的主体意识放在首位,将民族的传统性即古典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舞是中国舞蹈文化中最能够体现文化内涵和特点,最具有代表性的舞种,随着古典舞的不断发展,现代人对于古典舞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增多。古典舞是什么?由谁创造?越来越多的问题开始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在人们不断地争论中,古典舞的定义产生了,那就是古典舞是历经几代人不断地实践、探索、发展而形成的继承传统舞蹈,具有典范意义和中国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经过几十年舞蹈家对舞蹈艺术的不断探索,对其中审美元素的准确把握,形成了现在的反映传统精神与审美要求的中国古典舞,它包含着舞蹈悠久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体现。本文针对该方面的内容,对中国古典舞中的审美元素"圆"文化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舞蹈历史发展极具特殊性和复杂性,其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了戏曲,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现代中国古典舞是人们对传统舞蹈的复兴,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教学体系,拥有了一系列的教学成果。但与中国古典舞的教学实践相比,教学的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本文将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身韵"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中国古典舞身韵课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北京舞蹈学院李正一和唐满城两位古典舞老教授创建.身韵的出现做为一项重要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成果,使中国古典舞的训练走向自身形式的规范化、舞种化.它不仅是完整的训练体系,而且是训练与创作、表演相互统一的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的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的舞蹈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其中汉唐两个时期是中国古典舞发展和繁荣的鼎盛时期。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应该需要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两个不同的时期,其各自的风格特点和审美也各有不同,彰显了两个时期舞蹈独具的芬芳和创造的迥异。本篇文章主要根据汉唐两个时期古典舞的不同风格和特点展开描写,希望根据本篇文章能对中国古典舞的传承与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舞在历经50年的实践发展和摸索创新过程中,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比较完善的训练体系。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把杆部分从单一能力训练到"身韵"出现后,由于认识到舞种审美的特性、民族舞姿和技术技巧的特性,把杆训练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是对下肢的训练,同时注入了对上肢、躯干及动势过程的训练要求。根据古典舞舞种特性的需要,以中国古典舞审美意识为基点,在明确中国古典舞基训课属性的原则下,把杆训练必须为中间训练服务,必须为古典舞的特性服务。在整个训练体系中,它必定是身体形态、能力、幅度、韵律节奏的一个重要的根基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典舞这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博大精深,蕴含文明中国灿烂的肢体文化,自建国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有着本民族韵味的中国古典舞体系,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演员,逐渐成为了中国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论文通过《秦俑魂》这部作品,从创作背景、音乐特点和风格特征三方面加以阐述;再通过《秦俑魂》这部作品来研究情感在中国古典舞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舞在当代的建构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中国古典舞也经历了艰难的历程和各种坎坷的发展道路,回顾其发展之路,中国古典舞经历了融入戏曲、引进"芭蕾"训练方法、融会贯通三个阶段。文章通过对中国古典舞发展历程的梳理,剖析了中国古典舞的构成模式,认为其实质是"取吾精髓、师夷之技、融会贯通"的构成模式。  相似文献   

10.
成丹 《华章》2011,(19)
身韵的出现做为一项重要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成果,使中国古典舞的训练走向自身形式的规范化、舞种化.它不仅是完整的训练体系,而且是训练与创作、表演相互统一的中国古典舞审美特征的体系.中国古典舞在其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形成了手、眼、身步、法与精、气、神高度和谐统一的舞蹈美学特色,以适应当代中国古典舞蹈的教学需要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1.
"胡腾舞"与"胡旋舞"等都是风扉唐代的西域乐舞,它们是各民族文化融合交流的产物,具有新奇的旋律与奔放的舞姿,在今天的许多少数民族舞蹈,特别是蒙古舞与新疆少数民族舞蹈中仍有抹不掉的印痕.蒙古族的萨满舞蹈呈现的舒展飘逸、如醉如痴的舞态与忽缓忽急、变幻多端的形式及腾踏旋转的特征,深受"胡旋舞"与"胡腾舞"的浸染和影响,二者具有不容置疑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2.
译者在忠实于原创作品形神一致的基础上,充分激活储存于记忆中有关双语内在系统与外部世界的图式知识,揣摩、推理、验证并转换原语信息,展开思维舞蹈的二度创作,从而实现翻译的唯美动人。探讨图式如何"舞蹈",强调了图式"舞蹈"对文本解读和重构发挥的功用。  相似文献   

13.
彝族为山地民族,地理环境的严酷促使彝族与火结下不解之缘,其民族文化特征充分体现了火的意蕴。长期以来,沐浴在特定民族文化氛围中的彝族舞蹈,它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特定的民族地理环境、劳作方式、宗教信仰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也受到彝族独特的火文化的熏陶,其在舞蹈的姿态、动律、造型、风格等方面充分彰显了"火"的特质。因此,要充分挖掘彝族舞蹈文化中的审美因子,加快彝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以彰显彝族舞蹈这个古老的艺术品种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从"舞蹈"这个隐喻出发分析课堂教学具有活动性、语言建构性和关系性,而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走出观众席成为表演者,重要的仍是观念的转变.本文以知识的性质为基础分析了课堂教学的认知过程,并从预设与生成视角揭示了课堂教学的舞蹈性理论:互动参与性和及时调控性.  相似文献   

15.
对"莎姆"舞曲《直顺》的音乐旋律、舞蹈动作、舞蹈功能及作用意义进行了研究,揭示了藏族传统舞蹈莎姆舞曲的特点与意义。希望能够为研究藏族民间歌舞的学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每逢吉庆佳节到来,泉州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采莲舞”便成为这些民俗活动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究竟这样独特的民间舞是从什么年代留传至今,又与中原化存在什么样的渊源呢?本试图从汉代乐府以来历代乐律、宫廷舞蹈、旗牌道具等献资料去探寻泉州民间舞“采莲”与中原古乐舞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妈祖故乡湄洲岛元宵"闹妈祖"习俗活动中,舞蹈活动颇具特色。它是古代信仰物化形态的一种遗留,也是一种逐渐形成的自我调整机制。这些传统习俗依旧存在于莆田湄洲岛民众生活之中,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丰富多样,呈现出祭神谢恩、群聚交际、宣传教化、娱乐健身以及新时期增加的促进两岸及海内外文化交流等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8.
汉字的特点是形音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大量研究已经证实,早期汉语中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其意义上也多有联系,可能由同一语源滋生。文章从语音着手,结合字形分析和古代文献的用例情况,试着论证了“舞”、“巫”与“武”是一组语源上同源的同源词,同时这种联系也再次证明了词汇系统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即兴”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最常见、最直接的抒发感情的表现形式。“即兴”的运用也可以使教师更能熟练地运用教学方法进行强化教学.达到活学活用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20.
"跳麻姐姐"是西和乞巧民俗的传承载体。乞巧是传统文化中一项不可分割的内容,对于乞巧传统文化的形成、传承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文章从田野调查出发对西和乞巧节中"跳麻姐姐"舞蹈的动作、结构、歌舞等形态方面进行了初步考察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