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先秦儒家与道家对人之生命意义的解读有其自身的立足点和理论模式。儒家将个体、社会之人的生命意义分别规定为"仁"和"礼";道家将个体、社会之人的生命意义分别规定为以"见素抱朴"为目的的个人修养和以"无知无欲"为目的的社会实践。儒道两家对于人之生命意义的解读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这一结构在中国哲学、文化、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学生领导力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为核心。文章从愿景型领导理论、服务型领导理论和社会改善型领导理论的视角出发,认为社会责任感包括学生对个人愿景和团队愿景的价值认知、服务他人和社会的道德情感,以及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并促进社会改善的积极行为。提出在学生领导力教育中,可以通过基于价值澄清的愿景陈述、基于服务社区的服务性学习和基于行动学习的社会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3.
儒家哲学和道家哲学都认为"生生"之"道"是万物之源,是道德之本,均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生命意识,但二者之间的差别也是很明显的,儒家注重生命的人文性,而道家则更多的是关注生命的自然性。  相似文献   

4.
服务学习是一种经验教育模式,服务者(学生)通过参加服务活动促进自身的学习与发展。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按照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和专题活动四个模块分别开展服务学习项目活动,同时通过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建立服务学习的导学体系及良性互动机制。服务学习项目的设计与实践对于激发学生自主管理、自觉学习、自我探索的内在动力及社会责任感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儒家和道家丰富的思想内涵给予我们高校学生工作者以巨大的帮助和指导.在实际学生工作中我们可以亦儒亦道,充分运用儒家思想培养大学生儒雅之气,建立起温文尔雅的大学生气质;积极利用道家思想陶冶学生性情,从容面对来自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有效协调人际关系。儒家和道家思想在实际学生工作中的交融共济,使大学生更好地立业成人,在社会中有所担当。  相似文献   

6.
儒家并非宗教,但却有宗教性。厘清儒家义理体系与古代社会信仰系统的区别与联系,才能准确理解儒家的宗教性问题。孔子"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一语,点出了儒家义理体系与社会信仰系统之相关性与异质性统一的关系。"殊归",赋予了儒学作为哲学义理体系的独立性特质,依田立克对哲学与信仰的区分,儒学是哲学而非宗教;"同途",又使儒学能够以一种"神道设教"的方式因应和切合于社会生活,具有自身内在的实践和教化意义。宗教信仰的对象包含神格与神道两面。中国古代宗教关注的重点在"神道"而非"神格"。商周文明以连续性和整体性为特征,其宗教的观念,以神性内在贯通于人及人伦之世界。经由儒家"哲学的突破",古代社会信仰系统之作为"道德的宗教"义乃得以圆成,因而可大可久,构成为几千年中国社会之超越性价值与信仰的基础。儒家哲学据古代社会既有的信仰系统以引领社会生活,故其教化之所行,于中国社会最具普遍性的意义与广泛的包容性,并赋予其信仰生活以一种强理性的特质。这是儒学之异于西方宗教与哲学之独具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针对高等教育中学术活动与责任感培养脱节,"美国学院与大学协会"提出大学责任感教育五项目标:学会追求卓越,学会个人和学术诚信,学会为更大范围的社会做贡献,学会认真对待他人的观点,学会伦理道德的推理和探讨。当前大学生合作学习中责任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学术卓越追求、人际关系承诺、为团队承担"额外"责任、对他人的包容、道德推理和贡献认定。合作学习对责任感养成的制约有教师方面的因素也有学生方面的因素。为了在大学生合作学习中加强责任感教育,大学教师应做好:为学生树立负责任的榜样;帮助学生建立目标意识;明确向学生表明,他们的个人行动和选择将影响别人的行动和选择;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尽量运用启发式提问而不是下达指令;鼓励学生运用"无认知"思维;认可、表彰那些勇于迎接挑战、承担责任的小组成员。  相似文献   

8.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说和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的概括与总结,为创新学习提供了最为一般的、普遍的、共性的科学理论基础。1998年初,我主持了创新学习的研究,并承担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项目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爱尔兰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多所大学或研究机构进行联合研究,其理论研究或实践指导正是基于创新学习的哲学认识来展开。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融合儒道,将道家的理论思维引入儒家的政治实践,建构起天道性命与礼乐刑政相贯通的政治哲学,为儒家政治宪纲作出理论论证。王安石肯定杨朱"为己"的合理性,表现出对个体物质利益、生命权利的关注。同时又区分了"生"与"性",力求做到"为己"与"为人"的统一。如果说程朱还只是中世纪的思想家的话,那么,王安石的一只脚已经迈向了近代。王安石的政治哲学也存在内在的矛盾,其天道本体带有浓厚的道家色彩,主要是为儒家的礼乐刑政提供了形上依据,而没有或无法为儒家的仁学奠定理论根基。他虽然重视个人的感性生命和物质利益,但认为一般的百姓只知"生",不知"性",没有赋予个体应有的自由和权利,王安石的另一只脚还停留在古代。  相似文献   

10.
"比德"自然审美观在中国古代美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是多层面的,儒家、道家、"屈骚"、佛家都对"比德"审美自然观贡献了理论基础或拓展了"比德"的疆域。儒家之"雅"、道家之"真"、"屈骚"之"情"与佛家之"禅"相互牵制、相互补充、相互转化、相互融合,形成了"比德"自然审美观这一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