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新闻理念是指不同媒体在新闻实践中对于新闻的独特理解,并涵盖了对新闻优劣进行判断的一整套媒体内部标准。虽然中西方媒体在对新闻理念的核心要素的理论认识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但在具体新闻实践中却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以普利策经营的《世界报》和史量才主管的《申报》为例,在办报之初,普利策主张以煽情的新闻报道内容来提升报纸  相似文献   

2.
李良荣教授在《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一文中,就如何扶持党的重要喉舌媒体,提出了许多见解,其中第一条是“给予重大新闻的独家报道权。例如,重大政策、举措出台,重要党政领导的任免,党政主要领导的访谈等,这有利于树立党的媒体的权威性”①。其实,类似的主张几年前就有人提出来过,早在1998年,《新闻战线》杂志发表的《提升党报经济报道质量的战略选择》一文中就提出过同样的主张,而且有着更为详细的解说:“请求中央在重大经济新闻发布方面给党报以支持,一年中可授予党报若干次重大新闻独家发布权和第一时间发布权。独家发布权指的是这些…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我国新闻教育的实际状况以及作者自己的思考 ,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卡莱教授在《新闻教育错在哪里》一文中提出的新闻教育的三条原则作了分析和回应 ,强调新闻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新闻教育应当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和职业素养 ;不能把新闻简单地等同于传播和媒体 ;不能把新闻学同广告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相关学科相混淆  相似文献   

4.
近日,人民网推出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讲传统,谈新闻系列讲座.在第一讲《真实,不能触碰的新闻底线》中,李东东提出:新闻媒体作  相似文献   

5.
马持节  张惠建  陈健  韩英 《新闻界》2007,(5):119-121
本文从理念、责任、平民化和改革等方面探讨总结了《今日关注》的成功经验,并从栏目宗旨、关注互动、主持人的综合能力等方面对《今日关注》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某”字不可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主张消灭 新闻报道中的“某”字,说是新闻中往往出现什么某单位、某长、某人,不知道讲的是谁,真是故意吊人胃口,何不讲讲清楚?大有“某”字不除,新闻透明度就没有保证,公众知情权也就无法落实之意。 这个主张痛快倒很痛快,可是恐怕做不到, 首先是法律不允许。例如未成年人犯罪,法律就规定新闻报道必须“某”。《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决前,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而去年颁行的《预防未…  相似文献   

7.
陈小娜 《视听纵横》2006,(3):106-107
近年来,一批省级、中央级广播电台调频相继在温州落地。随着新闻广播竞争日益激烈,来什么编什么,被动面对来稿的编辑作风,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工作要求。现在要做一名出色的广播新闻编辑,不仅要完成编辑工作的特定任务,还要有“主动出击”的工作理念。《晶报》总编辑陈寅曾提出,主  相似文献   

8.
本刊第10期发表题为《公开透明是唯一选项》的评论员文章后,许多新闻界同仁和读者表示赞同,说文章讲出了大家心里话,期望这种理念和主张应该成为新闻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期待公开透明的新闻语境成为我们社会的常态。  相似文献   

9.
江苏广电总台《1860新闻眼》栏目于2003年10月28日开播,在全国省级卫视频道率先提出了打造“公共新闻”的理念,通过由“民生新闻”向“公共新闻”的提升,该栏目在社会上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在2004年9月,《1860新闻眼》对江苏发改委副主任的选拔进行了“公推公选”的现场直播报道,更是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相似文献   

10.
以2002年江苏城市频道《南京零距离》栏目开播为标志,民生新闻以其本土化的特色迅速得到受众的好评,民生新闻栏目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国各地兴起,至今将近十个年头.但是各地民生新闻的发展和节目采制水平却参差不齐,某些栏目品牌公信力打了折扣,节目不能实现有效的传播.面对这些问题,部分学者前几年曾提出过“后民生新闻时代”的理念,笔者在此不想做太多理论上的探讨,而是就当前如何把民生新闻作足、作实,如何加强栏目的运作、管理,面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何改进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王贝贝 《今传媒》2016,(11):128-129
媒介是社会中的媒介,为社会中的人所运用.新形势下,记者要以中国梦为引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当今记者的重要职责.本文以《新闻记者》(1938)为例,通过对其中范长江坦露的思想主张试对当下记者在新闻人格、新闻采写等方面提供讲好中国故事的参考路径,对传媒从业者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中将中国价值理念融入报道中也是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2.
新记《大公报》的主编张季鸾在他的办报生涯中,撰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和政论时评,提出了许多新闻理念及思想主张。张季鸾前期(1926—1939)新闻思想的基本立场是对报刊独立性的认识,他提出报纸应该独立于政治力量与经济力量;他的新闻思想的核心是新闻自由,他对新闻自由的认识隐含了他的报刊功能观;另外,他还从报馆属性、新闻业务、报人职业规范等多方面进行了职业化报刊的实践。总之,张季鸾前期的新闻思想是一种以独立、自由、职业化为核心的现代报刊理念,然而,他的现代报刊理念中也蕴藏着他作为一位知识分子文人的传统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他的新闻思想呈现出一定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本质上是由当时中国的特殊社会环境所决  相似文献   

13.
《新闻记者》2001年第3期上,主编吕怡然先生撰有一篇短小的“主编琐话”:《传播:交流与沟通》。在文章中,吕先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新闻传播的本质就是一种人际交流与沟通。”本着学术的严谨态度,避免断章取义,笔者首先将吕先生提出该观点的那一整段文字摘录于下:…….  相似文献   

14.
也谈"新闻价值坐标不能刻舟求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炜 《青年记者》2004,(4):24-24
读了贵刊2004年第l期刊载的《新闻价值坐标不能刻舟求剑》一文,对其中一些观点有不同看法,提出本人的一些浅见,供读者、编辑及该文作者讨论。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高科技  相似文献   

15.
康有为在《物质救国论》中提出了旨在富国养民的“物质救国”主张,其核心内容包括振兴工商实业经济、发展近代科学技术、强大国家军备防务等.《物质救国论》中富国养民思想彰显康有为炽热深沉的爱国情怀,博采众长的开放姿态,民为邦本的发展理念.康有为富国养民思想不仅使我们对这位历史人物认知更加具体化,而且对当今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历久弥新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档晚间新闻栏目,江西电视台《新闻夜航》节目为提升民生新闻品质,拓展节目空间,正积极尝试向公共新闻转型,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成绩,并形成了固定的观众群。注重公众参与目前在新闻报道的实践层面上倡导新闻媒体“介入”报道客体,主张记者到社会公众中去发动和组织讨论、进行民意测验、建构公共论坛,力图通过与公众的互动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我们的社会管理体系中,社区是最小的管理单位。《新闻夜航》在新闻实践中,敏锐地意识到“社区”的重要性,提出走社区的想法:即依靠栏目的力量与各个社区积极联系,并安排固定的记者与社区展开点…  相似文献   

17.
常江 《编辑之友》2018,(5):71-77
文章通过对相关学术文献中关于可视化新闻生产的话语构成的检视,以及对瑞士五家新闻机构的可视化编辑的深度访谈,全面勾勒数字化新闻生产与传统新闻生产之间存在的理念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对于新闻业发展变迁路径的潜在影响.研究发现,可视化新闻生产逻辑将"真实"界定为再现层面上的操作性概念,主张将美学的维度纳入新闻专业主义体系,同时提出了重构新闻价值标准的要求,这对传统新闻理念的权威性构成了显而易见的挑战.文章进而提出可视化新闻生产所遵循的"科学-艺术"观念结构有可能导致整个社会公共空间和文化结构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黄洁 《新闻记者》2002,(7):42-44
今年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实施 ,该第68条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普遍关注 :“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 ,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在此之前 ,最高法院曾于1995年3月6日作出《关于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取得的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规定 :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 ,系不合法行为 ,以这种手段取得的录音资料 ,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对于这个《批复》 ,高法民一庭庭长黄松有评价道 :“将录音取得…  相似文献   

19.
汪洁 《新闻世界》2009,(7):54-55
2002年1月1目,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南京零距离》,打出了“我们就在你身边,我们与南京没有距离”的口号,率先提出“民生新闻”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自由主义新闻理念是近现代中国流传进来的重要的新闻思想之一。《申报》作为近代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报纸,其办报实践较为明显地体现了自由主义新闻理念。文章以五四运动为切口,展现了《申报》在五四运动中的新闻报道活动,分析其间包含的自由主义新闻理念:表达自由、观点平衡、新闻本位;对《申报》在五四运动中的行为作了解读:反对压制、全面多元、真实客观;还对《申报》的自由主义新闻理念实践中的"温和自由主义"的奉行、社会责任的承担等方面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