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性别视角的缺失是近年来我国教育政策研究中存在的一大问题。从教育政策研究中社会性别视角缺失的现象入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以期在未来的教育政策研究中社会性别视角能够得到更好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尽管性别语言研究硕果累累,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社会性别缺失现象比比皆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言学习的效果.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分析语音、词汇和句法层面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社会性别缺失现象,并提出应对策略,以期对英语学习有所反拨.  相似文献   

3.
文章试图在多学科的视角中透视广告中隐含的性别观念,用社会性别的理论和方法对广告中社会性别意识的显现方式加以梳理,努力揭示其内在的文化根源与社会影响,找寻广告中社会性别意识的实质,并将这一现象放在动态的文化系统及传媒全球化的状况下加以审视,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女性学的兴起和发展,"教育性别平等"已成为女性主义教育研究者的一个重要课题。通过将社会学范畴的女性学中关于社会性别的理论引进学校体育教育领域,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从女性的性别视角对我国目前学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和忽视性别差异的问题进行考察,对其现象和原因进行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5.
首先从女性主义者角度指出性别社会存在对男性和女性不利的社会性别分工和角色定型,有必要提出消灭社会性别的后性别社会的概念;然后从生物性别的视角分析性别的多样性,指出两种性别的分类法不能反映世界的本来面目,又根据心理生理社会的解释模式和社会物理学的成果分析社会性别复杂性,解析本能、直觉等概念的经验来源及其性别歧视的成分;最后参考了有关性别平等的一些理论和实践,建议一些通向后性别社会的渠道.  相似文献   

6.
现代文学与中国百余年现代化历史相始终,也与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相伴生。将社会性别研究整合进现代文学教学,并没有现成的途径和研究模式可依傍。从社会性别视角描述现代文学发展历程,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教学中要注意揭示文本以及文学现象中复杂的社会的、文化的、阶级的、民族的和社会性别的内涵。社会性别视角在现代文学教学中不应只是在分析个别文本或女性作家创作时偶尔的点缀、个别的运用,而应是整体的意识、全新的照亮。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普遍存在。从社会性别的视角透视这一现象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困扰、现行法律规定的缺失以及经济因素的制约是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三大障碍。运用社会性别分析的方法为女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搭建平台需要重构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修正现行法律规定的缺失和利用经济的杠杆作用进行调节。简而言之,社会性别主流化是改变我国目前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促进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可行性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以社会性别理论视角来考察和分析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发现学生在入学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上存在着种种性别不平等现象。要真正实现男女两性的教育机会均等,就必须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各级性别公平化教育的监测机制,重新审视编订学校的教材,培养教师的性别平等意识并掌握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能,以有效促进性别公平化教育的实施和开展。  相似文献   

9.
社会性别理论将人的自然性别和社会性别加以区别,强调性别的社会建构性,认为社会对两性角色和行为的期待往往是对两性生物性别规定的延伸,人们现在的性别观念是社会化的产物,因而是可以改变的。本文运用社会性别视角分析我国当前女性就业权现状,认为在该领域不仅存在显性性别缺失,更主要的是存在着隐形性别缺失,从而提出应对我国传统男女平等观的内容重新界定,以及在立法决策中引入社会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0.
性别批评作为一个整合的研究模式,是对女性主义批评的扬弃和发展。性别批评的发展使文学研究扩展到社会性别现象之中,从而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和男性的性别建构进行社会文化分析。  相似文献   

11.
“社会性别”概念的出现,使人类对性别尤其是对女性的认识,发生了一个飞跃: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命运不是由生理决定的。当我们从社会性别这一视角去审视目前的教育时,会发现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性别问题。要改变这一状况,就有赖于开展性别教育,确立教育的社会性别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待和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政策与社会现状,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性别平等的政策,而且可以看到性别歧视的现状;推进性别平等与扩大性别差距的措施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呈现出复杂性和矛盾性。本文运用社会性别视角,从法律地位、社会地位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分析当代中国社会政策与社会现状。  相似文献   

13.
高校女生管理问题的社会性别审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性别视角解读女大学生管理工作,分析了目前管理工作中的“性别无意识”问题.并结合高校的实际和当代的管理理念,关注和探讨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女大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4.
社会性别视野中的高等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珺 《江苏高教》2003,(6):58-61
本文从社会性别这一视角切入高等教育研究 ,审视传统高等教育研究中的“性别无意识” ,并关注建立高等教育社会性别研究的新领域和形式 ,为实现高等教育领域内的社会性别公平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妇女解放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社会性别这一视角切入高等教育研究 ,审视传统高等教育研究中的“性别无意识” ,并关注建立高等教育社会性别研究的新领域和形式 ,为实现高等教育领域内的社会性别公平、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妇女解放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16.
佤族女性气质与女性角色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佤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佤族通过生产劳动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别文化。由于性别气质和性别角色是两性生理差异转变为社会差异的具体表现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引入社会性别视角来分析佤族女性气质和角色的历史和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17.
偏科是我国中小学生常见的和长期存在的教育现象。偏科的产生与性别差异、社会性别刻板现象有关。长期以来的性别教育差异、不平等又加剧了偏科的发展。从人才多样化发展的视角,我们应该允许偏科现象的存在,并采用双性化教育方式给予学生阶段性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1995年,联合国在世界第四次妇女大会上,提出了"社会性别意识"的概念,即运用性别分析的视角去发现社会中不利于两性和谐发展的模式和举措。本文主要通过探析男女平等口号与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时代背景、性别平等以及性别公正的话语背景,认为从男女平等到性别公正的话语转向,正是人们性别意识提升的结果。笔者认为,随着人们社会性别意识观不断被强化,这种话语转向过程还会发生。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是我国非农化进程的重要特征。运用社会性别的视角,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过程中的性别顺序、劳动性别分工和非农职业收入的性别差异,可以发现这种性别差异是一种性别发展差距。这种性别发展差距危害农村妇女的利益和社会公正的实现。性别发展差距的形成有直接的现实原因和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原因。直接的现实原因是发展资源的性别不平等;深层次的社会文化原因是决策过程中缺乏社会性别意识以及传统性别观念的塑造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赵瑞清 《现代企业教育》2007,72(20):118-119
社会性别是西方第二次女权主义浪潮中诞生的作为一种分析差异的方法,社会性别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运用,并成为女性主义的主流话语。在教育研究中似乎看不到男性的存在。本文试图找出男性研究的视角,以期对我国的男性研究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