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电子显微镜在临床研究和疾病诊断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不断开辟着生物医学研究的新领域,主要从细胞、亚细胞的形态结构上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规律,丰富了传统病理学的知识.通过对亚细胞结构和病原体的观察,可以诊断一些肿瘤疾病、心血管疾病、肝病、肾病、血液疾病、细菌、病毒、寄生虫疾病等.随着电镜技术的不断改进以及与多种研究手段相结合,电子显微镜将在生物医学领域应用会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信息》2003,(18):43-44
你也许听说过这样的故事:需要进行器官移植的患者长时间找不到合适的供体;或者像帕金森氏症、糖尿病这样的迄今为止尚无特效疗法的疾病,患者只能忍受长期的痛苦。如果能利用患者正常的体细胞培育出各种各样的分化细胞类型,然后重新植入患者体内——这样可以避免遭到患者免疫系统的排斥——那么这些让患者和医生都感到头疼的疾病就有可能被治好。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让一种体细胞重新变成另一种?最近,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一个研究组把人类体细胞与兔去核卵母细胞进行融合,从中得到了胚胎干细胞,这一成果可能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一些本领强大的细胞能够修补人身体的损伤,甚至让人体长出缺失的组织,它们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医学的面貌。在我们的血管中,鲜红的血液在流淌,在维持着生命的运转。血红细胞在大大小小的血管中运动着,把氧气输送到身体的每个部分,然后把废物带走。血红细胞的工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大脑细胞的活性也越来越低,细胞膜会发生退化,原本按规律排列的细胞分子开始出现絮乱,从而导致一些神经疾病的发生。那么,人类该如何应对脑细胞衰老带来的困境?为此,科学家开始了探索如何焕发大脑细胞活力的研究历程。细胞培养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在干细胞的研究中,指出了可自我修复的全能性胚胎干细胞对神经细胞研究的重要作用,但是却因为其伦理问题而难以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60年代人类首次利用流产胎儿组织建立人二倍体细胞系(HDCs)以来,人胚胎来源的细胞就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为提高人类健康水平作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包括人胚干细胞在内的人多能干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治疗潜力,并受到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同时,由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因素,人胚胎来源细胞的研究和应用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文章通过介绍人胚胎来源细胞在生物医药领域研究应用的历史和进展,探究不同国家监管制度的演进,以期为完善我国对该领域的监管框架和技术要求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6.
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现象由Kerr、Wyllie和Currie在1972年首次报道。细胞在凋亡过程发生了形态学变化,这一现象让研究人员联想起秋天树叶从树上散落的现象。从此,希腊语“apoptosis”不仅指秋天的落叶,还指细胞程序化死亡(细胞凋亡)。简单地说,细胞凋亡是细胞在特定生理代谢中执行自杀的基因调控过程。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8):I0014-I0014
[导读]电子显微镜下一个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H9T细胞。目前该研究还停留在实验阶段,简悦威的小组还未将这些经过基因编辑的iPS细胞培育成CD+4T这样特殊类型的白细胞。电子显微镜下一个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H9T细胞。科技日报讯在战胜艾滋病的漫漫长路上,人类又迈出了一小步。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学家目前借助基因编辑技术,用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成功培育出能够对抗艾滋病毒感染的白细胞。  相似文献   

8.
分子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细胞是最小的生命单位。近年来在基因组、非编码蛋白质的RNA与表观遗传调控、合成生物学、活体细胞的结构与细胞内分子相互作用、胚胎干细胞的研究、纳米技术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的交叉结合等方面进展很快。本文就这些方面做一介绍并就国内今后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陈奇 《百科知识》2007,(9S):4-5
自从人类用显微镜发现了细胞,这种微小而神秘的东西就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很多细胞生物学方面的研究都涉及到细胞极性的问题。那么,什么是细胞的极性呢?其实,所谓极性,就是一种不对称性,一种非均衡性,这种不对称性是细胞生长的基础,正是因为细胞的不对称生长,产生了极性,这才能完成细胞活动的各项功能。无论在植物细胞或动物细胞中,细胞的极性都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中国人》2011,(15):52-52
通过特定基因的表达将完全分化的成年细胞重新编程为类似胚胎的状态,这样所产生的”诱导多能干”(iPS)细胞有重要治疗潜力。对于将iPS细胞用在治疗上.人们所期望的优势之一是.由于它们是完全从患者身上获取的,所以它们应能避免免疫排斥。现在看来,事情也许不是这么回事。  相似文献   

11.
1.利用人体皮肤细胞“仿制”出胚胎干细胞。美国和日本两个独立研究小组分别宣布,他们成功地将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了几乎可以和胚胎干细胞相媲美的干细胞。  相似文献   

12.
杨欣 《百科知识》2012,(5):22-23
2006年日本研究人员山中伸弥等人利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向成体细胞转入四个基因(Oct4,Sox2,Klf4和c-Myc),重编程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和成体尾巴成纤维细胞(它们都是普通的成体细胞),结果这些重编程的成体细胞呈现出类似小鼠胚胎干细胞的特征。因此,这些细胞被称为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它们能够通过生殖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2):223-224
包括人类在内的复杂多细胞动物的始祖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在地球上的呢?这是目前科学界最引人入胜同样也是人们知之甚少的重大科学问题之一。南京地质古生物所陈均远研究员领导的国际科学小组使用目前最先进的同步辐射X射线相衬显微CT技术.对新发现的两颗胚胎化石进行了三维结构重建。  相似文献   

14.
细胞生物学家。江苏溧阳人。1956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生物学系。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教授。在我国较早建立细胞超微结构技术,首次研制成鸭瘟细胞疫苗;对我国20多种重要家畜(禽)的传染病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与分类,进行了病毒形态及其在细胞内的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15.
16.
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元,它蕴含了大自然几千万年进化所沉淀的智能。细胞外膜将细胞内部和细胞环境分割开,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而细胞内膜将细胞内部分成具有不同生物功能的细胞器,这使得细胞自身构成了一个分布式并行信息处理系统。文章介绍了研究细胞计算的背景,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基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而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科学新领域:膜计算。膜计算目前主要有3类计算模型:细胞型计算模型、组织型计算模型和神经型计算模型,这3类计算模型分别以单个细胞、细胞群体和神经元作为计算载体。膜计算在生物系统建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人们用大肠杆菌等实现了部分膜计算模型。最后,展望了膜计算在生物学、医学、大规模数据存储、大规模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2011年10月18日,欧洲法院就德国专利权人Brusestle诉绿色和平组织一案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作出裁定,明确了根据欧盟法律,从人体胚胎中提取的细胞不具有可专利性。  相似文献   

18.
利用离子注入法在Si(001)片上先后注入了In+和As+,注入剂量为1.5×1017cm-2,注入能量分别为210和150keV,然后对样品经过退火处理制备出了量子点材料,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观察了材料的截面像。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中国人》2008,(3):126-126
研究人员近来发现,人类及小鼠的成年皮肤细胞可以通过程序改编而成为多能细胞——它们能以与胚胎干细胞类似的方式来产生任何类型的细胞。现在,从事这一工作的研究团队之一又进一步了解了这些被导引的多能干细胞或称iPS细胞在植入体内的时候是如何在不引起肿瘤的情况下进行程序改编的。这是iPS细胞在用于疾病研究或研发人类治疗方法的时候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实在找不出一个词来形容DNA的神奇了,本来细胞就小得肉眼看不见,而DNA还在细胞核的染色体中,并且其中的基因更是有几百万组,正是这些小得连电子显微镜都无法看清的小家伙,居然隐藏着我们的身高、体重、性格、智商、疾病、寿命等所有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