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诗词同源,都是“缘情而发”的文体,而且其抒情特征相同,又都是一种有韵之文.所以统称为诗歌。但词又“别是一家,①词并不等于诗,它们在艺术形式和风格上都存在着差异。诗词最明显的差异莫过于形式上的,因为从艺术形式来看,诗的句式是整齐的,而词则是“长短句之诗”,它的句式是不整齐的,所以,人们习惯于以艺术形式的差别来区分诗词。但是,仅以句式是否整齐区分诗词是不科学的,例如,(注溪沙)的句式是整齐的,但它却是词而非诗;许多古体诗如李白(蜀道难)的句式是不整齐的,但它却是诗而非词。所以;诗、词句式上的差异还不…  相似文献   

2.
一、众说纷坛:一个有意味的文学现象在中国现代诗人中,最有争议的一个就是以“诗怪”著称的李金发了。从李金发的第一部诗集《微雨》出版的1925年至今近七十年,对李金发及其“怪诗”臧丕纷纷,褒贬不一,构成了一个值得引人思考的文学现象。任何一部文学作品,读者都可以作出不同的审美评价,不同时代的读者的文学接受观念必然表现出历史视野的差异。然而对李金发诗歌评价的两种鲜明对立的观点从20年代持续至今不能不令人诧异。最先发表李金发诗歌的(语丝)杂志,刊登广告时说:(微雨》的“体裁风格、情调,都与现实流行的不同,是诗界…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文学的表现手法、创作风格、思想内涵、社会功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具体来讲,它主要有以下六种涵义:(一)有所承举日兴;(二)托事于物日兴;(三)取义日兴;(四)触物起情,节取托意日兴;(五)文已尽而意有余日兴;(六)言之有物日兴。  相似文献   

4.
南北朝时代是我国文学史上民歌又一次繁荣灿烂的时代。《西洲曲》是南朝艺术成就最高的民歌,《木兰诗》堪称北朝民歌的代表作。由于产生的环境不同,水土滋润和人为给养不同,使处于同一时代的这两首诗在内容、情调、风格、形式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星辰使夜空美丽,诗句使文章精彩;文章如夜空,诗句如星辰;夜空需要星辰的点缀,文章需要诗词的滋润:——“文”有诗书气自华。《论语》云:“诗,可以兴(丰富想象),可以观(考察风俗),可以群(交流感情),可以怨(抒发义愤)。”正是有了集“兴”、“观”、“群”、“怨”于一体的“诗”,才使得人类文学从古到今源远流长,日臻完美。既然是诗创造并成就了丰富多采的文学,那么我们不妨引诗人文,以此增添文采。  相似文献   

6.
何晏诗考     
魏晋文学的风格,是在儒道两种思想消长而又相互结合的情形之下的流转,所以要说明魏晋文学的风格,必先了解其时代思潮的本质。在那种特殊的历史境况下,无论是建安文学还是正始时代都受到儒道调和作用的影响,魏晋文学的风格才开始有文学实用与声气合一的转化。何晏的诗虽然仅存世3首,但不难发现何晏的诗在这种文学精神的转变过程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叶燮正变观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燮的正变观是在继承以《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文艺正变思想的基础上,同时借鉴了钱谦益、黄宗羲等人的主变思想,并在与汪琬等崇正排变的观点的论争中提出来的。叶燮的正变观表现出主变而崇正的特点。“主变”是主艺术形式之变,强调艺术形式风格发展的独创性和多样性;“崇正”是崇尚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要求文学艺术要充分发挥其政教功能。同时它也强调温柔敦厚不受形式风格的制约,温柔敦厚为体,形式风格为用,任何艺术形式风格都是为温柔敦厚的本质服务的,这就充分肯定了多种多样的艺术风格存在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和完善了儒家一向主和平之音而排怨愤之调的诗教传统,在理论上发展了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思想,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一新诗,是胡适先生倡导“诗国革命”①的产物。胡先生的“诗国革命”是通过“工具革命”实行“诗体大解放”来实现的。所谓工具革命,就是语言文字的革命,即用白话替代古文,用口语替代文言。这一点.在胡先生的“诗国革命”中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他说:“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工具)新陈代谢的历史,只是‘活文学’随时起来代替了‘死文学’的历史。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死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③。“中国今日需要的文学革命是用白话替代古文…  相似文献   

9.
《邢台学院学报》2014,(2):133-134
托马斯·怀亚特是把十四行诗这种诗歌形式引入英国诗坛的第一人。他的十四行诗大多取材于彼得拉克十四行诗的精髓。他的著名诗歌《别了,爱》充分体现了皮特拉克十四行诗的写作风格,对当时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写作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结合时代背景对托马斯·怀亚特的这首诗进行结构和内容上的分析,以期寻找它所体现的英国诗歌的时代文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魏晋诗坛上曾出现了大量直接以“死亡”为主题的挽歌诗。魏晋文人们所以能突破传统挽歌的表达方式而使挽歌成为个体抒情的特定文学样式,有时代思潮影响和文学观念发展的双重缘由。而且,“死亡”主题在魏晋具体各个时期文人挽歌诗中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它展示着不同时代文人不同的生命观和诗歌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赋”是一种新颖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发源于战国时期屈原、荀况的辞赋,以后一变而为铺采文的汉赋.再变而为抒情写志的魏晋赋,三变而为骈偶华丽的南北朝赋,四变而为韵散协和的唐宋赋。其演变过程.无不与当时的政治动向、学术思想以及文学潮流密切相连。从体裁、风格来看.骚体赋近于诗;经散体赋转变而为汉大赋.乃近于文;再经魏晋抒情赋转变而为南北朝骈赋,又近于诗;再经唐律赋转变而为宋以后的文赋.则又近于文。但究其实质,仍然非诗非文,只能以“辞赋”称之可耳!  相似文献   

12.
苏轼是北宋中期首屈一指、高才博学且具有通脱旷达审美人生态度的第一流作家。他的诗(词)文创作既俳谐幽默又语含讥讽,呈现出独特的"戏谑"风格,其特征是:(1)戏拟逗趣;(2)臆改引趣;(3)谐(同)音致趣;(4)双关生趣。追溯苏轼诗文"戏谑"风格形成的原因,这除了与苏轼博学幽默、机智旷达的个性特征有关外,最主要的是与我国俳谐文学传统和北宋蜀中杂剧俳犹传统以及民间民俗文化中的"优词乐语"直接熏陶、影响有关。此外,苏轼那些极富"戏谑"风格的诗文,在创作题材、内容、文学体式、表现手法以及作品风格、情调上,与传统俳谐文学作品相较,都有不同程度的新变和重大突破,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格调”说是李东阳诗歌理论的核心内容。本文试图通过对李东阳有关论述的分析,揭示其“格调”说的具体内涵;指出李东阳的“格调”说是建立在重视诗与文的区别、强调诗与乐的联系和诗的音乐性的基础上的。“格调”说究其实是关于诗的风格的理论,它主张从“格”———诗的体制特点和“调”———诗的语言的音乐性方面去探求诗所抒发的各种不同的情感、思绪,去把握诗的个人风格和时代风格。这便是所谓“眼主格”、“耳主声”。  相似文献   

14.
《埃涅阿斯纪》作为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体现着一种文学的自觉性。它包含着作者对社会、对历史及文明的深刻思考,包含了作者对人的命运的终极关怀;它的形式风格也处处表露出作者“斧凿”的痕迹。后世欧洲文学中表现出的深刻人本精神和理性反思,更多的是继承了维吉尔的传统,其影响远远超过荷马。  相似文献   

15.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我们认为在高考复习中,指导学生鉴赏诗词作品以及认真完成鉴赏试题,需着重抓好以下几点:(1)分清类别。不同类别的诗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这是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把握的。诗、词、曲类别不同,形式风格也不同。就诗而言,按表?..  相似文献   

16.
山顺章 《文教资料》2014,(25):44-45
风格一词在语言学上论定为修饰、文学、艺术意义上的一个术语,它的含义与用法越来越复杂化。因为它涉及音乐、美术、建筑、文学等一系列领域,不同时代的艺术作品,各个时代艺术家们独立的风格,在鉴赏和研究的时候,成为美学及艺术批评上极为重要的课题。运用归纳法从艺术形式、内容、价值三种式样着手立论,可以辩晰“风格”术语中蕴含的内涵和意义,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17.
中古诗学分期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古是与上古、近古相对的概念。它的基本特质就在于对诗之为诗问题的探索。中古诗学围绕着诗歌应该写什么,应用什么语言风格写,诗歌有什么用的问题大致经历了这样三个阶段:1.汉末(顺、献之间)-西晋末-(永嘉年间),“诗缘情而绮靡”是这一阶段诗歌发展的基本走向;2.西晋末-东晋末,是玄言诗主导诗坛的阶段。诗体道而平淡是这一时期诗坛的基本倾向。3.刘宋-唐初贞观前后,这是中古诗学的总结时期。其基本的发展趋势是诗歌由玄言诗的“体道”转向“体物”,并向着缘情回归,从而为最终复归于“言志”作着准备;在诗歌的风格上则由平淡经由Nong艳而趋向清丽。中古诗学发展的内在动因至少有这样两条:质代变,追求陌生化的审美心理;中古诗的探索特性。  相似文献   

18.
卢宁 《天中学刊》1998,13(3):30-36
东晋僧诗是义解僧和译经僧的诗歌创作。由于义解僧与译经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担负着不同使命,这使他们对佛教文化及中土文化的把握和理解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了他们各自诗歌风格的不同。东晋文坛玄言诗的盛行,启发僧人将佛理引入文学,以文学形式表现佛理是东晋僧诗的基本特征。佛理进入文学的负面效应是诗歌的抒情审美内质的淡化,这使经文偈颂与僧诗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间接影响了僧诗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19.
杨冰 《华章》2011,(30)
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本文就尝试从创作个性、结构方式和言语形式入手,简要分析汪曾祺短篇小说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旅游诗是旅游文学的一个类别。旅游诗具有旅游心境与诗歌的双重特点。旅游诗是由旅游者完成的,旅游者必需符合“有钱”、“有闲”和愉悦心境的条件。他们对天然景致、稀世胜境、名胜古迹有所感怀而熔炼成诗,是对自身精神的升华(审美享受),也是对景区、景点意境美的升华。旅游诗在旅游中的作用主要在于陶冶情操、激发爱国热情;好的旅游诗对旅游目的地知名度、美誉度有巨大提升作用,能提高旅游景区价值与旅游吸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