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三国志》等史籍和《三国演义》等小说中有多个汉末三国时或虚或实的“空城计”故事,赵云战汉水、朱桓保濡须、文聘守石阳、陆逊攻襄阳为真实的“空城计”战例或具“空城计”色彩的战事;曹操攻定陶为一场伏击战而非“空城计”.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马谡失街亭后于西城智退司马懿的“空城计”故事,有历史的影子而非历史事实,它可能是赵云于汉水之滨战败曹操之役在传诵过程中的“张冠李戴”,其创作受到街亭之战中王平收拾残局史事的启发和《三国志平话》中诸葛亮“空城计”的影响.《三国演义》描写诸葛亮“空城计”,既是小说创作艺术的需要,也是社会大众接受意愿的反映.  相似文献   

2.
郑成功少年时代就熟读《三国演义》。 公元1657年(清顺治十四年),郑成功在厦门组织北伐,发檄天下,他对将士们说:“进军江南,恢复大明,我早就有此意了。正如渚葛亮《出师表》所说的:‘汉贼不两立’。我们和清朝势不两立,我不打他,他也要打我的。”两年后大军溯长江西上到达南京时,为了歼灭守军,郑成功在城下摆下“八卦阵”,这是他据诸葛亮阵法,加上自己实践所创的。清军总兵管效忠,八卦阵从江畔的  相似文献   

3.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空城计”因诸葛亮而闻名,但据裴松之所注《三国志》及有关资料考证,三国时虽出现多次“空城计”,诸葛亮却并没有设过“空城计”。然而,历史上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过“空城计”,并在以后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空城计”因诸葛亮而闻名,但据裴松之所注《三国志》及有关资料考证,三国时虽出现多次“空城计”,诸葛亮却并没有设过“空城计”。然而,历史上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过“空城计”,并在以后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空城计”是广大中国民众熟悉的一个故事,《辞海》等权威辞书对“空城计”的解释都和《三国演义》联系在一起,而事实上《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只是一个经典文学故事。尽管历史上确有利用空城计吓退敌兵的实际战例,但是历史典籍中并没有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记载。本文针对有关空城计的几个历史真实案例和文学故事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6.
空城计     
《空城计》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有人认为这部小说在描写人物方面有“三绝”——诸葛亮的“智绝”,刘备的“义绝”,曹操的“奸绝”。诸葛亮的“智绝”可以用“神机妙算”来概括,他用“空城计”吓退了魏国名将司马懿率领的15万大军,你看他是不是智谋超群、料事如神呢?想知道故事的详情,请跟我一起来阅读下面的文章。如果有兴趣,你还可以阅读《三国演义》原著。主持人:火龙果  相似文献   

7.
一部《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特别是他的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等故事,更是让人们津津乐道。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不是如《三国演义》中所写的神乎  相似文献   

8.
明初,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编写了诸葛亮西城弄险,设“空城计”,弹琴退仲达(司马懿)的故事,后人又据此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未动用任何刀枪箭矢,巧施“空城计”战胜司马懿,世人无不惊叹其出奇制胜的战术,佩服其雄才胆略,他的这一计也成为千古传诵的佳话。“空城计”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不仅得益于诸葛亮的智慧,也得益于他诸如心理素质、音乐、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才能。诸葛亮“空城计”的成功,给人们留下了丰厚的大有裨益的启迪。一、强大的心理精神在司马懿大兵压境的情况下,诸葛亮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鼓足勇气,面对现实,施展浑身解数来对付困难,选择与司马懿打心理战的策略,反把强兵吓退。试想,没有强大的心理精神,敢于想出这一策略吗?二、…  相似文献   

10.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中心人物,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其空城计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这其实是诸葛亮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做的补救措施,却充分体现出他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胆略。文章分析了导致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原因及得以顺利实施的三方面的因素,并指出空城计的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个大人物,可以说没有诸葛亮便没有“三国”,也便没有《三国演义》。因为在《三国演义》里,三国鼎立是诸葛亮出山后力挽狂澜始得以形成的。诸葛亮不仅在《三国演义》里是个举足轻重的人物,而且在我国文学画廊里又是个“绝世妙人”(毛宗岗语)。在他身上,集中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贤相辅助仁君推行的仁政)和人物理想(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最巨大最光辉最理想的知识阶层人物)。可以说,一部“三国”,就是为诸葛亮立传的。这从篇幅的安排上也可见一斑。《三国演义》120回,写97年历史。其中诸葛亮活动时期27年就写70回,而诸葛亮出山前25年仅写34回,诸葛亮死后的44年仅用16回就草草收场了。不仅如此,突出的还在于作者为了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中心人物,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一个典型形象.其空城计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这其实是诸葛亮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做的补救措施,却充分体现出他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胆略.文章分析了导致诸葛亮摆空城计的原因及得以顺利实施的三方面的因素,并指出空城计的意义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播出,诸葛亮巧设空城计、智退司马懿的故事已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实它只是作者的艺术虚构,而非历史的真实。不过,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确出现过几例“空城计”,然而皆非诸葛亮所设。现摘录几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朱艳平 《文教资料》2007,(11):57-58
《三国演义》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其中空城计对于现代社会的军事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纵观《三国演义》,虽然人物纷纭,但在众多人物中,真正能够与诸葛亮相抗衡的恐怕也只有司马懿一人。书中九十五回,诸葛亮用空城计战胜了司马懿,成就了自己的威名,但这场较量背后也许埋藏了众人忽视的计谋。  相似文献   

15.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中间删除了《空城计》一节。 公元222年,蜀国彝陵之战败于吴国,元气大伤,加之“南夷”力量日增,形势危急。诸葛亮注意休养生息,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夷”,解决了出兵伐魏的后顾之忧。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开始了“以攻为守”的北伐战争,连续六次出兵伐魏,即“六出祁山”。  相似文献   

16.
史峰  尉学君 《师道》2006,(2):28-29
听了尉老师讲授《草船借箭》一课,大开眼界。上课了,老师说:“这一节课,我们将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节语文辩论课。《三国演义》中评价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从不用险,唯‘空城计’为生平唯一一次用险。同学们同不同意这种说法呢?”一个学生回答:“老师,我不同意诸葛亮一生谨慎的评价。诸葛亮实际上是个用险专家,他常常用险,比如‘草船借箭’,就是诸葛亮的一次险胜,甚至险于‘空城计’。”老师:“这么说来,你认为孔明此次借箭是‘险招’,对吗?”“老师,是的。”又一生起立:“老师,我认为‘草船借箭’并不是用险,而是诸葛亮胸有成竹,稳操…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越来越多读者的喜欢。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三国那个时期想必也是人们最熟悉的。人们熟悉这一段历史,不仅是通过《三国演义》这本书,还可能是结合《三国演义》改编的戏剧或者影视等作品。在《三国演义》中,出现了大量有趣的博弈案例,比如孙刘联盟、曹操败走华容道以及空城计等。笔者从孙刘联盟、曹操败走华容道和诸葛亮的空城计三个案例简要探讨《三国演义》中的博弈问题,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8.
十年前,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播出后,我曾跟诸葛亮的扮演者唐国强就塑造诸葛亮形象的话题多次交谈,唐国强喜欢用“万古凌霄一羽毛”形容自己对诸葛亮的认识。我对他说:你能把诸葛亮演这么好,正是你认真学习古典文学的结果,是古代文化浸润的结果。《三国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从《三国演义》开始,中国小说出现一个专门的  相似文献   

19.
早在公元前4世纪,大军事家孙子就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心理战思想。中国古代的战争史中,心理战的范例数不胜数,其中最脍炙人口的是三国时期的“空城计”故事。“空城计”的故事见于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下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将司马懿率15  相似文献   

20.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一个脸炙人口的故事。读过这个故事的人没有一个不喷喷称赞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非凡胆识。在瞬息万变的事态面前,诸葛亮何以有如此超人的镇定、过入的才智和惊人的胆识呢?一是诸葛亮用计之前,对自己十分了解,否则决不会走此冒险一招;同时,他更了解深通韬略的司马戎对自己的认识,即“平生谨慎,必不弄险”,这说明要做好任何事情,知己知彼,极为重要。二是诸葛亮在设计空城计的过程中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否则,不能料事如神。在日常生活中,事物之间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人们思考甲事物的某些特点时,常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