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该文首先从文学史的角度探讨了汪曾祺小说文体创新对新时期文学发展的多方面的影响,接着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汪曾祺小说文体创新所折射出的文化意义。因为文体作为文学话语的结构范式,既受文化的制约,同时,又表征着文化。文章从四个方面来围绕论题进行论述与阐发:一、审美观念之更新;二、现代小说传统之承传;三、小说观念之进化;四、社会文化特征之反映。  相似文献   

2.
毕文健 《文教资料》2008,(28):200-204
笔者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研究历程进行描摹,从"文体之新、风格之美、文化之厚、意义之深"四个纬度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现有研究成果进行述评,从中发现汪曾祺小说创作研究在"地域方言与文学语言的转换、审美拓展与文学成就的非对应性、小说中蕴含的地域性文化以及汪曾祺的创作对中青年作家的影响"等方面尚存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3.
汪曾祺的小说吸引读者之处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文章从文体学的角度探讨了汪曾祺小说文体的三大独特之处:作品的语言形式、作家的个性心理与文体意识以及作家的文化背景特色。  相似文献   

4.
“五四”以后新小说的散文化,从鲁迅开始,经过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更新变异,逐渐成熟,而后中断,到了80年代汪曾祺又将这条中断已久的线索延续下来。本文试图以萧红、汪曾祺的作品为例来探讨这种文体与作家个性的关系,及这种文体在文学发展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是现当代小说史上一个具有独特风貌的作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清新质朴的艺术风貌仍是汪曾祺小说研究的重点,其成果主要集中在"文体特色"和"艺术渊源"的探讨上。思想意蕴的发掘是汪曾祺小说研究取得较多成果的又一个领域。研究方式的多样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与拓展了汪曾祺小说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2006年度汪曾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的汪曾祺研究与往年相比,有上升的势头,仅研究论文就有六十余篇,研究重点主要围绕四个问题展开:关于汪曾祺小说创作的文学资源、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创作方法问题、文体特点与审美倾向问题.  相似文献   

7.
汪曾祺小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一,汪曾祺小说中儒道佛思想的体现。二,儒道佛思想共同构成汪曾祺小说中和谐之美。三,汪曾祺的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创作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罗伯·格里耶的小说《嫉妒》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篇章,具有极高的文学研究价值。从文体角度来探讨《嫉妒》的文体价值等艺术特色,可以看出该小说的文体革新是非常彻底的、革命性的。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对作品的文化风貌的刻意追求也好,还是固有的文化修养的自然流露也罢,文化走进新时期文学已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于是乎,一大批文化小说赫然立于文坛.汪曾祺小说亦在此列.汪曾祺小说中的文化意识主要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介入,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在他的小说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并从而形成了其作品的浓郁的文化氛围.本文仅对其小说中的儒道佛的表现、意义及其成因进行系统的论述,以期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发掘这座艺术的宝藏.  相似文献   

10.
从小说创作与绘画艺术的联系的新角度,探讨了汪曾祺小说的某些审美特质;认为其小说创作融注了中国画特别是其文人画的创作精神,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追求神似,二是境中有我,三是笔墨情趣。文章并从作家的绘画修养、个性情趣、哲学意兴等三个方面,揭示了汪曾祺小说创作之所以能融注中国画的传统精神的几个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是乡土小说最基本的审美特征,具体到汪曾祺的乡土小说,则体现在浪漫野性的人文图景、独具特色的散文化叙事、充满诗意的优美语言三个方面。由于汪曾祺笔下的风景画、风俗画、风情画所体现的美具有异域风情的特点,又区别于同时代高大全原则下的僵化文体,使他的小说呈现出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这种陌生化来源于汪曾祺的乡土情结,而乡土情结亦可以追溯到"五四"时期的新文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汪曾祺的小说不仅是一种文学范式的回归,同时也是一种审美精神的回归。  相似文献   

12.
杨学民先生这部专著对汪曾祺的文学史意义,汪曾祺在小说叙事语言方面的贡献、汪曾祺与中外文化艺术的关系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作者立论之精辟独到,结论之客观持正,都使这部论著在近年汪曾祺研究中具有总结性意义。尤其是论者使用俄罗斯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读汪曾祺小说的方法,恰如探寻艺术家独到品质的一把钥匙,找到了正确的钥匙,自然会有异于他人的收获。  相似文献   

13.
趣味主义思潮在文学史上有着其特定的源流,在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中在小说的内容语言、文体与性格和追求几方面体现出了趣味主义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杨学民先生这部专著对汪曾祺的文学史意义,汪曾祺在小说叙事语言方面的贡献、汪曾祺与中外文化艺术的关系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作者立论之精辟独到,结论之客观持正,都使这部论著在近年汪曾祺研究中具有总结性意义.尤其是论者使用俄罗斯著名文学理论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解读汪曾祺小说的方法,恰如探寻艺术家独到品质的一把钥匙,找到了正确的钥匙,自然会有异于他人的收获.  相似文献   

15.
汪曾祺小说语言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是对小说文体十分注重的作家,特别是小说的语言,将它提到与小说内容同等重要的地位。本文以他的小说语言特征为研究对象,分析他的小说语言所具有的音乐性、画面感、文化味和暗示性四个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汪曾祺小说有一股浓厚的“人间烟火”气,对“人间烟火”气的喜爱,构成了汪曾祺小说的一大特色。而所谓“人间烟火”气,其实正是一种生命意识的体现,是对生命的一种体察和热爱。本文试图从生命意识的角度对汪曾棋的小说略作探讨。汪曾祺小说表现了一种对“人间烟火”的浓厚兴趣,“人间烟火”构成了汪曾祺小说的重要内容。汪曾祺特别擅长写风俗,风俗、风情、风物常常成了他小说的主体,而真正的故事和人物反而退到了幕后。所以有人说汪曾祺是一个风俗画作家。风俗的确占据了汪曾祺小说的大量篇幅,这可以从我们随手列举的例子中看出。《…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当代文坛,“汪曾祺”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受到研究者长久的关注,研究成果颇丰。汪曾祺的小说通过“非欲望化”的叙事来疏离现当代历史对文学的整合、逼近人类真实存在,但是在对待传统文化时,汪曾祺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又陷入了“被整合”的境地。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大学教学》2020,(4):F0003-F0003
本书以大文学史观为指导思想,将文学置于社会、政治、文化、宗教、艺术等立体交叉的生态背景中,探讨其发展及由此形成的特质。全文按文体分为诗歌、辞赋、骈文、散文、史传文学、小说戏曲、文学思想七编,从各体文学与文化专题发展的角度,对魏晋南北朝文学进行了细致全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九十年代以来汪曾祺小说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曾祺是现当代小说史上一个具有独特风貌的作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清新质朴的艺术风貌仍是汪曾祺小说研究的重点,其成果主要集中在“体特色”和“艺术渊源”的探讨上。思想意蕴的发掘是汪曾祺小说研究取得较多成果的又一个领域。研究方式的多样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丰富与拓展了汪曾祺小说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看《十月》     
《十月》2008年第1期以汪曾祺先生的一组早期作品打头,确实为杂志走入新的一年壮了声势,其中《悒郁》一篇更是经此组作品的辑校者解志熙教授考证,认定为汪曾祺先生的处女作,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汪曾祺从很早就自觉到短篇小说文体创新的问题,"我们宁可一个短篇小说像诗歌,像散文,像戏,什么也不像也行,可是不愿意它太像个小说,那只有注定它的死灭。"《短篇小说的本质》,1947年5月31日天津《益世报·文学周刊》第43期)而在文体创新当中尤其注意语言的力量,在晚年的多篇创作谈中都专门地谈及这个问题。这使得他的小说情节淡化而语言精炼,常有小品美文的情致韵味,《受戒》等即是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