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禊事”通释田有成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高校文科教材如《古代文学作品》、《古代汉语》、《大学语文》等,多选用了《兰亭集序》,不一而同的都对“修禊”注为:“古代一种风俗。人们欢聚水...  相似文献   

2.
东晋王羲之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兰亭集序》也表现了高超的文学造诣。文章借兰亭集会,抒发了人生苦短、应有所为的积极用世的思想,对当时崇尚玄学的社会风气进行了一个有力的抨击。文章显示了王羲之坚决不与世俗同流的精神风貌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绝对是《兰亭集序》中最明媚动人的诗句,胜过了“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所描绘的暮春三月江南小清新,胜过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人生顿悟。“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一定是经过了生活的历练而后回归的平静,一定是三五好友能敞开心扉的促膝长谈,无论是否有良辰美景,无论是否有钟鼓馔玉,无论是否有梦想破碎的声音,只要能畅叙幽情便足以快慰人心。而这种人间至乐可遇而不可求,所以兰亭集会之美,就美在了魏晋风流名士的默契,就美在了暮春之初那一觞一咏之间。  相似文献   

4.
据传,《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为诗集《兰亭集》亲笔写的序。原序共书写28行,324个字。序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其中“之”的写法, 更是变化多端。《兰亭集序》成了王羲之书法中最好的珍品。  相似文献   

5.
《兰亭集序》,无论于何角度言之都堪称典范。其不仅乃一名帖,亦堪称一名文。此文篇幅短小,总计三段,不足四百言,不仅生动地记叙了“癸丑年暮春之初”一群文人墨客游宴兰亭临流赋诗的空前“乐”况,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宇宙人生深沉的“悲”情,由“乐”至“悲”,“乐”极生“悲”,情感之脉络清晰可见。  相似文献   

6.
《太原大学学报》2020,(1):64-74
宋代诗人在诗中多写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他们把文士的聚会多比喻为兰亭雅集,常化用序中的意象,思考序中表现的生死感伤情绪,批评萧统编选《文选》不选此序,还在诗中描写《兰亭集序》真迹的流传,《兰亭集序》的摹本和刻本,以及对《兰亭集序》书艺的评价。由于《兰亭集序》既具有文学价值,又具有书法价值,其摹本、刻本在宋代广泛流传,文人士大夫也广为阅读、摹写,加之宋代诗人的人文修养深厚,作诗爱写书籍、字画、书斋以及士人生活题材,作为法书的《兰亭集序》就经常写入诗中。宋代诗人在诗中描写《兰亭集序》,拓宽了宋诗的题材,丰富了宋诗的人文意象,并体现了宋人"以学问为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逸少的《兰亭集序》以其珍贵的书法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流传百世,那一次兰亭集会,更让世人慢慢品懂王逸少人格中透露出的书法气质"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也逐渐让我们读懂了东晋风骨的魅力和时代的无奈之感。本文将从逸少情入手,明会稽之"乐",析忽来之"痛",解千古之"悲"。从兰亭到逸少风骨,读懂风雅背后的真实。  相似文献   

8.
暮春三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坐沐其中,不禁想起会稽山阴兰亭的那场修禊盛会,还有那篇千古名传的佳作——《兰亭集序》(以下简称《兰亭》)。在《兰亭》中,王羲之的情感由乐至痛继而又悲。开篇羲之用清新愉悦的笔调叙写了暮春三月文人雅士集会兰亭之乐。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相似文献   

9.
会稽南面约二十七里路的地方 ,有一座青峦叠翠、秀峰怀抱的兰渚山。在兰渚山里 ,有着鼎鼎大名的古代胜迹———兰亭。正是在这儿 ,王羲之留下了让后人慨叹不已的《兰亭集序》。一直到今天 ,每年的三月初三 ,还会有一批文人雅士来到兰亭 ,看看四周的“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体味体味“流觞曲水”的逸趣 ,发一发思古之幽情。王羲之的文名一向为书名所掩 ,可是他有一篇《兰亭集序》就足够了 ,这足以让千载之下的后人们谈到他时除了那手潇洒飘逸的书法 ,还能忆起他凝练自然的笔触、疏旷淡宕的胸怀和苍凉悲慨的人生底蕴。他对于自然山水的欢愉、…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的《兰亭集序》是《兰亭集》的序言。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召集谢安、谢万、孙绰等四十一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了上巳节的修禊仪式并借此写下了一系列的同题《兰亭诗》,会后这些《兰亭诗》被整理成《兰亭集》。王羲之挥毫泼墨,为集子写下序言。  相似文献   

11.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与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于三月三日(修楔日,魏以后人们在该日到水边嬉戏,并举行一种仪式以祈福消灾)在会稽郡山阴县兰亭集会,这是一次尽风物之美,集人物之盛,录吟咏之雅的风流盛会。他们“曲水流觞”,陶醉于山水之间;饮酒作诗,诉诸于各人怀抱。最后由王羲之即席作序,记叙这次集会的盛况,这就是脍炙人口的《兰亭集序》。 唐代诗人杜牧曾有“大抵南朝多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的诗句。“旷达”与“风流”绝不仅仅是指东晋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的《兰亭集序》是《兰亭集》的序言。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召集谢安、谢万、孙绰等四十一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行了上巳节的修禊仪式并借此写下了一系列的同题《兰亭诗》,会后这些《兰亭诗》被整理成《兰亭集》。王羲之挥毫泼墨,为集子写下序言。传说这篇序文用鼠须笔写在蚕茧纸上,被认  相似文献   

13.
《历史学习》2006,(3):27-27
行书作品流行中国,古往今来,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美名的,只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各种书体都有很高成就,夙有“书圣”的盛誉。特别是他晚年的得意之作《兰亭集序》,更是世代受到推崇。王羲之51岁的那年,也就是东晋永和九年旧历三月初三日,他和谢安等41位名士,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今浙江绍兴)举行集会,却邪除灾,宴饮赋诗,酒杯沿溪水漂到谁的面前,如果诗未作成,就要罚酒,热闹非常。当时一共作出了  相似文献   

14.
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插图"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第127页),实际上并不是《兰亭集序》,而是《十七帖》里面的《足下今年政七十帖》.(此帖也收在南宋汇刻的丛帖《兰亭续帖》内,《兰亭续帖》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无关.)那么《兰亭集序》和《十七帖》是怎么回事呢?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不但文字优美,而且书法艺术成就极高,一般作为文章来读题目便叫作《兰亭集序》.作为学习书法的范本,则称《兰亭帖》(或《兰亭序帖》),也称《禊帖》."禊"是"修禊事也"的"禊",本字应读xì.《兰亭集序》里面提到的"修稧(禊)事"是  相似文献   

15.
山阴记(下)     
正/一/绍兴大街上载客的三轮车篷,大都写着广告词"书圣故里",王羲之《兰亭集序》也是好散文,乘酒意一挥而就,顾后且瞻前,惆怅而眷恋。一千六百年前,王羲之、谢安及其门徒友人凡四十一人雅集兰亭,流觞曲水,抒怀赋诗,辑成《兰亭集》。王羲之乘酒兴作序,一挥而就《兰亭集序》。我坐一辆三轮车去会稽山下的兰亭。有四十四名演员在扮演王谢及其门徒,着前人衣饰,仿前人姿态,在"之"字形的细微曲水边缘列座、流觞、赋诗。"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王羲之  相似文献   

16.
东晋士人和文人崇尚自然,顺情任性,最典型的表现在流芳千古的兰亭集会上。这次名士、文人参加的集会,充分显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这一精神却是魏晋叛逆精神在人生中寻求灵魂家园的必然结果。《兰亭集序》反映的就是叛逆精神走向成熟的动态心灵。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通过游目聘怀,体会大化运转的庄严与华妙,世俗的羁绊和生命的忧伤都被化解了。  相似文献   

17.
东晋士人和文人崇尚自然,顺情任性,最典型的表现在流芳千古的兰亭集会上。这次名士、文人参加的集会,充分显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这一精神却是魏晋叛逆精神在人生中寻求灵魂家园的必然结果。《兰亭集序》反映的就是叛逆精神走向成熟的动态心灵。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通过游目聘怀,体会大化运转的庄严与华妙,世俗的羁绊和生命的忧伤都被化解了。  相似文献   

18.
张靖 《甘肃教育》2010,(15):23-23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最著名的文学作品,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记叙的兰亭周围的山水之美和友人相聚的欢乐之情、都隐含着作者对人生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慨叹。因而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讲解。  相似文献   

19.
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内容可以用文中的三个字来概括,那就是:乐、痛、悲。“乐”与“痛”都不难理解,而对文中的“悲”如何理解,则是值得探讨的一个有价值的话题。文中第一段写诸多名士相聚兰亭的赏心乐事,这里有怡人美景可赏,有高朋相聚之乐,有饮酒赋诗之趣,“信可乐也”。第二段由眼前好景,生发出好景不长,人生苦短之慨,叹言“岂不痛哉”。第三段则用一个“悲  相似文献   

20.
细读《兰亭集序》的前三段,我们会发现作者对兰亭之美景,兰亭之雅事都有细腻的体会与细致的描写。我们首先从事件的起因、景色空间的描写、感受之空间等三个层面对兰亭景象做一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