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年我17岁     
那年我17岁.我考上了大学,但体检把我从珠穆朗玛峰掀到了马里亚那海沟,我腿瘸.好好的一个人材,头都进了大学的门,可腿却迈不过大学的槛,我就骑着牛去中学代课.  相似文献   

2.
如果有人问三十多年来最刻骨铭心的事是什么?我会不假思索地立即回答他:我的高考,我的大学!的确,三十多年前的那场高考,让原以为毫无希望的大学居然突然向我打开了大门. 幸运从天而降 从特定的历史背景看,恢复高考后的三届大学生中的大多数原本都是不幸的人.为什么?从1966年到1976年,大学先是停招,后来取消考试,上大学要推荐,而大多数想读书的人是得不到这个机会的,出身有“问题”就更不可能了.  相似文献   

3.
1988年金秋,一纸大学录取通知书改变了我人生的航向,我做为湘潭大学第一届统招的档案专业的大学生走进了知识的殿堂.这一年,正是共和国第一部《档案法》实施的第一年.大学生涯不仅使我这个农家子弟饱览了知识的芬芳,而且架通了我与档案工作的桥梁.  相似文献   

4.
大学精神是什么?我以为大学是青年才俊的成长沃土,是新思想新观念的发祥地,是科技创新进步的摇篮.因之,大学精神代表着学术自由和学术创新.  相似文献   

5.
2015年,我访问了美国几所大学的新闻学院.其间,我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新闻学院院长就“大学该培养什么样的新闻人才”展开了讨论,带给我关于新闻传播教育中矛盾与冲突的诸多思考.  相似文献   

6.
我2004年6月大学一毕业就来到了生活频道,和很多地方系列台同行一样,我的采访阵地主要在社区.于是,不管是桑拿天还是下雨天,我都骑着辆二手自行车满石家庄大街小巷的跑.一个夏天过去了,我晒得黑红黑红的,从在北国门口都转向的外地女孩变成了骑到振头都不用问路的本地人.不过,相比认路的本事,我的心里却开始迷茫.因为大学里老师说,记者是"铁肩担道义,辣笔著文章".我是深信不疑.可是,我现在这样,每天不是报道"哪的水管跑了水,就是谁家猫上树,或者是谁家丢东西了"我这还算记者吗?尤其是看到同班同学,在新闻频道,每天采访的不是人大代表就是新闻发布会,我更是特别失落.  相似文献   

7.
能应邀出席本次论坛并发表演讲,我感到非常荣幸.作为大学女校长,不论对男人来讲,还是对女性来讲,你们都是在高等教育领域担任最高职务的.我谨代表津巴布韦政府和全国女性,欢迎大家的到来,特别是欢迎来自国外的大学女校长!同时,我要对邀请我参加这个盛会的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和本次非洲分论坛的组织者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  相似文献   

8.
蔡玲  王岚 《档案与史学》2014,(12):43-45
考进胡佛研究所 1949年,在剧烈变动的时代格局下,我随父亲迁往台湾.读高中时,又跟随家人去日本的东京读书. 高中毕业时,我要求父亲让我去美国读大学.父亲说:好,我托朋友去找于彬主教,代你和妹妹两人申请奖学金.由于我的功课优秀,运气也很好,不久就顺利获得了奖学金,我和妹妹整装奔赴美国了.1950年代的中国旅美学生,在美国任何一个大学里都少得可以用手指头点出来的,多数还是从台湾或者香港去的留学生.自费的学生少,大多数是申请到了奖学金.  相似文献   

9.
<正> 提到科隆,人们马上就会想到那举世闻名的大教堂和那有近600年历史的大学,但作为留学生我首先接触到的却是科隆大学图书馆学教育的情况,所以我想把我所了解到的情况介绍给国内的同行,也许其中有某些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图书馆学在科隆大学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个大学有法学、医学、哲学等七个系,上百个专业和研究所(室),图书馆学只是哲学系33个下属单位中的一个专业.尽管如此,科隆大学的图书馆学专业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图书馆学  相似文献   

10.
张先生名清源,甘肃武山人,家在农村,是我大学时的同班同学. 上个世纪50年代的最后一年,我从老家陕北米脂县报考了远在千里之外的兰州艺术学院文学系.  相似文献   

11.
不少青年朋友常常这样问我:你没上过大学,怎么会喜欢文学这一行?又怎么会走上当作家这条路的?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们:我是在图书馆里读我的大学,在图书馆里学会文学创作,从图书馆里走上我梦寐以求的作家之路.  相似文献   

12.
弟弟第一次到北京读大学的时候,与我进京时的年龄一样.在父母的眼里,17岁,只不过是个孩子,而且,又是没出过县城连火车也没有见过的农村少年.母亲便打电话给我,说要不你回来接他吧,实在是不放心,这么大的北京,走丢了怎么办?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相似文献   

13.
行动的写作     
这个专题我想让写作者自己说话,他们是写《十四家》的陈庆港、写《中国在梁庄》《梁庄在中国》的梁鸿、写《上课记》的王小妮,他们的职业分别是职业摄影师、大学教师、大学教师兼诗人.本来还邀约了写《冬牧场》的李娟,她还在遥远的新疆做一个真正意义的"劳力者",我不想因为我的约稿改变她的生活节奏.作为这个专题的主持人,我还是想,他们说他们的,我说的我的,这种主持不"主"的方式,也许倒可以有一种各说各话的嘈杂.  相似文献   

14.
十一月的厦门,白鹭栖息,三角梅盛开,是最美好的时节.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全球知识女性精英群体——大学女校长们——又一次集会,探讨"文化与教育的包容性发展".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对第五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的举行及世界大学女校长论坛十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向各位校长和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我本人在厦门度过了幸福的青少年时代,在此,我也以我个人的名义向各位表示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15.
今年国际大专辩论赛的国内预赛,我获邀担任评委.想起20年前我在大学读书的时候,也曾经是辩论赛的爱好者,真是恍如隔世. 当年举办第一届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时候,海内外众多一流的学者担任评委,国际一流的大学辩论队用华语论辩,不但扩大了中文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让观众通过选手比赛中的逻辑推理和辩论体会到华语的魅力.  相似文献   

16.
你想想,连大学出版社都不搞学术了,都市场化了,甚至都低俗化了,中国的出版还有什么前途!馨誉鬓记者:"转制"曾经是2004年中国出版业最重要的关键词。我还听说,大学出版社还给转制订了个时间表。您怎么看? 贺圣遂:对于大学出版社转制和市场化,我的立场是比较保守的,我比较注重从大学出版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大学出版》杂志自1994年创刊以来,已走过了10年的发展路程。它是伴随着我国大学出版业的发展而不断成长起来。目前,《大学出版》已经成为大学出版人必读的杂志。突出工作指导性又注重学术性已成为它的特色。办杂志,我是外行;读杂志,从杂志里寻找自己所渴求的知识和信息,则成为我生活中的习惯性需求。《大学出版》是我阅读和学习的园地,获得信息的源泉。正如一位大学出版界的老社长亲自对我说的,《大学出版》他每期必读,《大学出版》是他了解大学出版业发展状况和发展态势的重要信息资源。《大学出版》能有今日之成绩,是经过几届中国大学出…  相似文献   

18.
叶浅予自传     
1922年我15岁时,高小毕业,投考杭州的中学.吸取前一年投考第一师范失败的教训,这次考了三个学校.除一师之外,还加考一中和新办的盐务中学.结果,一师仍然落榜,一中和盐中皆被录取.父亲认为盐中是盐运使衙门办的学校,毕业后找工作较有把握.我也想,进一中,毕业后虽有利于升大学,但父亲经商,不一定能送我进大学,于是决定顺从父亲的意愿,读盐务中学.  相似文献   

19.
高考时我第一志愿填报的大学是辽宁大学,第一志愿填报的专业是档案学.我喜欢我所学的专业,那是我成年后第一次做出的最重要的决定和选择,无怨无悔.我从高校的大门走出后,如愿以偿的迈进了兰台的世界,光荣地成为了辽宁省档案局(馆)的一名工作人员.自党的十七大以来,辽宁的档案事业蓬勃发展,率先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电子档案备份中心.我有幸成为了这个新兴集体的一员.我深深爱上了这个充满温暖和激情的集体,因为这个集体有太多让我骄傲和敬佩的人和事.  相似文献   

20.
一位初出茅庐的青年记者,奉命去采访一位有贡献的中年女科学家,他们的对话如下: 记者:解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学府培养了不少人才,请问:您毕业于哪所大学? 女科学家:对不起,我没有上过大学。我搞科学研究全靠自学,我以为自学也可以成才. 记者:(愕然)听说您又成功地完成了一项科研项目。请问:您的新课题是什么? 女科学家;看来你并不了解我的工作.我一直致力于这个科研项目的研究,目前只是又有了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