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道金 《中国德育》2007,2(6):15-17,31
理想的人格是真善美的统一。自尊感作为个体对自我的一种情感体验,对个体人格的完善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个体自尊感的发展过程也是个体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个体自尊感的发展有助于个体实现真善美统一的完满人格。  相似文献   

2.
自尊感也称自尊,自尊心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而形成的自我价值感体验和自信体验。自尊感对个体人格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然而,现实中人们对自尊感,尤其是儿童自尊感的认识不够,也缺乏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文章通过笔者做班主任的经历,讲述了在学生犯错误时,能够不伤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自我价值感(self—esteem)是个体在自我评价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情感与态度。由于它归属于情感范畴,因而具有动机的性质。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动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我价值感水平高的人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行为积极主动;自我价值感水平低的人难以逃脱“自我”的狭小圈子,把行为的重点放在满足自尊的需要上,他们的行为往往是无益于自身发展的。因此,培养儿童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是教育应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不仅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儿童行为积极主动的源泉。  相似文献   

4.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自我价值的体验与评价,或者对自己看得多高或多好的评价,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高自尊与个体的积极心理与行为相关,低自尊与消极心理和行为相关。[1]坚韧人格被认为是集认知、行为、情感为一体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2],具有该特质的个体,经常能看到事物积极的方面,保持一种积极投入、乐观进取、坚韧不拔的认知情感状态,面对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5.
1引言   自我价值感(self-worth或self-esteem)是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具有一种弥漫性的影响,也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青少年时期是由不成熟向成熟迈进的过渡时期,同时,也是自我观念形成并趋向成熟的阶段.研究当前青少年自我价值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6.
自尊是指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或自我形象,是个体对自我的整体评价.高自尊的人具有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和积极的自我形象,低自尊的人具有较低的自我价值感和消极的自我形象.自尊在儿童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儿童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一个高自尊的儿童,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充满信心,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学习和生活,较多地体验成功的快乐.相反,一个低自尊的儿童总是倾向于否定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缺乏积极进取的动力,容易产生自卑、无助和焦虑的情绪体验,为身心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健康的自尊是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是实现大学生积极人格的重要途径,对控制大学生的情绪情感和个体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格、归因方式和社会支持是影响大学生健康自尊的重要因素,通过培养乐观的人格、积极的归因方式、增加社会支持度可以促进大学生健康自尊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自尊(self-esteem)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自我价值的体验与评价,或者对自己看得多高或多好的评价,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高自尊与个体的积极心理和行为相关,低自尊与消极心理和行为相关.[1]坚韧人格(hardiness)被认为是集认知、行为、情感为一体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2],具有该特质的个体,经常能看到事物积极的方面,保持一种积极投入、乐观进取、坚韧不拔的认知情感状态,面对困难和挑战,表现出较强的预见性和控制能力,大量研究表明,坚韧人格是一种积极的人格资源.而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既来自于环境的影响,也来自于初中生自身的人格特质等心理因素,有研究表明初中生的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密切,培养积极、乐观、坚韧的人格特质,将有助于初中生自尊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自尊作为一种人格变量,不仅影响个体对事件的情感反应,而且还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反应。自我价值保护动机理论认为,个体在潜在的威胁自我的情境下是否采用防御性的自我价值保护方式,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个体的自尊。个体无论自尊水平高低,在不同的情境中都有可能运用自我价值保护。  相似文献   

10.
从自我价值保护的观点来看自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尊作为一种人格变量,不仅影响个体对事件的情感反应,而且还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反应。自我价值保护动机理论认为,个体在潜在的威胁自我的情境下是否采用防御性的自我价值保护方式,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个体的自尊。个体无论自尊水平高低,在不同的情境中都有可能运用自我价值保护。  相似文献   

11.
自我价值感权变性研究是对过去着眼于自尊高低性的自尊研究的补充和拓展.个体将自我价值感建立在权变领域中,权变领域的成功能增强自尊,失败会降低自尊.人们会自我监督在这些领域中的行为,努力想要做好.这种对自尊的追逐会带来很多消极后果,如影响自我调节、人际关系和心理生理健康等方面.自我价值感权变性的研究尚存不少争议,比如是否人人都有权变领域、权变性结构以及和自尊的关系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厘清.  相似文献   

12.
<正>一、问题提出自尊也称自尊感或自尊心,是社会评价和个人的自尊需要的关系的反映,是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国内外诸多研究表明,自尊作为个体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它的发展状况不仅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直接相关,而且作为一个中介变量,它对个体的认知、动机、情感和社会语言均有广泛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初期,他们的自我意识也逐渐开始萌动和增强,学生会在成败体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我概念,而自尊水  相似文献   

13.
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逃课、沉迷网络游戏、考试作弊等现象.这些消极的行为与学习倦怠有直接的关系.心理幸福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学品质,拥有较高的心理幸福感水平,能够改善大学生消极的心理状态.自尊是人的个性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尊的发展对个体人格的构建有重要作用.文章研究了心理幸福感、自尊、学习倦怠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心理幸福感对大学生的自尊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具有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自尊是指一个人在对待自己的态度中表现出的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自尊是一种社会需求,人们对它的需要超过了物质和生理方面的需要.作为自我系统的核心成分之一,自尊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自尊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整个人格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作为起中介作用的人格变量,自尊对学生的认知、动机、情感和社会行为均有重要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自尊是在对自身价值进行判断基础上的情感体验,是一种社会的建构。自尊的价值不仅在于它让人感觉更好,也可以使人生活的更好,能帮助人更有力、更恰当地迎接挑战、抓住机会,去达成人生理想。米德和库利等人的研究都表明,自尊来自于他人的赞许。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父母、教师及同学是个体自尊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会不断接受成人社会的价值标准,并领悟父母依据这些标准而产生的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最终将这些东西内化,这一过程对个体自尊的形成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有关自尊发展的研究中有关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和青少年自尊的影响一直是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董颖红  刘丹 《中学教育》2019,16(3):94-100
同胞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同胞关系问卷、自尊问卷、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对197名仅有一个兄弟姐妹的非独生子女进行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同胞关系对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以及自尊的中介作用和出生顺序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同胞关系、自尊和学业自我效能感在不同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头胎比二胎感受到的同胞冲突更多;同胞亲密关系与自尊和学业自我效能感显著正相关,同胞冲突关系仅与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显著正相关;同胞亲密而非冲突关系能够显著预测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在其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同胞亲密关系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效应仅限于头胎。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自尊因其对人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独特作用而备受心理学家关注,但自尊的成分与结构问题却一直没有取得共识.在综述以往自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关于自尊结构的新观点:双重两因素模型.认为个体的自尊包含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双重结构,同时二者均具有能力感和价值感两个基本成分;自尊的双重两因素各成分间既有独立性,又相互协调、互相影响.自尊双重两因素结构模型能很好体现个体的自主性与社会性特点,也能更集中地揭示自尊成分的不同特性与心理功能.  相似文献   

18.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我价值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健康的自尊感与各种积极的心理品质相联系,在个体心理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论文主要分析了中级阶段中亚留学生自尊的整体状况及其与汉语口语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希望能够丰富中亚留学生自尊状况研究的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19.
自尊是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我价值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健康的自尊感与各种积极的心理品质相联系,在个体心理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论文主要分析了中级阶段中亚留学生自尊的整体状况及其与汉语口语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希望能够丰富中亚留学生自尊状况研究的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20.
婴幼儿自尊的前兆与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的评价性情感体验,由能力感和价值感组成。婴幼儿自尊的前兆源于主体我带来的掌控感及亲子依恋带来的归属感,这是一种处在行动水平的自尊。随着儿童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加深,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不同领域的能力并习得社会价值标准,进而产生能力感和价值感,形成初步的自尊,这是一种处在前概念水平的自尊,是个体自尊今后发展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