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唐青年诗人李贺,过去有“鬼才”之目,他的诗独具风格,被称为“天地间欠此体不得”的李长吉体,历代诗歌爱好者纷作评介。对他的艺术风格,或曰奇峭,或曰瑰谲,或曰怪丽……,其中以在李贺死后十五年,第一个为李贺诗集作序的杜牧说得最为形象。他说:“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邱垅,不足为其怨恨悲愁也;  相似文献   

2.
李贺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和鲜明的创作个性在唐诗坛上独权一帜,自成一家,被人誉之为“长吉体”,如宋人魏庆之在其《诗人玉屑》中说:“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  相似文献   

3.
南宋著名文学评论家严羽,将中唐诗人李贺的诗歌冠之以“瑰诡”两字,这真是一语点出李贺诗歌的风采精神。所谓“瑰诡”,就是指李贺诗歌那种语丽辞奇、光夺眼目的艺术风格,和那冷艳凄清、迷离恍惚的艺术境界。李贺的这一奇崛幽峭的浪漫主义创作特色,不仅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也为我国古典诗歌  相似文献   

4.
毛主席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李贺是我国中唐时期著名的青年诗人。他在自己短促的一生中,呕心沥血地创作了不少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比较好的优秀诗篇。这些诗篇,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特别是大量运用比、兴两法,造成瑰丽谲怪的艺术境界,抒写他对中唐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和内心忧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兴两法起源很早。《诗经》中已经大量存在。后世有成就的诗人一直把这两种手法作为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加以继承和发展。李贺诗歌是以运用比、兴手法著称的。  相似文献   

5.
略论李贺诗歌的冷艳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贺诗歌以瑰诡冷艳著称,其另类的诗风是李贺坎坷人生和独特个性的艺术体现。李诗的“冷艳”是从诗人内心深处外放出来的,并呈现为意境、意象、色彩、语言等无所不在的美。  相似文献   

6.
李贺写竹     
<正> 李贺的家乡昌谷,在今河南省宜阳县地,其地依山带水,竹林繁茂。与李贺同时的诗人元稹曾写有《连昌宫词》,起首即曰:“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自束。”(李贺故宅就在故连昌宫附近)据中共宜阳县委宣传部《李贺故里调查》曰:“今昌谷村名虽无,但此一带村子有三乡、上庄、下庄、南寨、柏坡、后院等.大都村头相连,绿竹成园,较大之竹园即有一百多亩。”“连昌河谷  相似文献   

7.
《卖柑者言》之一“怪”初语四《卖柑者言》中有“予怪而问之曰”的句子。很显然,这里“怪”是意动用法,译作“予以之为怪问之曰”,即“我认为这件事奇怪就问他”。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学参考书》上却译作“我用责怪的口气问他”。为了辨明这一词释义的正误,我翻了几本中学古文注释的资料,均与我的看法同。因此我认为教参上的这句翻译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刘禹锡《柳君集记》云:“昌黎曰:‘吾尝评其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雄深”偏指思想内涵,“雅健”重在艺术形式。没有雄深的思想、精警的内容,艺术上不可能雅健,语言也峭厉不起来。后世研究韩、柳的学者喜把韩、柳文风作比较:或曰韩如海、柳如泉;或曰韩如水、柳如山,都抓住了韩、柳文的外部表征,然而,从二人的主体意识上探讨,韩文肆意奔放如长江大河;柳文谨峭精博如幽岩怪谷。柳文风格表现在内容的博大精警,文势的挺拔雄健,构思的剪裁新奇,结撰的层见叠出,语言的简洁峭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辛稼轩被推为豪放派的首领人物,由来已久。最明确的说法,始于清初王士祯的《花草蒙拾》,说:“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日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以幼安称首。”其所谓“南湖”指明代张綖。其实,张綖说的是“词体”,而非“词派”。他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一作“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然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诗余图谱》)张綖此说,是对北宋自苏东坡以来对词的两种不同风格的“铁板红牙”之喻的理性概括,指的是词作风格的两大类型。以“婉约”代表阴柔之美,以豪放代表阳刚之美。张綖指出秦观和苏轼词的  相似文献   

10.
对《病梅馆记》文中“固也”一语,新、旧高二册《语文》课本均注曰:“本来是这样。”笔者认为,此注殊不可解。兹质疑如下: 原文是这样:“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注释表明,作者是赞同“或曰”之见的。照此,对下文作者的相关言行则有诸多不可解之点:1.作者既已赞同“或曰”之  相似文献   

11.
对齐梁诗尤其是宫体诗歌艺术体制的接受是李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当元和诗变之际,以穷力追新的艺术精神和修辞之美为深层契合点,李贺充分汲取了宫体诗的对仗、用典和琢字炼句、写景造境技巧以及高度精巧化的语言艺术,以破大历之熟习、元和之浅近。五言徒诗与乐府两体之外,方兴于梁陈宫体作家群而未能充分发展的七言歌诗一体也在李贺手中再次得到新的发展契机。同时,又能与《离骚》、汉乐府古歌谣、南北朝民歌的多方学习相融合,形成了"词诡调激,色浓藻密"的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2.
“贺诗巧”     
朱熹说:“贺诗巧”。(见《李贺诗歌集注》17页转引自《朱子语类》)这个“巧”字确实概括了李贺创作手法的重要特点。他用词造句谋篇布局十分巧妙。读长吉诗就象走进了美丽的园林,处处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艺术的启示,不禁为诗人巧妙的用心和大胆的创造所倾倒。李贺善于用生动的形象把来自生活的感受传达给读者,他在感受生活的时候,  相似文献   

13.
“李贺诗集”卷二《感讽五首》之二诗有二句曰:“寒食摇扬天,愤景长肃杀”,我翻过古代许多版本的“李贺诗集”,此处“摇扬”二字之“扬”,皆作提手旁之“扬”,无作“木”旁之“杨”者,但有个别的版本如《锦囊集》、四库全书本《昌谷集》、清姚文燮注本《昌谷集》此处却作“垂杨”.“李贺诗集”卷四有《新夏歌》一首,篇末二句曰:“三月摇杨入河道,天浓地浓柳梳扫”,其中“摇杨”之“杨”,许多版本都作“木”旁之“杨”,但也有个别的版本如《锦囊集》、《全唐诗》之李贺诗集此处则作提手旁之“扬”.李贺诗这两处之“摇杨(扬)”,作“垂杨”和尚有作“摇漾”者暂不论.而以《感讽诗》作“摇扬”和《新夏歌》作“摇杨”者居多(如《协律钩玄》、光绪四年宏达堂开雕本的《李昌谷诗注》,也有《感讽诗》和《新夏歌》皆作“摇扬”者,(如吴汝纶评注本《李长吉诗集》,《全唐诗》之李贺诗集)还有人认为这两处皆应作“摇杨”者(如今人刘衍《李贺诗校笺证异》.①)应以何者为长呢?虽一笔之差,却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含义迥别,不可不辨.  相似文献   

14.
“体”即风格特征。稼轩体即稼轩词之风格特征。“形神兼备”谓之体,稼轩体正可作如是观。或日“形神兼备”乃艺术之普遍特征,但稼轩体自有其独特之形与神。就其“形”而言,稼轩体既能在词域内博观约取,集众成一,又能以古诗文为词,大量用典使事,还能把目光转注于民间俗语;观其“神”则是:稼轩体之英雄语豪而不放,妩媚语婉而不浮,闲适语闲而不适。总之,稼轩体之构成是其表层之表现形式美与深层曲折含蕴美的结合;是直觉印象之“面”和深层印象之“味”的结合。  相似文献   

15.
近日读到毕业不久现为语文教师的一位同学来信,要我解答一个问题:当年文学理论课,老师分别讲过艺术手段、表现手法、艺术技巧三个概念,但未连类辨析,今能否补上一讲,以解我及我的学生之惑?真是一个好问题,指出了我讲课的不足,更启发我对相关概念作连类思考。在日常话语中,这三个概念确实常常混用。元好问《三乡杂诗》之三:“溪南老子坐诗穷,穷到箪瓢更屡空。五凤楼头无手段,碧鸡坊外有家风。”诗中“手段”一词,指处理世事的方式方法;而“手法老练”、“手法纯熟”、“手法高超”等语,又含有工夫、技巧之义。在现代文艺学中,这三个概念均属…  相似文献   

16.
李贺以“鬼才”诗人而著名于世,始于北宋。宋祁在评唐人诗说:“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但不少人爱其才,议为用“鬼才”去称呼李贺,似乎对诗人有点不太恭敬,故又称他为“鬼仙”。如严羽就是其中之一,他在《沧浪诗话》中说:“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耳。”  相似文献   

17.
李贺诗歌研究是新时期唐代学研究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从创作心态、神鬼诗创作成因、结构艺术、色彩运用、审美研究、诗理特点、长吉体、李贺诗派、诗歌渊源与影响、与词之关系等多个方面对新时期李贺诗歌的研究成果作了具体的分析、评述。  相似文献   

18.
牛致远 《语文知识》2002,(11):15-18
要写出字字珠玑、行行金玉、脍炙人口、赏心悦目的文章,首先要注重对词语的锤炼和推敲。对词语进行锤炼,名之曰炼字。论及炼字,人们对如何锤炼动词、形容词,尤其是动词,用墨如泼,因为“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全部生活都是运动的。”(托尔  相似文献   

19.
《方言》在说明词的地理分布或释词时,常使用“或曰(或谓之)”、“亦曰(亦谓之)”、“又曰(又谓之)”等术语,它们遵循一定的义例,“或曰(或谓之)”,“又曰(又谓之)”用于说解同义异词,包括同地异词和异地异词,“亦曰(亦谓之)”高于说解同词异义和同词异地。  相似文献   

20.
“谶应”一词,见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宋代虽云崇儒,并容释道,而信仰本根,夙在巫鬼,故徐铉吴淑而后,仍多变怪谶应之谈。”对于“谶”,《说文解字》解释说:“谶,验也,有徵验之书。河洛所出之书曰谶。”《广雅·释诂四》云:“谶,纤也。其义纤微而为效验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六说“谶”乃“诡为隐语,预测吉凶。”可见,“谶”是指对于未来带有应验性的预言和隐语,它往往假托天命与神意的形式出现。“应”则是印证、应验的意思。《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