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田古民居是客家乡土建筑的典型代表.笔者通过对培田古民居的实证考察、测绘、访谈等工作,探析培田古民居在环境艺术、建筑艺术、装饰艺术等方面的创作手法与特征.认为培田古民居建筑既有历代相承之处,又显时代鲜明个性;既有民族性,又实现池域性.对中国现代的建筑如何体现其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无疑是一个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2.
徽州古民居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中的宝贵珍品,是徽化研究的对象之一。徽州古民居建筑中蕴含的化意味,主要体现在对古代美学的家居运用上,徽州古民居建筑依山傍水、顺应自然、浑朴简约、富于变化、精雕细刻、造型独特等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儒家化中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中国儒家化的致用性、教化性。  相似文献   

3.
陈白沙与陶渊明以及道家思想的联系,体现于安贫乐道的节操与“自然”之旨的追求。白沙在坚守安贫乐道儒家传统的同时,表现出个性、超脱的姿态,体现了道家影响;白沙追求“自然”之旨的精神与道家的联系显而易见,但他又以“自得’’为“自然”的思想核心,并以实现圣贤境界、追求仁政为目的。  相似文献   

4.
"和"是徽州古民居核心理念的折射,主要表现在民居与周围环境、民居与公共建筑、民居的结构、室内的装饰、多样性的统一、色彩选用等多方面的和谐。从成因上分析,主要是儒家文化的温柔敦厚、道家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徽商和气生财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诗歌的生命主题及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诗歌既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伟大理想,又表现了他人生抉择的痛苦与矛盾,在生命意识的消释中,儒家的伦理价值生命观和道家的自然哲学生命观深深影响了他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这些为后代士人努力去追求自身的生命价值意义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梳理儒、道、佛家体育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家体育美学审美价值的反思,道家体育美学思想的审美判断和佛家体育美学思想的审美感知进行了阐述。研究认为,儒家体育美学的审美价值体现在个体生命的追求,道德价值的塑造和体育伦理的教化;在道家思想文化体系中,强调“身与物化”的审美价值取向,把阴阳、刚柔、虚实、动静等相对立的哲学概念范畴作为审美价值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7.
作为徽州明代民居的典型代表,程氏三宅体现了徽州民居较高的建筑技艺。从历史沿革着手,分析了程氏三宅在建筑布局与建筑性质上的特点,以及其在装饰、彩绘、楹联匾额等方面的建筑特色,同时对程氏三宅的保护进行了探讨与思考,对徽州古民居保护及现代徽派建筑设计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通过带队学生到苏南、皖南等地的江南古代民居进行专业考察的教学安排、教学内容的论述,说明了徽州古民居建筑风格凝聚着中华民族先人的智慧,充盈着东方建筑审美的特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艺术中的深刻影响,从而揭示了《专业考察》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屈原作品所表现的死亡意境,是诗人死亡观的艺术体现,是诗人人格境界的艺术转化,它蕴含着诗人对死亡的独特理解与阐释。诗人的死亡观既受孔子、孟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又有庄子死亡观的渗透。屈原对于以死殉节的坚定选择是儒家“内圣外王”、道家“无待而游”人格境界的双重体现。  相似文献   

10.
铜仁东山明清古民居建筑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本地浓郁人文历史的民居建筑,在民居建筑艺术特点上受客商文化所形成的徽派民居特征影响较大。由于该地域具有典型喀斯特地貌特点,以及共同的文化背帚,民居建筑的构成表现出与徽派民居一样的秩序、风水、宗法伦理特征。建筑形式上以风火墙,石库门和砖雕艺术的四合院特征。  相似文献   

11.
逍遥安乐的审美人生--略论邵雍儒道兼综的境界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两家都以审美为理想的人生境界:儒家以安乐境界为最高人生境界,道家追求的理想人生境界是突破现实,超越时空,无所待的逍遥境界.邵雍把儒家的安乐境界与道家的逍遥境界统一起来,追求一种逍遥安乐的审美人生,主要体现在:人生哲学的快乐原则,"造化在我"的本体境界,诗性的风流人格.  相似文献   

12.
在《徒然草》和《咏怀诗》中,高蹈超脱的审美追求是作品典型特征。两部作品皆具有道家美学倾向与动态审美观,在表达上也偏向朴素自然、含蓄婉约的审美方式。这是人类审美情感共通性的重要体现,也因此不同地域、不同时空的作品间才具有比较价值和意义。但是,两部作品在自然观、无常观和审美意象选择上仍存在许多不同,这种不同之处实际与两位作家背后占据主导的儒家、佛家思想根源有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名道教领袖兼文艺理论家、美学家,葛洪提出了许多独特的富有意义的文艺美学观点。主要体现在:针对儒家“德本文末”的传统文艺观提出了“文非余事”的尚“文”美学观;在尊崇道家所追求的自然美之基础上,针对道家只重自然反对雕饰的美学思想提出了“匪染弗丽,匪和弗美”的美学观;在探讨艺术的鉴赏时,提出审美鉴赏具有差异性以及艺术的多样性等观点;同时还针对儒家的“崇古”思想提出了文章“今必胜古”的文艺发展观。  相似文献   

14.
闽西培田古民居的环境文化、建筑文化、创新文化、教育文化、民俗文化和红色文化都是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通过挖掘、筛选、归纳,取之精华,着重阐述在保护原生态环境,构建和谐社会,保护古建筑遗产,传承民间技艺文化,挖掘楹联文化,继承耕读文化和红色文化教育中,发挥其对大学生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民居很多,但是由于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古民居文化和建筑特点。这些特点中又蕴含着中国书画精神的存在。湘南地区古民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从永州门窗雕刻装饰艺术中发现,它的装饰纹样的简洁,图案追求神似和韵律等等。这都是受宋代文人画的影响,追求一种"得意忘形"、"象外传神"的意境。从而构成传统民居中"天人合一,人神相处"的装饰特点。这样使建筑更加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又及富有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16.
徽州古民居是我国传统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徽州民居在村落选址、民居建筑和装饰细部的处理上都体现着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美学思想,对其深入研究,不仅可以从理论上揭示徽州居居所具有的环境美、建筑美、装饰美的特点,加深对徽州文化的理解,而且对现代环境艺术、造型艺术、装饰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谈道家的审美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家的审美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人法自然的生命观、通向逍遥游的生命教化思想及审美人格塑造的思想等方面。人法自然体现的是其顺应自然规律以关爱生命,从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思想;通向逍遥游体现的是其提升人的生命价值的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而审美人格塑造则是道家审美教育思想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人类思维认知水平与文学创作有内在联系。汉代离古未远,汉代文学代表作品的辞赋,表现出明显的理性思考的轨迹。汉大赋中的理性思考既表现为对儒家政治、道德的追求,又表现为讽谏意识的增强、讽谏内容的增多。汉代抒情、说理赋对道家自然无为思想的理性思考,具体落实在个人行藏出处的人格建构上,体现出对自然本真人格的追求。儒、道的合一影响及汉代士人人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湖湘传统民居建筑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古民居建筑其魅力除建筑造型、建筑功能外,还在于通过建筑装饰形成了与其它地域不同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功能实用性与艺术装饰性相统一;朴实简洁的装饰特色;浓郁的楚巫神秘风韵;天然的湖湘乡土气息;浪漫的写意情趣.传统的民居建筑装饰,是湖湘传统建筑最具有艺术特色的部分,它永恒的艺术价值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彰显湖湘厚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0.
徽州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艺术隐含了一定艺术审美、文化思想,它们追求天、地、人统一的宇宙观;宣扬人伦、孝悌、进学的礼制观;企盼福、禄、寿、喜的生存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