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理论发轫于认知心理学,该理论从思维深度解释复杂的语言现象,为日语教学提供了新途径。在日语词汇教学、日语语法教学、日语交际教学中运用认知语言学,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日语语法、词汇等知识,能够为学生熟练运用日语进行交际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日语动词多而繁杂,却不是恣意产生的符号,而是人类通过对世界的认知在所使用语言领域中逐渐派生的.其派生的特点是遵循人的认知机制、由少至多、由简单至复杂,并呈家族性纵向排列.认知语言学能够从认知的视角解释日语动词词族及其派生动词的产生原理,并揭示人类的认知是日语动词产生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是由认知心理学转化而来的,要学好日语必须通过认知语言学和日常的日语教学相结合实现,以此解决在日语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该理论以自身的思维深度解决了日语学习中复杂的现象,为日语的有效学习提供了新的方法,发挥了启发性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对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针对学术界对于现代汉语数量词修饰形容词结构中有关形容词的词性定位和语法功能的争议,从人类认知的角度,突破传统语法的限制,运用认知语言学框架下认知转喻机制理论,分别从凸显原则、“特征代替实体”转喻运作机制、无界范畴的有界化概括和语法转喻等角度对数量形结构进行多维度论证。结论如下:该结构因高频使用,具有从特殊文体的语言偏离现象向日常语言渗透,并逐渐取得与名量结构和动量结构同等的、具有规约性的语法地位这一倾向;同时,形容词所表达的状态性质意义和程度,通过其前数量词的修饰而不断得到加强、深化。  相似文献   

5.
美国著名人类语言学家帕尔默构建了文化语言学理论,在语言学与文化研究领域具有创新意义。他丰富与发展了人类语言学的三大传统,与认知语言学加以整合,构建了一种能够更好解释语言现象的理论——文化语言学。通过评析帕尔默在其文化语言学中对人类语言学三大传统与认知语言学进行整合的动因、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中的人类语言学情结、认知系统及其核心概念,可从中得到更多启示。  相似文献   

6.
日语中的感情形容词句存在第一人称限制,这是日语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日语学习的一大难点。本文以感情形容词的特性——人称限制为中心,从感情形容词的主观性和日语的"视点"两方面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并总结了人称限制在感情形容词句中解体的几种常用表达形式。通过本文的论述,旨在帮助日语学习者正确认识感情形容词的特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者的日语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先秦至明清时期的语言事实为基础,从语义方面对名词作量词现象进行了考察,发现名词作量词的语义演变具有规律性。这种规律背后的动因是人类的认知观。并从认知语言学语法化角度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识解是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范畴之一。识解是人们用不同的方法观察情景和解释内容的认知能力,是形成概念、语义结构和语言表达的具体方式。人类的识解能力可以从注意力、比较、视角、完型等方面予以解构和研究。认知语言学认为,识解能力在解释词义,划分词类,分析所有格构造,描写基本句型,解释语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功能。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法强调语法形式与意义或功能的匹配,倡导以语言运用为基础的语法教学基本原则,注重创设语法教学的语境,注重对语言使用的抽象和概括,注重语法形式与意义或功能的结合以及注重探究语法现象背后的理据。认知语法观及其指导下的语法教学原则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能够有效地回答和解决基础英语语法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原型范畴理论及隐喻认知模式,对通感形容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阐释,并从中探讨通感形容词词义引申的规律。结果表明:通感形容词的词义以原型义项为中心,以意象图式为基础,一方面通过通感隐喻映射到其它感官领域;另一方面,通过隐喻从感官领域投射到其它领域。同时还探讨了通感的规律和原理以及通感与隐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蒋伟 《海外英语》2012,(24):248-249
从语言共性的角度探索人类语言的本质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该文以语言句法中介词及介词语序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介词及介词语序在语言中的普遍性和规律性;然后,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和解释了产生这种现象的认知理据;最后分析得出人类语言的共性在于语言是客观世界在认知中的投射物,认知本质相同,必然导致各种语言形式在某些方面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12.
认知语言学把语法看作是概念形成过程,特别注重语义在语法描写和解释中的作用,把语境因素引入了语法理论的构建过程,恢复了被转换生成语言学所排斥的语境方面,构建出包含语境因素在内的语法理论体系。认知语言学的回归语境化对外语教学的启示包括以意义为中心讲解语法概念、重视词语涉及的认知域、认识语言知识是以用法为基础的、关注语法概念跟语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了沈家煊先生近十年的相关研究,简单介绍了沈家煊先生运用认知语言学原理进行研究的相关论文,重点阐述了语言的主观性及汉语语法教学方面的论文。"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即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脱胎自认知心理学或认知科学,成型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它涉及人工智能、语言学、心理学、系统论等多种学科,针对生成语言学,提出语言的创建、学习及运用,能够通过人类的认知加以解释,因为认知能力是人类知识的根本。认知语言学吸收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的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为语言研究增加了新的视角,也提高了语言学研究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内有学者将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和概念整合理论运用到通感的研究中。作者探讨了认知语言学对通感的阐释在如下三个方面的不足:1)通感的动因问题,2)通感形容词的词义问题,3)通感的认知机制与意义建构问题,以期望大家能够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6.
日语存在句的句式多样复杂,如果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考察分析日语存在句,运用认知参照点、概念化的动态性、框架语义、象似性、认知经济化等原理分析日语存在句的表达特征以及“ぁゐ”和“いゐ”的各自语义特征,认为日语存在句表达的认知参照点具有显性标识和隐形标识的特征。因此文章运用概念化动态性、象似性以及认知经济化的原理追溯了日语“存在”意义表达句型之多样化的根源,并且运用框架语义原理分析了“ぁゐ”和“いゐ”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名词前多个形容词修饰语的线性排序问题一直困扰着学生。认知语言中的距离象似性原则为解释这一语法现象提供了新视角。通过对距离象似性原则的相关介绍以及其在实例应用中的分析,指出象似性原则有助于学习者更科学有效地掌握这一语法知识。  相似文献   

18.
一词多义一直是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的认知语言学对该现象进行了更为科学和合理的阐释。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对修饰人类感官的形容词(感官词)的一词多义现象进行了阐释,并从中探讨感官词词义引申的规律,结果表明:(1)感官词的词义使用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感官,而是会跨越几个感官;(2)感官词的意义除了描述生理现象,也能引申到心理现象,由具体映射到抽象领域。  相似文献   

19.
李鑫熙  林琳 《学周刊C版》2010,(2):174-175
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理论语言学界兴起的解释语言现象的一种新的语言学思潮或研究范式.其两大支柱理论——分别以Langacker和Lakoff为代表的认知语法和认知语义学从语法和语义两个不同侧面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共同奠定了认知语言学的学科基础。本文试图对二者做个比较分析.以期加深对这两种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名词形容词化现象一直是语言学研究的话题,但是在一些深层次问题上语言学对该现象并没有做出很好的解释。名词形容词化的实质其实就是概念表征的变化。近年来在具身认知思潮的影响下,概念表征的具身性成为研究的热点。有研究者认为除了感知运动信息外,概念表征中也包含情绪经验信息和语言信息,同时语境和词频会通过影响经验信息的组合形式,进而影响概念具体性水平的变化。而词性的具体性和离散性是名词区别于形容词的关键特征。因此从具身认知视角下结合语言学研究,名词形容词化的过程即是在语境和词频的作用下,伴随不同类型经验信息的组合所产生的概念表征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