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作者根据中外鲁迅研究权威的提示和鲁迅其人其时独特的审美观和创作方法,对《伤逝》文本进行了较为深入地探讨,提出《伤逝》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格式特别”的第一部诗体小说,这一创新的见解。并通过对《伤逝》的诗的构思、诗的形象、诗的手法和诗的语言的具体而细致的分析,富有逻辑力地说明作品具有抒情性、象征性、哲理性、充满意境美、旋律美、和谐美,诗美丰茂,诗味醇厚。  相似文献   

2.
美如百合的《伤逝》是“东方伟大的叙事诗”,是鲁迅先生独特艺术才能的杰作。本文试从叙事学理论即 :叙述角度、叙述方式、叙述语言三方面 ,对《伤逝》散文化、诗化的抒情小说文体予以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短篇小说《伤逝》,以苏珊·朗格的符号论美学来解读它的语言艺术特色,有以下三个亮 点:一、符号的节奏美;二、符号的形象美;三、符号的个性美。  相似文献   

4.
将鲁迅《伤逝》与森鸥外《舞姬》作对比,解读《伤逝》的空白部分,探寻鲁迅《伤逝》中的留白构思。  相似文献   

5.
张艳霞 《考试周刊》2011,(77):21-21
真善美事物的毁灭会让人们产生悲剧感。欣赏悲剧艺术,会让人精神上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刺激。鲁迅先生通过短篇小说《伤逝》让我们领略了什么是悲剧美。  相似文献   

6.
《伤逝》是鲁迅创作的唯一一部爱情小说,也是一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品。本文着眼于文本分析,从作品的内容出发,结合鲁迅当时的创作心境,以男女主人公和鲁迅本人等为研究对象,较为客观地分析了鲁迅小说《伤逝》的创作目的,并对《伤逝》所蕴含的思想主题进行了合理的推测和论述。  相似文献   

7.
《孤独者》与《伤逝》相隔四天完成,鲁迅不公开发表的原因与《野草》直接相关。《野草》记录着鲁迅“难于直说”的爱情心理历程,含蓄委婉,有意掩饰爱情色彩以免引起对手的攻击。而《孤独者》、《伤逝》在彻底反封建主义思想中又蕴含着作者自己的情感世界。鲁迅为了保护《野草》的神秘,保护自己的爱情,于是把《孤独者》、《伤逝》锁进抽屉,不公开发表。  相似文献   

8.
《伤逝》与《寒夜》具有共同的悲剧性主题:个体在困境中选择救出自己而致使了他人的毁灭.在《伤逝》中涓生抛弃了变得怯弱的子君,在《寒夜》中曾树生离开了病重无能的汪文宣.在相同的主题背后隐含了作者不同的生命感受.  相似文献   

9.
对鲁迅《伤逝》的理解不能忽视鲁迅爱情观及其与存在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爱情观的联系,不能忽略《伤逝》所受《诱惑者日记》的影响。鲁迅追随克氏,把爱情与个体精神的成长联系起来,以爱情为精神成长之台阶,因此《伤逝》中透露出"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的痕迹,主人公从文学家影响下的唯美爱情到道德责任的逃避与受谴责,再到准宗教性的忏悔,涓生其实还是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精神成长。鲁迅写《伤逝》不只为强调经济权之重要,更为强调个体精神成长之重要,而这都离不开克氏与《诱惑者日记》的影响。正是在世界文学的关联和比较文学的视野中,《伤逝》主旨得到更为准确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论《伤逝》的悲剧意识黄圣银一一九二五年,鲁迅写了他的唯一的一篇爱情题材小说《伤逝》。在以追求个性解放为特征的五四时代的爱情受到众口一辞的称赞时,《伤逝》却考察了这种爱情问前延伸后的灰暗和衰微,从而留给人们一个深刻的疑问:“子君、涓生爱情的生长为何夭折...  相似文献   

11.
《伤逝》是“东方伟大的叙事诗”,是鲁迅先生独特艺术的杰作。本文试从叙事学理论,即叙述角度、叙述方式、叙述语言三方面,对《伤逝》散文化、诗化的抒情小说文体予以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全部小说是他考察人性的“实验室”,考察的方法是将人物置于绝境,对人性的悲观绝望贯穿了所有作品;而《伤逝》是以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爱情加入全部人性考察的,如此,丰富完善了他的国民性(人性)主题。  相似文献   

13.
以往人们在评析鲁迅小说〈伤逝〉时,往往更多的是从客观角彦寻找造成主人公爱情、人生悲剧的根源 其实也可以从国民性弱点以及封建性方面来挖掘造成《伤逝》主人公悲剧的主观原因.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伤逝》有说不尽的话题,不论是叙述文本自身的结构、作者采用的独特的叙事视角,还是叙述者的每一次评论,都给读者理解文本带上了许多值得思索的问题。在叙事学理论不断发展的当下,本文试图运用叙事学理论解读《伤逝》,并结合作者的经历,体会鲁迅小说中别具一格的复杂性和深刻性。  相似文献   

15.
《伤逝》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关于<伤逝>的研究不仅角度多样,而且呈现出不断深入的态势,因此对这些新的研究做出相应的概述就显得非常必要.根据韦勒克、沃伦的理论,可以将这些研究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两类,前者又可分为社会学角度、文化学角度、创作心理学角度及本体论哲学角度等,后者则集中表现在声音、叙事、隐喻等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16.
<伤逝>以灵魂自我言说的方式,阐释着爱情的另一世界:生与死的人生对话.是活着还是死去?鲁迅用一个历史学家的方式,解剖着自我生命的孤独、彷徨,在倒立的思想中,解答生命的焦虑和不安,也预言着生命的希望和自我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伤逝》中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 ,有其外在的社会原因 ,更有其内在的个性因素。子君婚后的不思进取、传统世俗的爱情观、人生观 ,有目共睹。涓生易冲动 ,沉醉于爱情时忽略了爱情的要义 ;过分注重自我感受 ,钟情于个人奋斗 ,不谙世事 ,所以不能正视现实 ,在困难面前一味推卸责任 ;性格的怯弱 ,良心的谴责 ,使得他面对子君的死痛不欲生。涓生的个性弱点更是不容忽视的悲剧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胡适的戏剧《终身大事》和鲁迅的小说《伤逝》思想内涵的比较,可以发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两位主将在女性解放和婚姻问题上的异同,即胡适认为妇女的解放以摆脱家庭的束缚为标志;鲁迅则认为,离开家庭只是女性独立的序幕,只有真正确立女性自主意识、争取到平等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才有可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19.
《伤逝》作为《彷徨》中的代表性小说,它从相爱离出两性之爱的轨道、启蒙者的理想在现实遭遇中隐退和"往那里去"的追问等三个层面,以第一人称写作表达了20世纪社会转型以来生活在"无爱的人间"的鲁迅当时所深刻体验到的虚无,也从内面固执地承载着鲁迅在长期"沉默"中所持有的虚无感。这种虚无感来自于在启蒙话语的构建中深刻地体验到的质疑启蒙思想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伤逝》是悲愤凄婉的爱情哀歌,负载着太多太深厚的意蕴,留下无比广阔的空间供人们从不同角度深入发掘。作者采用“涓生手记”的形式,以独特的视角,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破灭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