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报纸称为“邸报”。它出现于唐朝开元年间,宋时最为流行,一直到清朝才消亡,约有1200年的历史。邸报是我国古代封建政府的机关报,也是封建地方军政官员获取朝廷信息的重要传播媒介。它的内容包括:l、皇帝的诏书、皇帝的起居言行;2、封建王朝的法令、公报,朝廷的重大活  相似文献   

2.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历史研究工作和档案馆工作,原本属于同宗的。在我国古代,“史”这个字,本身就意味着“历史”与“档案”,“历史研究者”与“档案工作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古代的“史官”既是历史研究者,同时又是国家典籍(包括档案)的管理者。相传我国春秋时的思想家、《道德经》的编修者老子李耳,就曾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负责管理档  相似文献   

3.
“文史一家”,这话讲得有道理。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新唐书》说他“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的现实主义大师,恩格斯说“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法国‘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这都说明了“文”等于“史”。而我国古代两部历史名著——《左传》和《史  相似文献   

4.
本书是一部填补琉球史空白的学术专著。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琉球与朝廷就建立了稳固的藩属关系,琉球每一代国王都需要接受来自大陆朝廷的册封。15世纪以来,琉球不断受到倭寇等外族的侵扰,尤其是“二战”以来,琉球人民在美日铁蹄之下惨遭蹂躏,关于这片土地的历史资料也遭到人为毁灭。  相似文献   

5.
档案法史是档案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筑档案法学理论体系和基础的同时,有必要认真研究我国历史上档案法律方面的变迁,总结经验,以达继承优秀遗产并发扬光大之目的。 在研究中国档案法史特别是古代档案法史之前,有几点需要说明:首先,中国古代档案法史体现了“中华法系”根本特征的一些内容,如“法自君出”,皇帝是最高的立法者(“钦定”)和最大的审判官(“廷审”),皇帝的诏令具有最权威的法律形式;“民刑不分,诸法合体”,历代具有代表性的法典基本上都是刑法典,同时也集民法、行政法(文件与档案管理法基本  相似文献   

6.
先秦史官的职责与地位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时期,文书工作、档案管理、记注历史,这三项工作是结合在一起的,其职能承担者是我国历史上统称的史官。《说文解字》云:“史,记事者也,从右持中。”我国古代,官史合二为一,“史”即是官,是掌持簿书,判断讼狱,管人管事的人。先秦史官,就是最早的文书档案工作者,也是最早的知识分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史官的职责与地位也在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7.
南京云锦产生于六朝,兴盛于明清,衰落于民国,复兴于当代,迄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锦工艺之大成,位居中国古代三大名锦之首,元、明、清三朝均为皇家御用贡品,是龙袍、嫔妃衣饰的主要用料,亦是馈赠国外君主、使臣和赏赐朝廷大臣、皇亲国戚的高贵礼品。因其丰富的文化和科技内涵,被专家称作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公认为“东方瑰宝”、“中华一绝”。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科技档案特点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世界上文化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真实地记载着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历程的古代科技档案是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第一手资料。讨论古代科技档案的特点,旨在使古代科技档案得到更广泛的开发利用,为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者提供方便。   中国古代科技档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古代科技档案多以科学家个人论著的形式流传   在我国古代,劳动被视为卑贱,技术被诬蔑为“奇技淫巧”,社会地位低下。墨子就因为自己曾作过工匠,擅长机械制造,而甘愿承认自己是“贱人”。在这种轻视技术的伦理风尚下…  相似文献   

9.
中国虽然曾产生过世界上最早的报纸——“邸报”,但现代意义上的报业萌芽却是近代的事,远远落后于西方。 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指出,“邸报”二字的首次出现始自唐代。唐代宗大历(公元766-779年)年间,诗人王建曾作《赠华州郑大夫诗》,其中“报状拆开知足雨,赦书宣过喜无囚”中的“报状”,就是朝廷发行的官报,主要用于朝廷的事务发布,这是有关中国古代报纸的最早记载。唐人孙樵在其所著的《经纬集》卷三载有《读开元杂报》一文,对唐代朝廷官报有比较详尽的介绍。尽管历代朝廷对报纸管理甚严,禁止民间私自办报,但宋…  相似文献   

10.
一、大事记与“史”的关系大事记和年谱在性质上和技术上都是相同的一种编年体史学著作,差别在一记事,一记人。大事记(年谱)与“史”(传)是并列的、彼此独立、相辅相成的。1987年有人写关于大事记的文章,其题目就叫“编史工作的第一步”。这是一种较有代表性的看法,认为大事记是将收集到的材料排列甲乙,供写“史”参考。我国古代史书有很长历史、内容形式丰富多样。但不外刘知几在“《史通》分叙六家,统归二体,则编年、纪传。均正史”.(《四库提要·编年类序》)又,“纪传编年,未有轩轾”。(章学诚:《史考释倒》)可见编年体这种史书体裁,较之纪传,并未有粗细前后之分。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中国古代是否有“报纸”这一文献类型,学术界历来说法不一。史学界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而报学界则认为“邸报”就是我国古代的报纸,它又名“邸抄”、“条报”、“杂报”、“朝报”、“状报”、“录报”、“塘报”、“驿报”等等,道光以后称为“京报”,因而“一部中国古代报纸史基本上就是一部邸报史。对“邸报”产生的时间,报学界有的人认为产生于先秦或两汉,有的人认为产生于唐代,目前后一种说法占上风。如梁家禄在《中国新闻业史》中称:“最早的报纸是距今一千二百余年出版的《开元杂报》”;郑如斯和萧东发在《中国书史》中也称:“‘邸报’  相似文献   

12.
关于出版史、印刷史的分期,有关的论著一直有不同看法。大要可分为两类:一类以社会发展历史为背景的分法;一类以出版、特别以印刷生产力特征为标准的分类。以社会发展历史,即以《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近代、现代的区分为分期,最早出现在“书史”领域。现在可见到的以刘国钧《中国书史简编》(修订本,1981)为代表。该书在古代以后分3章:19世纪中叶至“五四”前夕,“五四”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严格按历史分期,莫过于对《新青年》,  相似文献   

13.
笔记作为一种重要史料,对于档案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及独特的作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非官修著作,多为在朝廷任职官员或乡野文人自己编著而得,可以据此与官修正史相对照,具有扩展意义,并达到查考、证实的目的。笔记类档案史史料中的内容有记录古代档案管理、档案利用的,也有阐述档案价值的。后人多应用这些史料在档案词源研究、文档名词发展研究、古代档案工作研究等领域。笔记史料是不可忽视的档案史史料类型。  相似文献   

14.
李志明 《大观周刊》2012,(2):188-188
历史课教学面大量广,包括中国史、世界史。中外历史又分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三部分。在历史知识领域如此广阔的范围内,如何让学生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每个历史教师经常面临的问题。我仅从从事教学十年来的实践中谈一些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15.
邹浩 《传媒》2023,(6):42-44
《中华遗产》以“叩击历史星空,梳理华夏文明”为办刊宗旨,多年来逐步形成“最中国文化”“文明梳理”“古代社会生活史”三大内容体系。本文通过《中华遗产》内容专辑的描述,考证其跨界运营的思路,阐释《中华遗产》以“中国古典美学”立身,并展现古代中国人的“雅致审美”和“精致生活”的办刊理念。  相似文献   

16.
1996年7月23-26日召开的大连明清小说国际研讨会,别出心裁,开会之日,人手一册书名《稗海新航》的论文集——不仅会前由出版社正式出版论文集之举创国内外学术会议的先例,而且文集中的13篇以“回顾与展望”、“历史与现状”为题的文章,综合评述了近15年来古代小说研究的得失(包括小说史、小说理论、名著的研究以及日本、越南、欧美等国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况)。读了这一批高质量的论文,我写出了如下的感言。  相似文献   

17.
談邸报     
“邸报”是中阔古代的宫廷官报。在歷史文献中,它有时被称为:“邸鈔”、“閣鈔”、“朝报”、“雜报”、“条报”、或“除日”。因为这种官报大多在首都出版,所以又通称为“京报”。远在公元前二世紀汉武帝初年,中国就出現了这种被称为“邸报”的宫廷报紙,它們是一种由地方藩鎮派駐在首都的“邸吏”,用竹簡把朝廷的命令傳报給地方的官报。  相似文献   

18.
孙崇涛 《文化遗产》2010,(2):147-147
《中国古代戏剧形态研究》(下称《形态研究》)是由中山大学黄天骥与康保成两位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十五”规划重点项目,2006年结项获优,2009年1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汇集中山大学等校一批研究中国古代戏剧的学术精英集体完成的84万字的煌煌巨著,是我国近年戏曲学领域十分重要的成果,其学术水准,有审读者在“不知出自哪家手笔”情况下阅后感到它是“近年来我所读到的质量最高的一部戏曲研究的专著”(见《文化遗产》2009年第3期徐振贵文)。对此,本人亦表示赞同。本书以角色扮演是戏剧本质为基本观点,从研究中国古代戏剧形态、形式为切入点,采用纵横交叉、史论结合的宏大论述结构,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纷繁复杂的中国古代戏剧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形态特征,颠覆了既往研究中国古代戏剧注重内容、漠视形式的僵硬模式,展现了一种全新的学术理念与思维方式,这是对中国戏剧戏曲学的一次重大突破。全书七篇四十八章,前三篇“唐前戏剧形态篇”、“杂剧院本篇”、“南戏传奇篇”,重点透视中国古代戏剧形态嬗变情况,主要从“史”的纵向角度,对中国古代戏剧历史作出新的解读;后四篇“脚色渊源篇”、“演出场所篇”、“戏剧服饰篇”、“音乐唱腔篇”,分别对中...  相似文献   

19.
“苦闷的煎熬使人醇化,战斗的生活使人干练……”读高中时,我曾因头痛休学而落下课程,《中国古代史》、《世界历史》、《立体几何》都没学。为补课,高二暑假里,每天面壁站立背诵历史课本20页,做16开本的数学习题集20页。一个暑假下来,二三百页的52开本《中国古代史》,三四百页的52开本《世界历史》能够从头背到尾,升高三后又把二三百页的16开本《中国近代史》全部背完,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技术馆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而承办的“奇迹天工”展览,以物化的历史和文化形态,大力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精神,有效传播了中华科技文明对现代科学发展震古烁今的历史贡献,为“中国有科学”做了有力注脚,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窗口;李约瑟博士垂数十年研究而迄于蒇事的《中国科学技术史》,高度肯定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价值,在为世界科学文明探明源流的同时,用不争的史实促使西方人对中国科学刮目相看,从而“还给中国科技一个公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