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典美学的基础是天人合一、主客同一的古典主体间性的思想.而现代美学的基础是主体间性的思想,强调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之间的沟通融合,通过对人类异化劳动的扬弃,实现人之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审美是主体间性活动,是从审美超越的角度去看待生存本真的意义,去感悟生存的自由,去体验超越的境界.通过建立"立美宜人"为旨归的生存活动方式,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实现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从而进一步探析当代人的审美理想,超越生存异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本并分析了各种形式的自由观及其缺陷,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认为自由首先是人类主体区别于动物界的类本质,是人对的必然认识、利用和驾驭;其次,作为主体能动性和自由主性的体现,它是在人类实践认识活动中逐步实现、;发展的过程,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类及其社会制度是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类及其社会制度,人类自由追求的最终理想和奋斗目标,但自由的发展望远不会守帕发展大体经历了从自然界和动物界中分离出来--从艰人//  相似文献   

3.
作为凝结和表现人类生存图式的一种精神创造过程的文学艺术,是有着其创作主体的。文艺的创作主体包括一切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且能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进行自由的艺术实践或创造活动的人。艺术家在艺术创造的主体中,居于重要的核心地位,在解释与映证艺术思维与艺术现象过程中,艺术家及其作品常常被当作艺术创造者的代表来作典型阐发。文章对人们在文艺创作主体认识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审视与厘清。  相似文献   

4.
何菲 《文教资料》2012,(23):102-103
主体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与客体发生相互作用,受教育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一能动性既符合客体的客观规定性又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最终受教育者能够自主地、自由地、超越性地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主体教育的特征有:自主意识、自有追求、超越自我。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认为对世界的考察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是交往中的主体、社会关系中的主体,包括同一时期的不同个体(个人)或个体群(民族、国家),也指现在的人与未来的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坚持自身主体地位与尊重其他主体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中心,但这中心是多极主体的中心。每一极主体的个人或个体群  相似文献   

6.
论中青年女性主体意识薄弱对其子女教育的不良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意识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己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即主体地位主体作用、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自然的人并不等同于主体,因此,个人并不天然具备主体意识,而是只有主体——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人,具备主体性——人作为主体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理、自主性等一系列特性,才具备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对主体和主体性有能动作用,明确的主体意识是主体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和依据,是人对自身价值认可和追求的理性起点与支持力量。人类主体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实践发展而诞生和增强。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总体的主体意识发展程度不同,在同一历史阶段,不同群体和个体的主体意识发展程度也不同。总的说来,  相似文献   

7.
教育呼唤互为主体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玲  孟亚 《教育探索》2002,2(7):65-67
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交往作为社会关系中的一个基本范畴,贯穿于人的发展过程的始终。因此,交往在教育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一席,教育活动中互为主体的双方的关系也正是通过交往来维系的。鉴于当前教育中交往的实质性的缺失,我们需要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探讨基于对话和理解的交往教育的发展思路,以适应当今全球化发展和人自身内在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技术世界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往方式,使人们的沟通更加快速便捷,但是都市独善其身的生活和交往方式也逐渐渗入到人们心中。人们似乎也习惯于都市人情的冷漠和功利化的交往模式。道德主体如何超越自身偏见和客观环境的束缚,自主查验生命所需的关怀和交往需要,消除人与自我、人与他人的道德情感隔阂与利益冲突。建构德育主体在与他人、自我及所处的环境中的有效互动与交往,旨在促进主体道德品质的提升及自身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网络交往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往是人的生存和活动方式,人的发展与人的社会交往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在当代,网络交往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新的生存状态。网络交往内蕴着复杂矛盾,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是双方面的。我们应该正视它的双重效应,辩证地分析其所带来的积极和消极作用,从而做到趋利避害,顺应交往信息化的要求,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主体间性理论倡导的对话理性和交往理性,为解决当前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的多元主体矛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现实可能.加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自由地、全面地发展的人,应当实现用平等对话取代单向征服、用自由发展取代物的生产、用多重主体取代单一主体等几个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