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百多年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发表他的“现代社会主义主要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一个多世纪以来,这部光辉的典范著作仍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不断地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指导我们去探索研究。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一书中,恩格斯始终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论战线斗争的需要出发,从对剥削者进行阶级教育出发,在广泛吸收了当时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详细的资料、深刻论述了人类社会从私有制、家庭、氏族和国家一步步的发展历程,有辨证的、历史的、唯物  相似文献   

2.
1995年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翻译出版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新译本。这个新译本较之旧译本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若干译文仍不够准确,兹提出质疑十二则  相似文献   

3.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这部恩格斯独立完成的著作运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国家的产生、发展、消亡进行了完整的探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深化了唯物史观。这部著作的完成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但是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依然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以有关社会历史现象和人类早期社会发展的翔实史料为依据,考察了原始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特殊发展规律,阐释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本质及消亡的历史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乃至马克思主义整个科学体系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力作,深入学习这一著作,对正确认识原始社会的基本状况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等问题,深化对历史唯物主义、整个马克思主义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中和国家学说的重要文献。《起源》的发展,无论对于唯物主义历史观,还是对于历史学和民族学,都是一个划时代的新成就。坚持和发展《起源》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研究史学、民族学的方法,是历史赋予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不平等的婚姻关系逐渐消除,两性地位日趋平等和谐。文章结合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从历史变化的角度来审视现实婚姻关系中两性地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是恩格斯关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进行科学探讨研究的历史唯物主义专著,其中作者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来阐述关于氏族和国家起源问题,在大量历史史实以及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得出阶级、国家是历史的产物,它按照产生——发展——消亡的客观规律运行,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  相似文献   

8.
恩格斯在以往对史前社会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深化晚年马克思特别是其《人类学笔记》的研究思路,写作了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代表的史前社会研究著作,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史前社会理论,完善了唯物史观。在这些研究中,恩格斯提出了唯物史观关于史前社会历史分期的方法论原则;依据两种生产理论阐明了史前社会的结构;系统地阐明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起源;通过对史前社会和东方社会、原始氏族公社和农村公社的比较,证明了东方农村公社从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9.
1884年,恩格斯发表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引用该书出自人民出版社1972年单行本,只注页码)一书,“这是现代社会主义主要著作之一”,(《列宁选集》第4卷第43页)它历史地考察了国家发生、发展和不可避免地要消亡的历史,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被列宁誉为“研究国家问题”的必读的教科书而广为推荐.(同上)在《起源》发表一百周年的时候,重温这部经典著作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是恩格斯晚年的一本重要著作,列宁称之为“现代社会主义的主要著作之一”。(“论国家”,见《列宁全集》第廿九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31页)恩格斯在本书中,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为指导,以大量事实材料为依据,系统论述了家庭发展的历史,氏族制度的特征和它的组织形式,以及在氏族制度解体的基础上私有财产、阶级、国家和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从而彻底阐明了原始社会发生、发展和灭亡,阶级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必然产生的过程和规律。家庭问题、氏族问题、私有制和国家起源问题是本书的基本内容。恩格斯论述这些问题的逻辑系统,  相似文献   

11.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恩格斯根据人类学经典之作《古代社会》和马克思就此书留下的笔记所著。在书中他对摩尔根有关社会进化的动力、路径的略显唯心的说法进行更正;基于私有制线索完成了对现代阶级社会的批判性解读,为摩尔根朴素的唯物思想做进一步阐发和补充;在对人类文明社会之后进行预言时和他达到精神默契,并为其找到唯物主义科学的可靠依据。从《古代社会》到《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理论发展的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发表一百周年。这部著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全而地、系统地、科学地论述了原始社会生产方式的各个方面:生产力、分工、交换和氏族制度发展的规律,阐明了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是生产力的变革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从而填补了历史唯物主义在原始社会史方面的空白。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社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与恩格斯并没有专门论述妇女问题,但是他们在创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经常不断地触及妇女问题,《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有大量关于妇女问题的论述。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在一个层面上,社会  相似文献   

14.
家庭、私有制、阶级、国家是最复杂、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由于科学发展的局限,更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在这些涉及剥削阶级根本利益的问题上被搞得混乱不堪。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下称《起源》)写作並发表于马克思逝世的翌年。当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遗稿中发现马克思在1880年——1881年曾对美国进步科学家摩尔根1877年出版的《古代社会,或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的研究》《下称《古代社会》)一书作了详细摘要和重要批注后,便决定据此写出一部专著。正如恩格斯所说: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执行遗言”。在这部著作中,他利用摩尔根的实际材料和某些结论,从研究人类原始社会发生、发展和瓦解的过程入手,分析了家庭、私有  相似文献   

15.
对法律起源问题的有关争论,根本分歧在于对法的本质及其特征的不同理解。只有在对法本质及特征进行科学探讨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理解《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法起源观。  相似文献   

16.
一百年前,即1884年,恩格斯发表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他在第一版序言中说: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是执行马克思的“遗言”,“稍稍补偿我的亡友未能完成的工作”。从成书经过和内容看,这部著作确实可以说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的研究成果,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历来十分重视国家问题的研究,不过,直到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对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问题,还未能作出科学的、全面的回答。主要原因是,那时欧美的整个学术理论界对原始社会史的研究还相当浅薄,尤其是缺乏大量的第  相似文献   

17.
1884年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以下简称《起源》),是恩格斯研究远古人类社会的名著,也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光辉范本。虽然读起来似觉枯燥,但却是治史者的必读教材。它不仅揭示了原始公有制社会产生发展以及家庭、阶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曾仔细研读了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写下了《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以下简称《摘要》)。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里,恩格斯大量“抄录”了马克思《写在摩尔根一书的详细摘要中的批语。”因此,他说此书是他和马克思两人用“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并且只是这样来阐明这些成果的全部意义”的著作,“在某种程度上是执行遗言”。下面拟就《起源》中马克思的若干观点作一初探。 1891年,恩格斯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材料,对《起源》作了重要修改,重点在家庭一章。在家庭形式的演进上,恩格斯与摩尔根不完全相同。《摘要》将家庭形式分为五种,依次为:血缘、普那路亚、对偶、父权、  相似文献   

19.
分工概念是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恩格斯认为,用分工的观点最容易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虽然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产生分工的基础和直接原因,但分工是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间环节,并且是私有制、阶级与国家等历史过程的实现形式。分工导致了对偶制家庭向专偶制家庭的过渡,随着分工的发展,私有制、阶级与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就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时期的婚姻基础问题展开了讨论,但是,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我们认为要认识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婚姻基础的内容是什么?它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是永恒的还是发展变化的?本文结合学习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以下简称《起源》)的体会,提出几点粗浅看法,以供讨论。一恩格斯在《起源》这一不朽的著作中,大致地划分了人类婚姻发展的三种历史形态。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