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黑河市境内发现14个含煤盆地,含煤区呈北东向展布,长约450Km,宽约360Km,含煤地层主要有下白垩统九峰山组和西岗子组,其基底为元古界、古生界及中生界的三叠、侏罗系和加里东期、印支期及燕山期侵入岩类。已探明资源储量11.5亿吨,保有资源储量10.6亿吨。  相似文献   

2.
若尔盖-松潘盆地中、上三叠统沉积剖面研究表明以陆相沉积为主,只在东北部青山峪有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盆地北部出现河流、浅湖相沉积,中部以浅湖相沉积为主,局部出现深湖相沉积,南部主要为深湖相沉积.中、上三叠统地层的变形构造以冲褶席(duplex)构造为特点,表现出从北向南应变强度减弱.深部构造反映了盆地位于扬子板块大陆壳基底之上,叠覆在扬子板块北缘的前陆褶皱冲断带上.大地构造位置、沉积相与构造特点,共同说明若尔盖-松潘盆地是三叠纪碰撞造山作用时期扬子板块北部北缘的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3.
赵渝 《内江科技》2010,31(11):127-127
龙门山自上三叠统至第四系全新统以来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的构造变形。逆冲推覆和走滑断裂活动、褶皱作用和区域性升降作用互相交织,彼此影响。首先基底就具有三层结构特点,分别是结晶基底、褶皱基底和沉积基底。在印支期构造变形强烈,为陆缘海-前陆盆地阶段;燕山期继承性发展,为山前坳陷盆地的盆缘阶段;喜马拉雅期的构造叠加和构造改造,以早中期褶皱-冲断和晚期构造滑覆为主,形成现今复杂的构造面貌和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4.
正东营凹陷缓坡带东段包括陈官庄断阶带、王家岗-丁家屋子断裂带两个构造带和草桥地区,面积约为400 km~2,整体呈北倾,为缓坡构造。超剥带认识程度和勘探程度相对较低,地层油藏勘探潜力大,上古生界钻探井位共22口,仅1口井获得工业油流,8口井见油气显示,预示未来勘探潜力较大。勘探效果分析认为,层组划分不详是导致主要含油层系不清、油源问题以及盖层的封堵情况不明的主要原因。因此,上古生界地层成藏特征研究是目前勘探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南缘自南向北发育三排构造带,垂向上划分3个油气成藏组合,随高探1井勘探重大突破,下组合成藏问题受到关注。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南缘燕山期古构造分析、各类型原油在不同构造带和不同成藏组合的分布以及燕山期古构造与烃源岩生油时间的匹配分析,预测下组合勘探方向。(1)燕山期形成了三排构造带下组合的构造雏形,喜山构造运动对燕山古构造进行了加强,喜山期构造运动强化了燕山期古构造并形成了中、上组合构造体。(2)准南发育4套有效烃源岩,其中二叠系烃源岩、中下侏罗统烃源岩以及白垩系烃源岩发育于准南中-西段,古近系烃源岩发育于准南西段。(3)南缘中-西段烃源岩生烃时间与古构造演化过程匹配程度高,南缘西段中下侏罗统烃源岩生油时间与燕山期古构造活动时间一致,有利于在下组合形成油气藏。(4)南缘中段二叠系和中下侏罗统烃源岩生油时间与第一排构造带燕山期古构造匹配较好,有利于在下组合形成油气藏,上盘地层油气较为富集。根据烃源岩展布规律及古构造演化,第二排构造带下组合可作为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准南西段第二排构造带下组合最具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郧西县湖北口地区锑矿床(点)主要产于上古生界泥盆系地层中,严格受地层和构造双重制约。通过开展中国地质调查局湖北郧西县湖北口地区金锑矿产远景调查项目工作,对湖北口地区的锑矿成矿地质条件及典型矿床的综合研究与分析,提出在该地区锑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及其今后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7.
一、高古5井基本概况 高古5井位于山东省聊城市梁水镇东部约4000m。贾3井井口方位108。距离2035m。构造位置:临清坳陷东部莘县凹陷中部贾寨构造高古5背斜构造高部位。设计井深:5000.00m。目的层:石炭一二叠系、奥陶系.完钻原则:进入下古生界地层200m.井底50m无油气显示完钻,完钻层位:上马家沟组。高古5井于2008年12月11日开钻,2009年8月31日钻至井深5000m完钻.完钻层位上马家沟组.完井时间2009年9月14日。  相似文献   

8.
赵圣贤  唐丹 《内江科技》2013,34(4):152-153
依据大量岩心分析化验数据、测井数据、扫描电镜分析及毛管压力曲线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在沉积相研究的基础上,描述自贡西部地区上三叠统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地层特征、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电性特征及孔隙结构特征,并重点从碳酸盐岩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和构造作用几个方面探讨了储层受控因素。分析自贡西部地区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特性,并为进一步油气勘探开发打下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自贡西部地区上三叠统雷口坡组良好储层主要分布在雷一1亚段和雷三段。  相似文献   

9.
为查明东岭地区的构造细节,搞清构造特征及其形成动力学机制,通过对172.12km^2的3D地震资料精细构造解释和成图研究,落实了构造细节和特征。通过构造样式、断裂特征分析,认清了本区断裂是在扭动应力背景下形成的。利用回剥法,编制了构造发育史剖面图,结合构造图、地层残余厚度分布图等,以松辽盆地形成与演化为构造背景,参考区域演化规律,对东岭地区的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进行了研究,认为长岭凹陷东岭工区中部的鼻状构造,是在营城组末期走滑应力场机制下形成的。在断陷期继承性发育,在坳陷期不发育。由于受后期基底调整的影响,东岭工区整体上形成了向凹陷倾没的大型鼻状单斜构造。从长岭凹陷油气运移与构造形成时期的配套关系考虑,东岭工区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0.
川东北固体沥青的形态和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LEICA—DMR-X显微镜反光系统观察川东北上二叠统长兴组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固体沥青的产出形态、结构构遗和光性特征,可将其分为产出形式和结构构造明显不同的两大类固体沥青,即均质构造的原生同层沥青和非均质构造的后生储层沥青。后生储层沥青又可根据充填方式分为晶间充填沥青、孔洞充填沥青、边缘充填沥青和皮膜状充填沥青。  相似文献   

11.
冷龙岭地区位于祁连山铀成矿带中段,下奥陶统火山岩、下志留统条带状砂岩及硅质岩、上泥盆统块状砾岩和含砾砂岩是重要的含铀建造;矿化受断裂和裂隙构造控制,区域性NW向构造岩浆岩带控制着矿带的延展方向,矿体产于多次活动的断裂构造带中;矿化与岩体有密切的时空关系,许多矿点和矿化点围绕岩体分布或产于岩体内部,晚加里东-晚燕山期的火山-次火山中酸性岩浆活动引起和促进了含铀建造中铀的活化、迁移和富集;铀矿化是地层、构造和岩浆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矿化类型属于钠交代热液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位于西伯利亚地台与中朝、塔里木地台之间的广大地区称为横贯亚洲巨型构造带(The Trans-Asian Tectonic Mega-Belt:TATMB).按其发育历史和构造位置,横贯亚洲巨型构造带可大体分为:(1)阿尔泰-萨彦-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2)巴尔喀什-兴安构造带和(3)乌拉尔-南天山构造带等三个大的构造带.阿尔泰-萨彦-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带以中央蒙古构造线为南界,以叶尼塞-穆亚断裂、贝加尔断裂及斯塔诺夫南缘断裂为北界,与西伯利亚地台毗邻.巴尔喀什-兴安构造带位于中央蒙古构造线以南;其南界的西段为尼古拉耶夫线及南天山北缘断裂,东段以中-朝地台北缘逆冲断层与中-朝地台直接相连.这一构造带又可分为南、北两大亚带,即巴尔喀什-准噶尔-北、中天山-内蒙-锡林浩特亚带和斋桑-额尔齐斯-南蒙古-大兴安岭亚带.乌拉尔-南天山构造带从中国新疆境内西延经中亚地区直达乌拉尔.夹持该巨型构造带的南、北两大陆决,都发育有太古宙和古元古代的结晶基底和中元古代开始的沉积盖层,并在中元古代早期陆块的边缘都出现过裂解事件.然而位于这两大陆块之间的横贯亚洲巨型构造带地区却未见有中-新元古代的沉积盖层直接不整合覆盖在古老的结晶地块之上,也未见有地壳裂解的直接证据.在一些地区寒武纪地层与新元古代晚期地层是连续的.古生代时,该区以发育各类成分的海底喷发火山岩系为特征,其中包括被动陆缘火山岩、岛弧火山岩和洋壳上的喷发物等.整个构造带大致表现为西伯利亚地台和中朝、塔里木地台南、北两大陆块的相向运动和相向增生过程.其发育时间大致始于新元古代,主要为古生代,止于中生代.从晚三叠世开始,该带进入西太平洋边缘活动阶段.从区域成矿作用的角度来看,该区可分出相应的构造-成矿单元:(1)阿尔泰-萨彦-蒙古-鄂霍茨克构造-成矿带,包括1)阿尔泰-萨彦带和2)蒙古-鄂霍茨克带;(2)巴尔喀什-兴安构造-成矿带,包括1)斋桑-额尔齐斯-南蒙古-大兴安岭带和2)巴尔喀什-准噶尔-北、中天山-内蒙-锡林浩特带;(3)南天山构造-成矿带.主要矿种有金、铀、银、铜、钼、铅锌、钨、锡、稀有金属、铁、镍、云母、宝石、萤石、石墨、菱镁矿和沸石等.区内的成矿作用主要与古生代的岩浆作用和热液活动有关;但在蒙古-鄂霍茨克带主要发生在中生代.  相似文献   

13.
拉布达林盆地早白垩世地层序列及盆地演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拉布达林盆地早白垩世地层序列为研究重点,总结了该盆地下白垩统的岩石地层序列,分为兴安岭群和扎赉诺尔群,自下而上共包括塔木兰沟组、上库力组、伊列克得组以及大磨拐河组四个组级地层单元。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多方面资料的综合解释,总结讨论了拉布达林盆地构造特征和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概况,将拉布达林盆地早白垩世充填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进一步分析了早白垩世拉布达林盆地形成演化的区域构造背景。上述认识对深化拉布达林盆地的基础地质研究及对盆地的油气远景评价与勘探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裴培 《科技风》2013,(14):29-30
鲁甸新寨铅锌矿是滇东北地区近年来发现的小型铅锌矿床之一,矿体主要分布于新寨背斜枢纽及其附近下二叠统栖霞、茅口组白云质灰岩中,受构造-地层-岩性共同控制,具有滇东北地区铅、锌矿床的典型特征。根据目前揭露的矿体产出条件以及NE向断裂同矿石、地层在微量元素含量上的特点,判断NE向断裂是主要的控矿构造,并运用地表构造地球化学因子异常图分析Fe-Cu-Ni-Mo矿化元素与V-Pb-Zn-Tl-Cd成矿元素组合分布规律,从而进行找矿预测。  相似文献   

15.
单慧琴 《内江科技》2012,(5):135+137
奥陶系在四川盆地内发育较全,且深埋地腹,一般埋深2300m~4500m,凹陷区可达大于5000m以上。根据地面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该区域奥陶系可三分为下奥陶统、中奥陶统和上奥陶统。四川盆地东部地区奥陶系的上、中、下统保存完整,至川中、川西一带厚度减薄、甚至缺失,这主要是受到加里东期古隆起的影响。二叠纪前的多次构造隆升使这些地区奥陶系地层遭受长期的风化和剥蚀,在隆起的核部,奥陶系被剥蚀殆尽,导致寒武系地层与下二叠统直接接触,向北、东、南三个方向,奥陶系残留厚度逐渐加厚、地层也逐渐变得完整,即在靠近古隆起核部处保存不完整,远离古隆起地区保存较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国川南中上扬子地区页岩气的调查分析。初步研究表明,中上扬子地区下古生界有利页岩气层主要发育在中寒武统高台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和中志留统大路寨组,这些层位的黑色页岩厚度、有机碳含量、以及Ro值等各项参数均符合形成页岩气藏的特征,是今后页岩气勘探的潜力地层。下志留统页岩更有利于研究区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更加适合作为中国南方页岩气战略先导区的重点目标勘探层位。  相似文献   

17.
刘乐 《科技通报》2021,37(3):16-21
利用三维地震数据体进行东湾背斜区域的构造解释工作,通过生长地层分析得到其发育时间为古近纪安集海河组时期,形成机制为翼部旋转机制滑脱褶皱.面积-深度-应变法分析结果显示滑脱层位于深度为~9 km的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中,褶皱主要受平行层纯剪切控制以及部分地层弯曲调节变形.背斜带核部位移量可达1239 m,且构造带位移量的分配主要有两种方式,为滑脱褶皱的生长以及褶皱调节断层的发育.东湾背斜两翼发育有丰富的褶皱调节断层,构造带不同位置处为褶皱调节断层发育的不同阶段,且调节断层随褶皱生长会向上及向下传播,传播方向取决于软弱层的发育和其厚度.此外,褶皱调节断层的发育可能为东湾1井没有钻获到油气资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塔河油田九区白垩系油气成藏主要受油气源、区域构造格架、储集体及储盖组合、断裂系统等控制。建立了九区内白垩系油气成藏模式,白垩系油气藏形成较晚,具典型次生油气藏的特点。油气主要沿断至下伏古生界油气藏的断裂运移上来。印支-燕山期白垩系已经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油气聚集,后经喜马拉雅山运动,地层发生构造反转,白垩系油气沿亚格列木组及舒善河组底部的砂体作横向运移,油气藏重新调整,在局部的断块-岩性圈闭中油气再次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9.
霍拉盆煤田处在额尔古纳地块额木尔山中间隆起带内的断陷盆地中,断陷盆地由此东向、北西向盆缘断裂围限,以北东向断裂最为重要,它控制了整个盆地的发生发展,南北向断裂将盆地分成东西西部分,两侧的沉积环境与成煤条件均有不同。自侏罗纪以后形成断陷盆地.沉积了上侏罗统塔木沟组、下白垩统光华组,接着沉积了舍煤岩组下白垩统九峰山组,在九峰山组下亚段形成时受断裂作用影响整个盆地地形东部高、西部低;西部又形成中间隆起,南北凹陷,形成两个亚盆地的地貌景观,在晚期中间隆起下沉,形成连接南北两个亚盆的7号煤层,在盆地内分布面积最广,煤层稳定。至九峰山组上亚段(k1^3-2)形成了盆地最有利于泥炭沼泽发育的地貌条件,在盆地西部中间隆起南北两侧形8成两个富煤带。沉积了6-1号煤层。据霍拉盆煤田成煤环境分析,具典型的内陆山间盆地型山间谷地亚型特征。  相似文献   

20.
扎鲁特旗西部区域上处于大兴安岭隆起带的中缘,为大兴安岭火山活动带中部,组成区内的地层为上古生界二叠系蚀变安山岩和砂板岩,在断陷盆地内大量发育着侏罗系火山杂岩夹正常沉积岩地层。岩浆活动较为强烈,主要有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岩浆期后派生脉岩侵入活动及火山喷发活动。区内构造主要为断裂构造,文章根据区内各时代的地层展布、侵入岩的分布及特征、表露的构造形迹性质等总结了区内矿产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