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汤显祖的"唯情"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显祖作为明代最为杰出的戏曲家,他在中国文学史及戏曲史上拥有崇高的地位。同时,他在文学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这主要表现在他对于文学情感本质的清醒认识与大力弘扬,在明代言情文学思潮的激发下,把传统的文学情感论提升到了“唯情”论的高度,并且对文学情感生发的主体性原则、文学情感的审美表现,以及情感内容与形式规范之关系等诸多理论问题都提出了独到的看法,从而构建起了比较完整的文学理念。  相似文献   

2.
曹植作为建安之杰,在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上都取得了卓绝的成绩。曹植的诗赋取效风骚,情兼雅怨。基于其自身创作经验,以及建安文学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时代风貌,曹植尤其重视文学的情感因素。他所标举的“辞赋小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儒家诗教对文学抒情的束缚;其“愤而成篇”的创作主张,接续并壮大了诗骚以来的抒情传统;他所提出的“大笑吐辞”,体现了建安时期文章娱情的新风尚,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缘情的内涵。曹植的文学批评既出之于他天才的识见,也是汉魏之际思想解放和文学自觉的产物。曹植对文学与情感问题的探讨,为陆机“诗缘情”的提出做了多方面准备。  相似文献   

3.
朱华清 《考试周刊》2011,(67):47-48
教学是一种情感活动过程.作文教学尤其是。杰出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由此可见,情感是作家创作的源泉,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因此,我们应在作文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窦娥形象为例 ,就王国维说元剧不顾“人物之矛盾”的问题 ,指出王论源于莱辛等人西方戏剧理论及王论合理性 ,但中国戏剧中国诗歌传统 ,更重视“言志”、“缘情”。以“情感逻辑”论 ,窦娥倒是中国文学舞台上的“理想性格” ,从而论证了简单地说元剧“人物之矛盾”是不全面的。  相似文献   

5.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一剪梅》中的这句词,清楚地道出了情的魅力。确实.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乎于有情。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文学之根.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是文学鉴赏的关键,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展示人物情感方面.文学名家们用他们传神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多彩多姿的情感世界。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这一个奇妙的情感世界,并与作者以及“文本”对话.  相似文献   

6.
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文学之根,深刻体会文章的“情”是文学鉴赏的关键,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在展示人物情感方面,文学名家们用他们传神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多彩多姿的情感世界。 1、句句景语道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进一步道出了景随情移的道理。我们可以通过马  相似文献   

7.
"情"本论是《文心雕龙》文论的重要内容,贯穿全书之始终。"不离辞情"、"文辞尽情"的"情"本论不仅来自于对文学本源问题的深刻认识,也是对情感与文学构思、文学风格、文学风骨和文学发展等文学创作问题的关键论断。刘勰从文学构思、文学风格、文学风骨等多维度出发,形成了《文心雕龙》"情"本创作论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8.
任动  李菊红 《考试周刊》2009,(40):48-49
60年代初,周谷城提倡“使情成体”说的表现论文学观念.对当时文艺界占主导地位的反映论文学观念提出了质疑。随之引发了论争,遭到了批判。《文艺报》是关于“使情成体”说论争的主战场。关于周谷城“使情成体”说的论争最终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一次重要的反映论文学观念与表现论文学观念的最为尖锐的冲突。  相似文献   

9.
古典文学存在着“从情—忍情”这样一种抒写模式。从情使得文学朝向情感抒写方向突张,而忍情则使奔突的情感得以回旋。文学正是在“从情—忍情”这一结构中,既相互牵制,又相互依托。当这一结构处在平衡状态时,文学既能显示出她所葆有的礼乐醇雅,又能透露出她所苞育的情感芬芳。“从情—忍情”这一结构的拈出,使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古典文学情感抒写的复杂历程,对于当下文学创作也不无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沧浪“妙悟”论远绍庄骚,近取象山心学,不能简单地用禅家“妙悟”来涵盖。从哲学源头上看,严羽将老庄的“神”、“妙”转化为诗家“妙悟”;在诗学上“妙悟”论是对楚辞以来重情感特质文学传统的继承,是对陆机“诗缘情”的进一步发挥;在思维方式上,是象山心学执本驭末思辨方式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朱志荣的中国文学观具有强烈的思辩色彩、自觉的理论意识和开放的研究视野。他从自己的文论观和美学观出发,使理论研究与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和批评良性互动,强调中国文学的民族特性。他把意象视为中国文学的重要表征,认为中国文学从创作到欣赏都体现着基于感性而不滞于感性的领悟方式,从而超越了传统的表现说与再现说的对立;将古代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具体概括为情、貌、言三个方面,指出古代文学中人、文同构的生命意识,论述了作家的个性与时代精神的辩证关系。他认为文学史研究要在史实的基础上重视史识,肯定文学史家发现规律的主导意识;认为古代文学研究应该体现当代性,优先阐释在当代能引起共鸣的作品,合理借鉴西方理论,体现当代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2.
这里通过对魏晋时期乐论、音乐学作品及相关史料的解读与分析,阐述了音乐对学发展的影响。魏晋时期音乐与学的交互影响,不仅共同规约了时代审美风尚,同时还影响了学理论和诗风格的转变。对学而言.此种影响主要表现为乐器和音乐进入当时人们的审美视野,成为学创作的题材。同时,受音乐的启发.诗创作的情感风格也由“雅”、“正”转而为“悲”、“艳”。  相似文献   

13.
胡适的文学进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文学进化论的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运用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来审视中国文学的发展,指出文学“随时代而变迁”,所以“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胡适的文学进化论不但高度重视文学形式和语言工具的发展变迁,而且充分强调文学的内容也是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一种记载,反映时代的社会生活,奠定了新文学的写实主义基础。胡适同时还从文学进化论的立场出发,提出了文学革命的思想主张,认为白话文学是文言文学的进化,必定优于文言文学,从而替代文言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催生了新文学。  相似文献   

14.
八十年代中国文坛刮起了一股阳刚之风,我们暂且把这类展现东方硬汉精神的作品统称为“男子汉文学”。本文试从其体现的英雄情感,封建意识,分析揭示它们所受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现代性"问题是两岸文论界近一二十年来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通过整体观照中国大陆文论界使用"现代性"概念的历史,讨论其成为言说百年中国文学与思想史通用术语的重要理论意义,指出台湾文学的现代性问题构成了讨论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重要部分。台湾学界引入"现代性"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多元文化下的"现代性"呈现出内涵日渐丰富和复杂化,成为不可或缺的理论工具,并由此取得了富有价值的成果。两岸文论的"现代性"论述有着关注的共同问题,台湾则在殖民现代性问题、重层现代性、现代性与原住民论述的兴起等问题上显出其复杂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比较文学发轫于20世纪初,王国维,鲁迅,茅盾的研究,已带有比较的性质,二三十年代,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现代学科在中国正式形成,50至70年代,大陆的比较文学-度外于沉寂的状态,但港,台地区较为活跃,多有创获,进入新时期以来,比较文学研究复兴,在学科理论,文本解读,以及学科发展史诸领域全面发展,视野开阔,成果丰硕。  相似文献   

17.
在前期积极译介的基础上,深入融合海德格尔存在主义与中国文学,是新世纪中国文论面对的一项有意义的课题。海德格尔用存在之思深刻关涉面向可能性的人的生存境遇,这可以成为考察它与中国文学融合之径的起点。以释、道、儒为综合文化母体的中国文学,在前两个维度上与它有明显差异,但在作为主维度的儒文化维度上可以实现与它的扬弃性融合:"情本体"的文学对"存在的深渊"确能发挥积极填充与适度调节作用;但与依托两个世界格局、富于敬畏的存在主义相比,以一个世界为旨归的"情本体"容易在文学上流于静观的趣味主义与士大夫自恋气。在扬弃中探求融合,是新世纪中国文学真正关怀人的生存境遇、逐渐实现世界性品格的合理取径。  相似文献   

18.
魏晋文学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其文学特征与之前之后的文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后世论者或着眼于传统诗教,或着眼于艺术形式,褒贬不一、论说纷纭。从其与前后文学的比较看,其总体特征在崇文、重情、求美、尚气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老舍和少数民族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贫民的出身对老舍日后的生活、文学创作的倾向和整个人生观都有决定的作用。他早、中期的作品中,许多主人公是“隐蔽的”旗人,被文学史研究者称之为“隐式满族文学”。新中国成立后,老舍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正红旗下》是他首次全面反映满族人在清末时的全景式生活的作品,堪称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史上的一个有划时代意义的硕果。他在作协分管少数民族文学工作期间所做的两次重要报告成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其基本精神和组织措施一直沿用至今。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学的电子主体性、文学新样式与诗性自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网络学要获得新的发展,首先应重视和强调它的主体性,在没有控制系统的全开放的情况下写作,如果停留于主观渲泄、自说自话,或把电子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割裂、对立起来,是不利于网络学发展的,其次,寻找新形式是网络学区别于传统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有志于网络学创作的人应加强形式方面的探讨;另外,仅仅是“写”还不能产生学,网络学要成为学,还必须充分重视诗性和加强诗性自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