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教育   10篇
信息传播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心雕龙》的创作动机,前辈学人如郭绍虞、朱东润、罗根泽、周勋初诸先生都有所论及,但笔者认为他们的论述均未能全面展现刘勰著述的意图.笔者对《序志》篇和其他诸篇进行深入考察,将刘勰的创作动机归纳为:立言不朽、追踪先哲、有感创作现状、不满批评现状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历经9年打磨、2015年播出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与原著一样得到了非同寻常的社会关注。不管是在小说中还是在电视剧中,陕北民歌的植入都是引人注目的亮点。陕北民歌是黄土地孕育的精灵,影响着生长于黄土高原沟沟壑壑中的每一个生命。作为黄土地的儿子,路遥对于陕北民歌的领会是非常深入的,陕北民歌已经融入了他的精神血脉,流淌进他的作品之中。尤其是在《人生》《平凡的世界》这些经典作品中,民歌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艺术元素,深深地影响了他作品的主题、人物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高校教育长期缺乏生命意识教育,导致大学生的生命意识较为淡薄.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意识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和谐、校园的和谐及社会的和谐.我们应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来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注重节奏、崇尚和谐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审美追求,它往往通过“以乐舞为喻”的象喻批评范式来呈现。华夏民族诗乐舞合一的艺术传统,是“以乐舞为喻”批评范式的学理依据。春秋以讫魏晋礼乐崩坏所带来的诗乐舞分殊,则为“以乐舞为喻”批评范式提供了必要的逻辑前提。《文心雕龙》作为古代文学理论象喻批评的典范之作,对于“以乐舞为喻”批评范式的运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刘勰取譬乐舞以论文,打破了艺术门类之间固有的藩篱,实现了不同知识域的经验互通与话语共享,大大拓展了文学批评的言说空间。  相似文献   
5.
赵忠富 《文教资料》2014,(20):47-48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我们最鲜明的时代文化。高等院校要发挥自身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在中国梦这一时代信仰的引领下,发掘校本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壮心志和不懈实践的拼搏精神。  相似文献   
6.
清华简《系年》是一部不见于传世文献记载的完整史书,其中出现的赵氏人物对于燕赵历史文化研究具有一定意义。对《系年》中出现赵氏人物的5章文本进行解读,并对其中出现的6位赵氏人物的事迹加以介绍,一方面与传世史书相互印证,另一方面对不见于史书记载的内容加以探析。  相似文献   
7.
陕北民歌是陕北人生活的苦难史、情感的伤痛史,路遥作为土生土长的陕北作家,从小便受着这悲苦吟唱的濡染,加之自己过往的独特身世,他的作品总是以苦难、出走、爱情为主题,真切地刻画了陕北农民在苦难生活下饱受煎熬的灵魂,深情礼赞了陕北青年抗争苦难的悲壮与崇高,同时倾心讴歌了他们纯洁、热烈而无私的爱情。  相似文献   
8.
1989年以前,我们延安地区高师函授学员的班主任是不固定的.寒假你带这个班,暑假又带那个班。加之函授又没有明确要求和硬性规定,造成班主任的思想放松,并存在一定的短期行为。因此,学员听课出勤率低,旷课、缺课人多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班主任的临时思想,对学员抓的不紧,管的不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班务工作死气沉沉放任自流。晚上尽管安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一般认为元代公案剧中的清官形象只是下层百姓理想与愿望的体现,只有少数学者注意到了它的社会批判功能。杂剧作家塑造清官形象的社会批判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清官对官场的忧惧情绪,让人们体会到元代政治生态的险恶;通过清官在忠君与保民间的两难抉择,让人们认识到元代阶级压迫的深重;又通过清官们普遍的"徇情枉法"的做法,让人们感受到元代司法制度的疏漏与不公。元代公案剧中的清官形象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元代社会的纷纭万象。  相似文献   
10.
陕北民歌是陕北人苦乐生活的艺术结晶,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现实主义作家路遥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路遥的绝大部分作品都被陕北民歌所浸淫。在路遥的小说中,贯穿着理想与现实、浪漫与悲情的矛盾与纠结,悲情基调与浪漫气息的交织便成了路遥作品最显著的风格特征和艺术张力之所在。文章探讨了陕北民歌在路遥小说这一风格特征形成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