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牛蓝 《辽宁教育》2008,(1):18-19
我们总是在对学生讲人的社会性,人要与他人和谐相处.人应当在集体中获得温暖的归属感.新世纪的青少年尤其要有团队意识,等等。这些当然都是对的。归属感的问题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大问题。没有获得集体归属感的学生,会产生形形色色的心理波动,会觉得自己根基漂移.会有不安全的感觉。他们多希望自己能够尽快融人集体,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新朋友。在集体中获得安全感、温暖感与荣誉感啊。那么。他们为什么没能像大多数同学那样获得集体归属感呢?一般认为,那是因为他们孤僻、冷漠、要强、偏执,因此难以得到集体的认同,教师一般也不太喜欢这样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归宿是生活,生活的追求是美好与幸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幸福。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初中阶段的思政课,构建灵动、激情、和谐、诗意的幸福课堂是教师的不懈追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立足师生幸福力提升,从生活情境、深度参与、多元评价等维度,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效能感、归属感。  相似文献   

3.
归属感是人的基本需要,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能引导学生形成对学校的向心力,在学校形成和谐的校园氛围,收到更好的育人效果.学校和教师可以从身份归属感、情感归属感、精神归属感等方面来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从而促进和引导学生在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语文课程标准正式颁布实施以来.我国的语文课程改革已陆续在各地展开。现在倡导的“生态环境”的课堂应是和谐、活跃、民主、平等的.是让每个学生身处其中都会感到安全、亲切、有归属感的课堂环境。生态的教育关注到人的生活状态、工作活动状态、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这些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持久的影响.打下深刻的烙印。学生在生态课堂上进发出创造思维.获得丰富的体验,得到自由、个性的全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我们总是在对学生讲人的社会性,人要与他人和谐相处,人应当在集体中获得温暖的归属感,新世纪的青少年尤其要有团队意识,等等。这些当然都是对的。归属感的问题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大问题。没有获得集体归属感的学生,会产生形形色色的心理波动,会觉得自己根基漂移,会有不安全的感觉。他们多希望自己能够尽快融入集体,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  相似文献   

6.
张传安 《江苏教育》2022,(95):57-59
儿童在学校以群体为单位学习和生活,班级是儿童自我发展的重要平台,他们对班集体的认同是获得归属感的重要前提。儿童对集体的认同与个体认知、他人的评价导向和班级文化氛围有关,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班主任要帮助他们建立对个体身份的认同,优化班级教育评价机制,突出集体价值的引领,构建和谐的班级生活场。  相似文献   

7.
论规模化培养背景下研究生群体归属感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静 《高教论坛》2011,(2):101-103
一直以来由于导师负责制的影响及研究生个体化培养的特点,研究生有强烈的专业归属感,却缺乏群体归属感。随着研究生培养的日益规模化,研究生的数量不断增加,学校在管理上必须加强对研究生公共生活体系的建设,以确保研究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的心理安全,加强对研究生群体归属感的培养是研究生在校园公共生活中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8.
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学校的认同、依恋、寄托与卷入,是影响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因素,它包括身份归属感、情感归属感和精神归属感.高校自考管理部门应围绕这三方面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实现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学校育人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是指大学生能够并愿意把自己看成所在大学的一员,对自己所在大学表现出认同、喜欢、依恋,愿意在该学校学习、生活,并希望自己能被学校及老师同学接纳的一种心理感受。大学生学校归属感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发展都会发挥重大作用。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形成主要与学校知名度及学校环境、学校的教学及管理和学生在校的人际关系有关。因此,高校要提高大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就应改善学生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着力完善教学设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谐学校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校园是指创建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校园态势,具体表现为学校领导班子的和谐、教师队伍的和谐、学生的和谐和校园环境的和谐等。和谐的校园可以提升教师的成就感和归属感,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相似文献   

11.
正作为弱势人群,特殊群体学生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情感、安全诸方面的问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而确保这些特殊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找到幸福感和归属感,是学校的职责所在,也是教育公平的要求。在学校教育里头,存在着这样的特殊群体:贫困生、学困生、留守学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残障学生等。作为弱势人群,特殊群体学生面临着教育、生活、心理、情感、安全诸方面的问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而确保这些特殊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找到幸福感和归属感,是学校的职责所在,也是教育公平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归属感在中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班级归属感则是其中最基础和重要的一部分,良好的班级归属感有利于学生正确行为的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也有利于教师对班级.和学生的管理。倡导公平的教师言行,营造民主的班级氛围,创设和谐的同伴关系是培育和增强班级归属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学生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让学生在一个认同的、有归属感的学校生活和学习,对于学校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有必要对影响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各种因素进行探究,以便找到相应的对策来解决学生的困惑。环境、成长、规范、关系和情感因素与学校归属感的相关程度较大,是组成学校归属感的主要因素。学生的家庭背景、经历等会影响学生对学校归属感的强度。一般来讲女生的学校归属感比男生的要强。担任学生干部或参加社团活动都会增强学生的学校归属感。因此,学校要开展一些针对性活动,教师要多关怀和帮助学生,多利用网络途径加强师生间、学生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从而健康成才。  相似文献   

14.
和谐班集体的构建,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好地发展,形成互相帮助、互相爱护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和谐班集体的构建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既"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了解学生所需,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15.
为了让同学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健康、全面地发展,使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发挥,让学生在集体中发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就必须加强学校管理建设.创建和谐校园,而创建和谐班集体则是创建和谐校园的关键和核心.  相似文献   

16.
通过"国家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网络调查平台,对我国48所高校、共计59372名大学生进行了学校归属感的影响因素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学校归属感产生直接影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学校归属感不产生直接影响;院校声誉对学生学校归属感产生正向影响。为此,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构建和谐校园;加大校园支持力度,提高学生满意度;增加学生社会实践机会,培养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7.
学习空间的科学化引发了校园学习空间的客体化、空间布局区隔化和空间设计的标准化等问题,导致学生的空间安全感不足,归属感缺乏,获得感弱化。基于生活世界构建高品质的校园学习空间是缓解学习空间科学化危机的有效途径。基于生活世界的高品质学习空间,在本体上具有非结构性和动荡性的特点,在关系上让学习者寓于学习空间之中,在功能上致力于筹划并实现学习者生命可能性,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构建高品质的校园学习空间要放弃对空间科学化的迷恋,回归基于生活世界的学习空间;要打破学习空间的边界,增强灵活性和开放性;将空间权利返回给学生,打造个性化学习空间,以增强学生的空间安全感、归属感和获得感。  相似文献   

18.
陆羽作为一个文人、茶人有着广泛的交游圈子。文献资料显示陆羽一生交游的文化名流圈人物大部分集中在湖州生活时期,人数达上百人之多。他交游相善的人物,大致可分为"文人士大夫"和"隐逸方外人士"两类。陆羽在湖州与唐代文化名流圈人士的广泛交游,彰显了他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既满足了他作为世俗生活中社会人的情感需要,又使他获得了精神上的归属感。  相似文献   

19.
高职院校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缺失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成长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表现出学校归属感缺失,要改变现状,需要通过加强管理、改善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工作来建构高职院校学生学校归属感.  相似文献   

20.
周守勤 《广西教育》2012,(26):29-29
对于中学而言,幸福校园是指具备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科学的育人方法、健康的身心发展等要素的校园。它使生活、学习在这里的学生时刻感受到幸福,并对学校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信任感。幸福校园的基本理念就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同时兼顾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