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文”属训诂学范畴,是古人“行文之法,立言之例”的一种,它是指在结构相同或相近,语义相关的对句或结构中,相对应的词语,在词义上往往具有相同或相近、相反或相对的关系。这就是说:句意相近的对文一般具有相同相近的词义,而句意相  相似文献   

2.
训诂学对句子的解释也是以意义为中心的。而句子既有其严密的语义结构,又自有其完整的语法结构,还往往有其特定的修辞方式。训诂学家在释句时为了阐发其意义,对句子进行了语法结构的、修辞方式的分析,而语法结构和修辞方法的分析使句意的阐发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依据。因此传统训诂学释句的主要方法有:句子的语义解释方法、句子的语法分析方法、句子的修辞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3.
《论语》试诂二则张家英一、学而时习之“学而时习之”是《论语·学而篇》首章的首句。这一句几乎为人所共知,而对这一句的含义,理解得却并不完全一至。这里的关键是对“学”与“习”二者的认识。《说文·教部》:“学,觉悟也。”《白虎通·辟雍》:“学之为言觉也,以...  相似文献   

4.
“韵”与“韵母”相同吗?江苏高邮市界首中学徐伟民该句的结构是:“在进城之前”先跟“一天也没有离开过深山、大沟和沙滩”构成一个整体,再来陈述主语“他”。这样看来,说例①②是完整的主谓句,不仅混淆了例①②与例⑤这两类句子的语法结构,而且割裂了句子内部词语...  相似文献   

5.
龙文余 《语文知识》2005,(12):14-14
人教版高中课文《我的空中楼阁》中有这样一句:“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人教版国标本课文《欢迎台湾小朋友》中也有一句:“一只船,扬白帆,飘呀飘呀到台湾。”这两句中的“飘”都是别字,应改为“漂”。 “飘”和“漂”虽然读音相同,都是动词,  相似文献   

6.
古代的语文学家总结出一套根据语言形式探讨语言意义的方法,值得借鉴。兹联系中学语文教材分述如下。对文。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相对成文称为对文。对文或为反义,如欧阳修《伶官传序》引《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句中“满”与“谦”、“损”与“益”对文反义。或亦为同义,如屈原《涉江》:“忠不  相似文献   

7.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一文第四段第三句是个结构复杂、含意深刻的长句。这个长句,从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上来分析,我认为是个长复句。它由两个分句组成,第一个分句不长,第二个分句很长,结构关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汉语被动句的认知语义基础,主要探讨了“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的变化对汉语被动句的语义和语法功能的制约作用。研究发现,在汉语被动句的打造过程中,“被”字的语义状态化表现为“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由离散性和时间性衰减为非离散性和非时间性;“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的衰减是汉语被动句的语义结构“N2 被(N1)V”语法化为“S. 被(O)P”语法结构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9.
互文,在中学古诗文课文中出现较多。但由于人教社出版的教学参考资料(以下简称较参)对互文的理解与翻译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这些内容的教学受到了影响。例如,今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第10题,要求考生选择“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正确意思。这两句是互文,正确意思87年版初中语文第五册课本有注,但仍有不少考生选错,究其原因,教参的误译不能不说是其中的一个。这两句,教参译作“不因环境顺心而高兴,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与该题的一个干扰项相同。再如《治平篇》中“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一句也是互文,“开”的既有仓廪也有府库,“悉”的既有府库,也有仓廪;仓廪是贮粮食的,府库是藏钱财的,全句的意思是,“打开仓廪和府库,把粮食和钱财都拿出来救济他们”。教参  相似文献   

10.
这里所说的词类活用,指的是在古代汉语里实词人句以后,在实际语法结构中的临时性的运用,也就是说它可以根据一定的语言环境而灵活运用,一旦离开了这个具体的语言环境就不适用。我们不妨来看看如下两个句中的“军”字的不同意义及用法: ①为击破沛公军②沛公军霸上不难看出①句中的“军”字是名词,其意义为“军队”,在句中作宾语。而同样是“军”字在②句中却是动词,可译为“驻军”或“驻扎”,在句中作谓语。由此可见,判断一个实词是不是被“活用”,除了根据这个实词在具体的语境中  相似文献   

11.
石群霞 《学语文》2007,(1):42-42
“对文”是传统训诂学中的常用术语。所谓对文,就是指上下平行结构中的两个词,它们对应位置一致,意义相反、相对或相同、相近,词性相同及句中充当的成分相同。中学文言文中对文的例子很多,正确认识并运用对文于学习中学文言文很有帮助。处于对文位置的两词,有的浅显易懂,有的意  相似文献   

12.
大克鼎铭文“显孝于申”的理解一直以来就“申”的词性以及这一句的语法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分歧。本文说明了“申”是个名词而非动词,应破读为“神”,它是正常语序而非倒装,也说明了“申”的动词来源于电闪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一、主要解题方法1.语法切入法: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有语法意识,看虚词处于什么语法位置,对其进行词法、句法分析,做到依“位”辨析。如2003年全国高考题第12题A项:①为伯父让之所鞠;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由原文可知,伯父抚养裴矩,裴矩是受动者。第②句中施动者是天下人,受动者是秦王。从语法结构来看,这两句都是被动句,句中“为”语法位置相同,均释为“被”。2.语境分析法:虚词虽然大多用法灵活,但语句的整体意义实际上限制了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进行分析、判断,做到依“境”辨析。如20…  相似文献   

14.
奈达的翻译理论对于翻译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从语法分析角度来讲,相同的语法结构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逆转换将表层形式转化为相应的核心句结构;翻译含义是翻译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怎样教好文言文?笔者在中学教学实践中悟出 :文言文语法结构是有限的 ,而文言文词汇却是无限的。教学中固然要注意语法结构 ,但尤其要注意词汇 ,使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正确理解句意 ,领悟文旨。一、理解生字字义以词汇为中心来进行文言文的教学 ,就好比学习外语必须把重点放在积累生词上一样。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又不能把所有的文言实词不加分析地同等看待 ,否则不分主次的教学 ,会造成少、慢、差、费。文言实词大体可分为“有生命活力的”、“半死不活的”和“已经死了的”三大类 ,这三类词 ,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应…  相似文献   

16.
说说“为仁不富”●李运功“为富不仁”这句古话,在以富为荣的今天,富人们听起来很不顺耳。事实上为富者有为仁的,也有不仁的。把这句话反过来说,为“仁”的都不富,倒是千真万确的事。“仁”到底是什么?“仁”字从孔夫子讲起,至今已经讲了几千年,所谓仁义、仁德、...  相似文献   

17.
释“兮”及《九歌》句法结构的分析(续)廖序东通过《九歌》句结构的分析就可以知道“兮”字处在哪种虚字的地位。下面是《九歌》句结构分析的结果。(-)“兮”字处在虚字“之”字的地位按“兮”前后文之间的语法结构,在用“兮”字的地方,是本可以用“之”字的。这种...  相似文献   

18.
一、是一个语法结构完整的句型长期以来,国内外许多书刊及学校俄语教学中,大都是采取“意会”这种类型句子中省略了成分的办法来解释其语法结构,把它视为不完全句。苏联科学院的“俄语语  相似文献   

19.
互文,是古代作品特别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人们平时见得最多的是本句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和对句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还有一种三句互文,它常常跟“鼎足对”叠合在一起,三句鼎足相应,互相补充,故亦称“鼎足互文”。下面结合具体例子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20.
“以、而”是《离骚》句中用得比较多的两个虚词。《离骚》三百七十二句(“已矣哉”看作一句,则为三百七十三句)中,由“以”构成的“以”字句七十七句,由“而”构成的“而”字句七十一句。本文的目的在说明“以、而”在《离骚》构句中的作用,即它们在相同的位置构成什么样的一些句子,并根据它们的作用提出对理解某些句子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