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邹彩莲 《考试周刊》2011,(67):235-237
长期股权投资是企业一项重要的资产,除了正确核算取得时的长期股权投资外,在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投资企业根据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及是否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是否可靠计量。应当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进行核算。随着企业情况的不断变化.可能导致其会计核算需要由一种方法转换为另外的一种方法。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从投资单位因追加投资导致持股比例上升,能够对被投资单位施加重大影响或是实施共同控制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和投资单位因处置投资等导致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能力由控制转为具有重大影响或是与其他投资方一起实施共同控制的,由成本法转为权益法两种情况进行分析探究。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也从投资单位因追加投资原因导致持股比例上升,原持有的对联营企业或合营企业的投资转变为对子公司投资的.由权益法转为成本法和投资单位因收回部分投资导致持股比例下降,导致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由权益法转换为成本法。  相似文献   

2.
本针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中成本法与权益法的转换,分析论述了追溯调整法与未来适用法的使用,重点说明了在成本法转换为权益法时如何理解采用追溯调整法编制调整分录。  相似文献   

3.
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者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在运用权益法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核算时,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确认收益或损失的时间不同,涉及到一系列的所得税会计的问题。文章拟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长期股权投资有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核算方法。根据《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时应采用成本法核算。章对成本法下投资收益如何确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由于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对长期股权投资规定的差异,产生了一系列所得税纳税调整问题,需要根据相关规定及其实施条例对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利润分配作出相应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  相似文献   

6.
权益法是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重要方法之一,不仅在会计实务中较难全面掌握,也是历年来参加会计中级职称考试的考生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区别成本法和权益法的特点、把握权益法下的帐户内容、个别把握特殊问题等方面对全面掌握权益法进行了独到论述。  相似文献   

7.
长期股权投资依据对被投资单位产生的影响不同分为四种类型,根据长期股权投资的类型不同,投资企业对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方法不同,包括有成本法和权益法,通常情况下当投资企业发生增资或减资时会涉及长期股权投资类型发生变化而导致核算方法发生变化,但是在投资额度不变的情况下长期股权投资的类型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同样会涉及成本法和权益法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分为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成本法下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按应享有的部分确认为当期的投资收益但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超过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  相似文献   

9.
企业对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权益法核算时,由于会计与税收的目的不同,对某项收益、费用和损失的确认、计量标准与税法的规定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按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按照会计制度及相关准则规定产生的股权投资差额的借方余额,分期摊销抵减投资收益与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允许扣除的差异,应作为时间性差异,企业应视所采用的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分别确定。  相似文献   

10.
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确认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的核算方法有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在权益法下应根据投资比例和被投资企业的盈利确认投资收益,但是,这样处理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和会计准则的基本要求,也是通货膨胀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在反映双方内在经济利益关系的基础上,有必要按收付实现制核算投资收益。  相似文献   

11.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规定了隐名出资合同有效情形下股权的归属,但未规定隐名出资合同效力待定、无效情形下股权的归属方式。隐名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在隐名出资合同中约定的主要内容包括投资权益归属和股东身份归属,其中,投资权益原则上可由当事人自由约定,而股东身份归属则不可。区别投资权益和股东身份是判定隐名出资合同无效情形下股权归属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内蒙古在西部开发中应当建立统一、开放、竞争的劳动力市场。要加强立法,依法保障劳动为资源合理配置;严肃执法,保障劳动力市场的良性运作;协调劳动关系,依法保护人的合法权益。而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必须依靠法律的保障和政策的灵活调整。要吸引、使用人才,在劳动力市场的立法中应把人才的使用作重点设计,要重视智力投资;实行以企业为主的原则,使企业尽快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机构;加大对用人单位制定的内部规则合法性的审查,以充分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相似文献   

13.
当前,大学生劳动权益被侵犯的事件屡屡发生,许多大学生在面对侵害时知法却不知用什么法以及如何用法,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劳动法》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教育,而高校面向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法治教育多是以法治基础理论为主要内容,很少涉及具体的部门法。为此,高校应为大学生提供劳动法治的培育,在培育形式上必修与选修并举,在培育方法上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培育目标上教学与育人统一,以及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形式,用劳动法治培育新时代劳动者,确保大学生在未来遇到自身劳动权益被侵犯时不仅知法,还知怎样用法。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长期以来会计学者过分强调人力资源计量的作用,而忽视了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目前尚未融入企业财务报告体系的症结在于相关基础理论供给的严重不足这个关键;企业的人力资源不应该再认为是企业的一项投资,而应该转变观念,将之看作是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的一项投资;相应地,当企业吸收人力资源时.不应该象传统的理论那样确认为一项长期投资,而应该一方面确认为一项企业的无形资产,另一方面确认为一项负债或一项权益:本文同时认为人力资源并非同质的,应该针对不同类的人力资源采纳不同的计量模型。  相似文献   

15.
公司归入权源于美国1934年颁布的《证券交易法》第16条b款,美国据此确立了公司董事、高级职员等内部人,特别是受益所有人为归入权的规制对象,从而进一步丰富了判例规则,对世界各国立法的影响很大。公司的归入权是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持有法定比例以上的股东实施特定违法行为获得经济利益,公司依法享有就其所得收入或收益归公司所有的法定权利。该权利的性质是形成权,该权利不以原权利为基础而直接源于法律规定,公司依单方意思享有并行使权利,而不受相关人意志的影响,但该权利的行使可能因相关人的抗阻而通过诉讼程序实现。  相似文献   

16.
紧急避险是我国刑法明文规定的正当行为之一,但对于避险的限度条件并没有作出规定,造成了司法操作上的空白。从紧急避险的本质来看存在衡量合法权益的标准不明,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在法条中应该明确规定,在两个相比较的合法权益等值的情况下也成立紧急避险,应同样适用紧急避险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论证了企业中政府投资行为能力的有限性根源于政府与国民签定具有规避风险性质的固定“授权合同”,不过,政府投资的有限性并不妨碍政府为了社会效益最大化在其投资边界内进行公共品投资。政府企业投资应是规避风险投资,以确保政府资本保值增值。文章又分析,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变化,企业控制权随机依存于企业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只有企业破产时,债权人才控制企业,并且债权合同对企业经营者和股东有激励效应,债权风险小于股权风险。由此得出,在我国,企业中政府投资方式债权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农村教育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学生不断向城镇学校集中,由此而产生了不同的中小学生管理模式。文章总结分析了当前存在的六种管理模式,并从学生权益、质量保证、教育成本及文化适应四个角度对这些管理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寄宿型、寄管型和随读型学生管理模式是农村教育城镇化进程中适宜推广的模式。在推广的过程中,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为学生寄宿提供保障;制定相关政策,对学生寄管机构进行有效监管;取消城乡二元的户籍制,给予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城镇中小学校应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多的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