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教材版本】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教材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熟悉了地球的大气圈和水圈。本章内容学习地表岩石圈,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动力。本节课对认识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对地壳和地表形  相似文献   

2.
一、课标分析 教学目标: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课标解读:本条标准行为动词为分析,属于理解层次,对学生要求较高.行为产生的条件是结合实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能结合适当的典型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内容上,本条标准关注的是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说出地表形态的概念,识别一些典型的地表形态,还能从内力和外力两个方面解释某地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杨红梅 《地理教育》2013,(Z1):84-84
<正>一、课标解读本节的课标要求为"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即以某一区域为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地表特征对交通运输选择的方法。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地表形态的内涵,并会分析某区域的地表形态特征;总结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线路方式、布局、密度及形态的影响。能力目标:增强学生读图、归纳的技能;通过对"选线方案"的评价,掌握区位分析的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一、教材分析"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原理及规律和地球的圈层结构,并详细学习了地球上的大气和水。第四章则是在前面几章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述大气和水是营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外力。当然,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不仅有外力作用,内力  相似文献   

5.
在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教学情境在改进地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在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其中,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主要分析塑造地表形态的  相似文献   

6.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材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分别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对地表形态起"雕刻"作用的外力和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其中前两个问题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第三个问题则是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最为基础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科学课》2008,(1)
山地、平原和高原只是地表形态中的几种类型地表形态的类型地表形态在大小和形状上有变化,从一望无际的平原,可以徒步登上的低矮圆形山丘,到要花好几天才能翻越的巍峨高山。地表形态有三种主要类型:平原、山地和高原。  相似文献   

8.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也就是地表形态,我们今天看到的陆地地表形态主要有山脉、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的产物,随着时间的变化,地貌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巧  甘露 《地理教育》2014,(10):20-21
正一、课标分析必修1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内容要求中提出:"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本课标要求学生结合实例,运用资料,在梳理地理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地表形态如何影响聚落的规模、分布、形态及发展。二、教材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是湘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在内容上比较独立,前后联系不大,涉及到部分初中知识。本节内容是地形条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新教材的特点是条款式、结论性的语言很少,地理图  相似文献   

10.
一、教材内容分析本章是世界地理总论和分区知识的基础,它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世界的基本面貌,具体包括三部分:一是世界海陆轮廓、海陆分布及其形成变化理论;二是有关地表常态地形的基本知识以及各洲地形特征;三是阐明影响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因素。三部...  相似文献   

11.
教材分析: "地表缓慢变化"单元是在上学期学习了"地表剧烈的变化"单元的基础上,探究影响地表缓慢变化的诸多外力因素.由于引起地表变化的诸多因素对山脉的影响极其缓慢复杂,对只有短短几十年生命历程的人类生命个体来说,是无法观察到其变化的全过程的.因此,本课将引领学生对引起山脉缓慢变化的诸多外力因素进行想象、分析、尝试提出有根据的假设,通过相应的模拟试验,逐步使学生感悟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的作用与影响,帮助学生认识到地表变化是各种力量作用的结果,是一个不断进行、永不停息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12.
一、“宇宙与地球”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选修模块“宇宙与地球”目的是使学生在宏观的层面上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地球自身演化的进程和地表基本形态的特点和成因。地球是一颗普通而又特殊的天体。其特殊性是由其在宇宙中的特殊位置所决定的。从宏观的层面了解宇宙发展演化的基本过程和日地、月地关系 ,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地球上自然环境发展变化的过程。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 ,是地球长期演化的结果。了解地球演化的历史、板块构造学说以及外力对地表形态形成的作用 ,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今地表形态形成的过程 ,从而有助于认识人类改造地表形…  相似文献   

13.
《小学自然教学》2008,(1):F0004-F0004
地表形态在大小和形状上有变化,从一望无际的平原,可以徒步登上的低矮圆形山丘,到要花好几天才能翻越的巍峨高山。地表形态有三种主要类型:平原、山地和高原。  相似文献   

14.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以河流地貌的发育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特别是流水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过程与方法:(1)结合乡土地理知识,学会从身边地理事物入手学习地理;(2)通过动画的演示,描述河谷形成过程中地表形态的变化情况;(3)学会运用文字、影像、地图、风景图片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分析、归纳能力。  相似文献   

15.
姜家余 《考试》2014,(1):21-23
一、初中地理是阐释高中地理原理的案例和载体 例题: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010年安徽卷34题)。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片段一:地表形态的变化 联系本地实际,出示"化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现在我手里有一块在南温泉山上采集到的岩石,请大家帮我看看,它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 学生活动:岩石在学生间传看,激起学生好奇心并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7.
新编九年义教三年制初级中学化学教科书绪言第3页中有关概念叙述前后有误,特提如下看法:书上是这样叙述的:"从上表可以看出,实验1、2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生成其它的物质.我们把这种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本人认为"状态"和"形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状态"是分子或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均具有三态,"状态"的改变是物理变化,"形态"是元素存在的形式,一种是游离态一单质,另一种是化合态一化合物,形态的改变是化学变化,这样就与教科书上的叙述相互矛盾,既然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8.
<正>一、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山地、大陆漂移学说及板块构造学说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前一节课学生学习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对内、外力作用的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变化很缓慢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需要运用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背斜、向斜构造,从而在实际中得以运用。在初中及高一上学期地理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但在这方面还有欠缺。  相似文献   

19.
教学分析 《庞贝城的毁灭》是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地面形态的变化》中的第6课,是在学生学习《地震》一课后,引导他们继续探究地球内部力量以火山爆发方式如何改变地球的表面,也为后面的《地表变化带给我们的信息》一课作铺垫。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进行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