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角度讨论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问题。应当从课程教学与人、知识、技术、社会、文化的关系角度来思考拓宽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但必须防止理论基础的泛化对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发展带来的"客串"、"偏离""、拼盘"等消极影响。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应当坚持学科主体意识、强化学科独立地位、提高学科理论品质、采取"渗透"即有机融合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2.
教育心理学中明确阐述了教学的概念。所谓教学 ,它包含了两方面的意义 ,一方面是教师的教 ,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两方面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的。教师离开了学生配合的教 ,会做许多无用功 ,而学生离开了教师教的学 ,会变得茫然而无头绪 ,无所适从。相比之下教的作用更为重要。从另一方面讲 ,来势凶猛的改革大潮也适时地涌入校园 ,读书无用论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心态 ,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走向正轨 ,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当冷静思考的问题。首先 ,教师应适时地从联系本学科出发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学科教师 ,应适时抓住…  相似文献   

3.
分化与综合是学科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学科的发展同样遵循着这一规律.从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形成为始,到对教育学科学化的追求,再到单数、复数形式的教育科学的出现,最终又以教育学的整合为终.教育技术肇始于社会教育,再融入学校教育,然后从教学论(教育学)中分化、独立出来并逐步发展壮大,近年来又呈现出与教学论不断交叉融合的趋势.遵循学科分化与综合的规律,教育学门类下可以增设教育管理学与教育技术学两个一级学科.其中教育管理学是从隶属于管理学科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发展而来,教育技术学是由原来隶属于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升级而来.原来"课程与教学论"学科中的课程论独立成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教学论重新分化为教学原理、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原理部分与教育技术融合形成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原则、方法与学科教学融合到教育技术学,形成学科教育技术.升为一级学科后的教育技术学仍姓"教".  相似文献   

4.
由于物理学科的特殊性,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作为教者应当重点考虑到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接受能力有强有弱的问题.所以组织教学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考虑问题,教学中运用差异性教学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笔者经过近几年教育教学经验总结.认为应当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应该  相似文献   

5.
在现有的课堂教学中,最常出现的"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大于学",其次是"教等于学",而最容易被忽视的"学大于教"和"有教无学"了。理想的教学应当建立在"学大于教"的逻辑起点上,这是新课程教学应当追求的理念和品质,也是现代教学改革所呈现出的一个新特点。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在现实中让"学"大于"教"呢?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6.
外语教学法作为一门学科,顾名思义是研究外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科学。根据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需要,在外语教学方面产生并使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学好外语取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一个合格的外语教师必然是一个了解教学对象,使用正确教学方法的教育者。了解外语教学法流派,认识各个流派的心理学、语言学基础,把握住教学的各个环节是每一名外语教师都应认真思考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教什么"和"如何教"一直是教师专业属性探讨中无法回避的两个问题.在学科和教育的融合中,Shulman等人从教师知识角度发展了PCK和PCKg理论解析教师专业,我国学者朱旭东从教师的"全专业属性"视角分析教师专业属性.在解释教师专业属性上,他们的理论既具有共性,又有其各自的特性,这为我们重新思考教师专业属性提供了新的借鉴——"教什么"和"如何教"的融合是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的"教授专业"属性.学科教学知识是化合而成的一个整体,教授专业是学习专业和学科专业在交互作用中共同支撑托起的整体,"教什么"和"如何教"在这两种理论中最终实现了本然一体,才是教师的专业属性.  相似文献   

8.
陈磊 《考试周刊》2012,(53):188-189
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自上个世纪中叶开始,音乐教育心理学成为音乐教育中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开始引起教育者的关注,得到很多人的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是民族发展的需要,更是音乐教育学科建设的需要,对小学音乐教学具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那么,什么是音乐教育心理学呢?音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和分析音乐教育过程中教和学的心理活动的学科。它是一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对教音乐与学音乐的心理和大脑反应的学科。其对受教育者的品质形成的影响和作用做出了心理分析.为音乐教育教学的方法和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教学论主要是“教论”。由于终身学习。课程改革等原因促成了新形势下“学”的张扬,教学论要重新纳“学”为内涵,在体系构建上,可从主体论$目的论,实施论,反馈论四个大部分,从"“教”与“学”及其辩证关系的角度来安排纳“学”为内涵的教学论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论因教而学     
教学过程应当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双向互动过程,这已经越来越成为当前教学论研究中的共识。承认了这一点就必须承认有效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双向的互相适应。遗憾的是,当前的教学论研究却仍旧片面侧重于研究教师如何主动地适应学生而很少关注学生对教师的主动适应,这不能不说是当前教学论研究的一大缺失。为此,我们曾尝试提出了“因教而学”的命题,并对因材施教与因教而学的整合建构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本拟在此基础上对因教而学及其教学价值和研究前景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